新加坡食品局在答複媒體詢問時強調,在食品局市場監測計劃下,食品局人員定期檢測熟食攤,包括收集樣品進行微生物汙染測試,來確保商販售賣的食品符合安全標准。對那些風險較高的食品,當局的檢測會更嚴格和更頻繁,其中包括雞飯。
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個視頻引發衆多網民關注,內容爲制作人給100個雞飯攤做檢測,當中45攤的雞飯裏的大腸杆菌量超標。
常見的雞飯安全問題包括含有沙門氏菌(salmonella)和彎曲杆菌(campylobacter)等,這些微生物可造成食物中毒。生雞肉都有這些細菌,雞飯也可能含有大腸杆菌。大多數大腸杆菌菌株不會引起疾病,但食品衛生機構常用它當食品安全指標,因爲大量大腸杆菌與衛生條件差、交叉汙染、儲存不當、烹饪不當等有關。
根據食品局網站上的數據,在2021年的調查中,當局發現近四成雞飯樣本的大腸杆菌含量超標,不過2022年的調查則只發現13%的樣本超標。2021年和2022年,當局也只在0.9%的樣本中發現病原體。
食品局也指出,近年的監測結果顯示,在雞飯樣本中檢測出大腸杆菌的不達標率有所下降。 此外,自2020年以來,食品局也未接獲涉及雞飯的食源性疾病個案通報。食品局表明,會繼續教育雞飯攤主有關食品微生物安全的知識和管控措施,並監測這些攤檔,以確保他們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延伸閱讀 食品局:我國去年整體雞肉進口量增7%食客申訴 40元佳肴雞肉竟不熟
此外,本地常見的煮雞方法是用高湯將雞肉輕輕煮沸,再將煮熟的雞肉放入冰水或清水中快速冷卻。有些時候,雞肉沒有煮熟的話,細菌會繼續存活。烹煮好的雞只在室溫下陳列時間一長,細菌也會滋生。在將雞肉切片時,雞肉同砧板或其他表面接觸,也可能造成交叉汙染。
發言人說:“對食品安全不達標的雞飯攤,食品局會采取行動要他們糾正。除了派人定期檢測外,當局也收集公衆反饋。從2020年至2023年5月,食品局一共收到126個有關雞飯攤的反饋,由此對一個售賣不安全食品的商販采取行動。食品局也根據市場監測所得,對22個不合安全標准的雞飯攤采取行動。”
食品局提醒攤主應妥善規劃,雞肉煮好四小時內就要賣出。在處理食材時也應遵守良好的習慣,例如經常更換用來冷卻雞只的冰塊和冷水,將可食用和煮熟的雞肉與其他生食材隔開,在處理時使用不同的器具,在處理即食食材之前應洗手,處理時應戴上手套。
過去三年多,食品局采取執法行動,處罰衛生不達標的23個雞飯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