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城—耶路撒冷
如果說有的人可能會影響人類文明的走向,有的事件可能扭轉曆史的進程,那麽就有這麽一座城市牽動著全世界的脈搏,那就是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的城市)
這裏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很清楚,古往今來爭奪不休,它無時無刻在影響著國際政治的走向,三千年的曆經風雨,故事卻依然在這裏延續,讓我們繼續見證這座聖城的滄桑。
爲什麽耶路撒冷會成爲爭奪不休的地方?爲什麽這裏的仇恨好像永遠都無法消除?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世界的中心:聖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
耶路撒冷有著三千年的曆史,它的前一千年屬于猶太文明,後兩千年屬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因此至今耶路撒冷依然分爲,猶太城區(以色列人)、基督教社區(亞美尼亞人)和阿拉伯城區(巴勒斯坦人)。
信仰的沖突早已注定了這座城市的命運,他雖然不那麽磅礴,但卻散發著人類文明進程的神聖,要知道它只有海澱區的四分之一大,但它的影響力卻是毋庸置疑的。
耶路撒冷的過往:
1. 前1050 至前586年,分別爲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聯合王國和猶太王國;
2. 前586 至前539年,巴比倫帝國;
3. 前539 至前332年,信仰鎖羅亞斯德教的波斯帝國;
4. 前332至前164年,希臘文明的亞曆山大帝國、安提柯、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
5. 前164至前66年,信仰猶太教的馬卡比王朝;
6. 前66至395年,主張宗教寬容的羅馬帝國;
7. 395至636年,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
8. 636至1099年,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四大哈裏發、倭瑪亞王朝、阿撥斯王朝、法蒂瑪王朝和法蒂瑪王朝;
9. 1099至1189年,信仰基督教的十字軍王國;
10. 1189至1917年,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尤布王朝、馬木魯克王朝和奧斯曼帝國;
11. 1920至1948年,主張宗教寬容的英國托管時期;
12. 1948至今,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
這段數據曆經千年躺在了一張紙上,但它卻是厚重的,你也許能記住這些一代一代的王朝,但你卻永遠無法身臨其境的體會它的過往,從這些曆史我們不難看出,不管哪個政權的更叠,都有宗教的身影,其實從一開始耶路撒冷早已注定了自己的命運,那就是信仰,當你的信仰被踐踏,被殺戮時,仇恨就早已被注定。
我想這個世界很多人都沒有信仰過猶太教、基督宗教以及伊斯蘭教,但這座城市卻深深的吸引著很多人,有數以萬計的遊客都曾在這裏駐足,留戀,甚至爲之哭泣。
那麽這座城市都有哪些印記
哭牆
哭牆又稱西牆,亦有“歎息之壁”之稱。英文稱,Wailing Wall,Western Wall,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築成。
猶太教(Judaism)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必定會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的恢複。
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爲“哭牆”。
哭牆是猶太教聖殿兩度修建、兩度被毀的痕迹,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也是猶太人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猶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凡是來這裏的人,無論是否爲猶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因爲他們認爲,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
聖墓教堂
聖墓教堂,又稱“複活大堂”,耶稣墳墓所在地,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于以色列東耶路撒冷舊城。聖墓教堂是耶稣基督遇難、安葬和複活的地方。
聖墓教堂建于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在這座有幾千年曆史的城池上,刻滿了征戰和興亡的印記。相傳耶稣被害前,就是沿著“受難之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刑場的。
大馬士革門
大馬士革門是耶路撒冷舊城的入口,它的曆史要追溯到第二世紀,羅馬城時代。那時的城門是現在的三倍,像凱旋門一樣,並且沒有連築城牆。後來,當它補築城牆後,就成爲了衛兵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羅馬大門的遺迹依舊存在,包括那個刻滿殖民統治者制定的法律條文的拱洞。
它又名示劍門或納布盧斯門,是耶路撒冷舊城北側的一個城門。城門由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興建于1542年,大門有兩個塔。
原來的城門建于第二聖殿時期,在公元2世紀的哈德良時期,羅馬人建了一個新的城門。城門前站立著一個羅馬的勝利柱,大馬士革門的阿拉伯語名稱“柱門 ”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在英國托管時期,挖掘出了羅馬城門,但是沒有發現勝利柱。十字軍東征時,此處是城市的北門。
大馬士革門位于阿拉伯集市的邊緣。以色列媒體在英語出版物中也將此門稱爲示劍門(Shechem Gate)或納布盧斯門(Nablus Gate)。
橄榄山
橄榄山,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除分布舊城各區外,在這神聖城市的周邊,也是滿布聖經記載之所在。耶路撒冷以東的橄榄山,即耶稣曾經布道的地方,周圍遍植橄榄木。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種有名爲「記憶」的迷叠香(Rosemary),旁邊的客西馬尼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又叫苦悶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祭壇前的岩石磚說是耶稣被出賣後渡過最後一夜的地方。附近俄羅斯式教堂建築的是聖·玛丽神女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旁有多米內斯·弗列维特礼拜堂(Chapel of Dominus Flevit),上方有座升天教堂(Church of Ascension),聽說留有耶稣升天時的腳印,不遠處的彼德·涅斯特教堂(Church of Peter Noster)裏面有以44國文字書寫的主禱文。此外還有聖母瑪利亞墓、西羅亞池(Pool of Siloah)……都是頗具曆史意義的遺址。站在橄榄山高處遠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柳榄山是基督教聖迹,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的人,很難理解這麽多教堂的意義,但它的存在卻是人們追尋信仰的見證。曆史很厚重,但同樣很讓人著迷。
苦路
穿梭在耶魯薩冷老城,有一條小路,從一世紀至今,始終被基督徒所紀念,它就是“苦路”
二千多年前,猶太人的死囚們就是沿著這條路背著兩塊木板拼成的刑具走向刑場的。
當年耶稣在古羅馬被判死刑後,也是在巡撫比拉多的命令下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走過了這條路,一路上停留了十四次,這十四處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
爲紀念這段史實,在當年這十四處大多建了教堂。在耶稣赴刑場途中所經曆的的第十站到十四站及耶稣墓地遺址,都已被後人建在了聖墓大教堂之中。
第一站:祭司長和兵士抓住了耶稣,把祂交給了彼拉多。彼拉多查不出耶稣的罪來,但爲討好猶太人,就把耶稣定了死罪,還將耶稣鞭打了。周圍的羅馬的兵士們故意用荊棘冠冕給耶稣戴上戲弄祂,彼拉多再交人去釘一付十字架。
第二站:耶稣在羅馬兵丁的驅趕和威嚇之下,選擇將十字架背了起來,一步步走往將要被釘死的各各他山頂(希伯來語,意爲屍骸骷髅堆積的地方)
第三站:根據初代教會傳統史料記載,在通往“各各他”的路上,耶稣因鞭傷和十字架的重負而跌倒。
第四站:耶稣曾在去往“各各他”的途中遇見了他的母親瑪利亞。面對傷痕累累的耶稣,“瑪利亞的心被刀刺透
第五站:他們出來的時候,遇到一個黑人名叫西蒙,西蒙被兵丁從觀刑人群中隨便拽了出來,代替耶稣扛起十字架(路加福音記載)。
第六站:在耶稣去往“各各他”的路上,一個叫維羅尼加的婦女,勇敢地穿過人群,爲耶稣擦去臉上的汗水和血水,使耶稣感到痛苦稍有減輕。維羅尼亞的手帕上留下了耶稣的臉容,就成了聖物。
第七站:因著耶稣心靈的疲憊和身體的折磨,曾第二次跌倒,他的膝蓋被磕破,臉埋進了塵土。這裏也是張貼祂死亡告示的地方,基督徒稱此爲“審判門”。
第八站:有許多百姓跟隨耶稣,內中有好些婦女,婦女們爲祂號啕痛哭。跟隨信徒很多都是十分虔誠的,也有許多受過耶稣醫治的好處,在這裏耶稣也因爲不堪刑罰之重而暫停了一下。
第九站:耶稣不堪重負,第三次重重摔向地面。
第十站:耶稣被奪取衣服。在服刑途中通常羅馬兵丁會不會奪取囚犯的衣服,但是耶稣所穿的袍子據說材質很好,是當權者爲了羞辱他而特意“賜”給他穿的。
第十一站: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骷髅地,就在那裏把耶稣釘在了十字架上,又釘了另外兩個死刑犯,一左一右把耶稣的十字架夾在中間,數百年前以色列的著名聖書就有預言稱:“他也在死刑犯的行列之中”。當十字架從地上被舉起來時,鮮血從耶稣那被撕裂拉長的傷痕中噴湧而出,順著十字架流到地上,因著劇痛和身體失血,耶稣的身體抽搐發燒,十字架在微微顫動。
第十二站:霎時間,大地震動,磐石崩裂,在各各他山上觀看的衆人大聲驚呼,羅馬長官百夫長驚歎。有史料記載橄榄山此時崩裂。
第十三站:當時有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求問羅馬掌權者,獲得許可將耶稣軀體從刑場摘下。
第十四站:耶稣被埋葬。
耶路撒冷是一座千百年來遭遇不幸的城市,他雖然並不龐大,但他卻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見證者,我不知道它是否是悲傷的,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應給得到我的憐憫,因爲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讀懂它。
耶路撒冷無時無刻都在牽動著全世界的脈搏,它永遠也不會消亡,因爲它就是曆史的長河。
推薦各位喜歡耶路撒冷或者以色列的朋友可以讀讀關于耶路撒冷的一些著作,例如《耶路撒冷三千年》等,然後再踏上這段旅程,無論你的生活怎樣,當你真正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你的靈魂必定會得到它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