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也表明,市場有必要重新思考建造的辦公室數量和性質,重新定位現有辦公室,適應新工作方式。通過辨識出導致不同城市辦公樓供應上升的因素,可以進而推斷支撐辦公樓市場的關鍵驅動因素。
在新加坡,越來越多員工回到辦公室上班,特別是在銀行和金融等領域,還有中國、日本和韓國公司。科技公司則繼續采取靈活工作制度。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日前發布最新報告,對全球辦公樓市場和未來的辦公樓供應進行深入分析。截至今年3月,亞太市場的平均辦公樓使用率爲86%,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的爲61%,美國的則是48%。
延伸閱讀 市中心優質辦公樓租金第二季增1.2%本地三年將增53萬平方公尺辦公空間
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部主管張敏璋說:“雖然多數發達經濟體的辦公空間未來幾年面臨供應過剩,由于缺乏新供應,新加坡市場依然相當緊張,抵消了企業采納混合工作模式後的需求下滑。”
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城市未來的辦公樓供應預計最高,緊隨其後是歐洲城市和亞太城市。亞太地區而言,到了2033年,新加坡、首爾和孟買的辦公空間過剩預計會減少。
報告指出,本地新辦公樓供應在2020年至2022年保持較低。考慮到撤出市場和新增的辦公空間,去年的淨可出租面積(NLA)爲92萬6000平方英尺。今年雖然有190萬平方英尺的新空間,大部分主要來自今年竣工的IOI Central Boulevard。
爲適應新工作方式 市場有必要重新定位現有辦公室
展望未來,第一太平戴維斯首席執行官勞耀萳說,隨著更多租戶在選擇和決策過程中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市場將繼續對更高等級的綠色建築保持興趣。
從2024年至2028年,本地新辦公樓供應預計有319萬6000平方英尺的淨可出租面積。
相對而言,美國城市的長期辦公樓供應預計最高,許多企業今年已實行“重返辦公室”,這預計推動短期辦公樓需求,逐漸減少一些地點的過剩空間。
其中一個因素是文化,它可以影響員工對辦公室生活和混合工作模式的態度。東京和巴黎企業鼓勵在辦公室對員工予以指導,使這兩個城市的辦公樓使用率較高,截至3月,分別爲80%和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