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香港豪門的人,一定都知道李兆基。
他是香港第二大富豪,僅次于李嘉誠,曾經還連續三年登上華人富豪榜首位。
2018年公布的胡潤富豪榜中,李兆基以2150億的身家第一次碾壓1900億身家的李嘉誠成爲了香港首富。
雖然他的名號未有李嘉誠響亮,但他謙遜低調的爲人,在商界贏得了很不錯的口碑。
他精准的投資眼光,讓他被稱爲“亞洲股神”,而“炒股好過蓋樓”這句名言就是出自他之口。
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今天這樣的成就?
金鋪世家初現神童
1928年,李兆基在廣東順德大良出生,是家裏最小的孩子,排行老四,因此也被人稱作“四叔”。
四叔爸爸擁有一個金鋪和一個銀店,經營著黃金和外彙的生意,因此他小時候的生活雖然不算富裕,也比貧困家庭好很多。
但這並不代表他只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李兆基回憶起兒時,表示艱苦的方面也還是有。
比如當年不是時時都吃得起肉,每個月只有兩天能吃到,分別是初二、十六“做牙”(即打牙祭)之時,才有雞肉和豬肉吃。
他回憶道:“從前是有些東西想吃而吃不到的,在以前公司(父親店鋪)街尾有一間燒臘店,它是當場殺當場燒的,加有南乳和味醬來燒,風把那些香味吹過來,好香好香好香,但就是沒得吃,因爲初二、十六才有,就只能天天聞著香味。”
而他家人都忙于打理生意,到了飯點也常常未能准時開飯,六歲就在鋪頭學習的李兆基,每每肚子餓了的時候,就會幫家人清點一天賬目,好讓大家都能快點收工吃飯。
慢慢地,他對鋪頭裏的事務習以爲常,還練就了“心算”的本事,逐漸開始像大人一樣工作。
俗話說“打金偷金,打銀偷銀”,這並不是空穴來風,在李家的金鋪裏,鑄金匠也常常在打黃金的時候偷偷扣下一小塊黃金,然後用白銀填上去,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
有一次,鑄金匠這種行爲被李兆基看到了,向父親反映過後,父親只無奈地表示鑄金匠是奇缺的人才,如果得罪了他,恐怕會影響店鋪生意,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想受制于人的李兆基,開始默默私自學習看金、化金、熔金這三方面的知識,到了12歲那年,他已精通鑄金技術,出任黃金買手,成爲店鋪的扛把子。
其父也終于能名正言順地辭退原本的鑄金匠,更讓兒子成爲了金鋪掌櫃。
那段時間正值抗日戰爭,銀行的大洋紙買賣卻依然活躍,因爲人們都認爲戰亂平息後仍能使用,所以都只喜歡保留完整、平直和幹淨的紙幣。
這樣一來,殘幣、髒幣在交易時的價值就下跌了三到四成。這個問題讓家中同時兼營紙幣買賣的李兆基十分注意。
聰明的他從洗衣中得到靈感,將舊紙幣泡在水裏,用漂白粉洗去汙漬,再塗上一層蛋白,使它變得硬朗,然後風幹熨平,就可以將舊幣翻新。
于是他以六至七折收來舊紙幣,悄悄清潔整理一翻後,以十足價錢兌換出去,不但賺到不低的利潤,還額外得到做生意的道理:要想貨物暢銷,就得要好好包裝。
由于李父在廣州也有生意,他看到兒子已能獨掌大局之後,幹脆將順德的兩間店鋪全都交給他經營。15歲的李兆基成了大掌櫃,更被人稱爲“神童”。
戰亂結束後,貨幣極度貶值,雖然李兆基經營有方,將鋪面管理得井井有條,但眼見市面實在不景氣,李父還是希望兒子能另謀出路,去更能施展他才華的天地。
于是乎,李父讓20歲不到的李兆基拿著1000元港幣獨自一人去香港闖蕩。
房産江山大展拳腳
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四叔只能寄居在姑婆跑馬地家中,要解決溫飽問題,就要有錢賺。
四叔與在香港的親戚合影
這個時候,他的金鋪工作經驗幫了他不小忙,早已對黃金生意摸清門路的他在中環文鹹東街的金鋪挂單,並同時經營五金貿易,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但此時四叔也知道,既然來了香港,就是要賺大錢的,眼光不能僅局限在小生意上。
直至他30歲時,才看到比黃金更大的“金”——樓市。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正值香港逐步走出二戰陰霾的時期,人口急劇膨脹,經濟開始蓬勃起來,住屋需求增加,加上香港地少人多,樓市的前景都閃著金光。
但是要購地起樓,就需要更多的資金,資金不夠就要尋求合作,不認識人怎麽辦?
李兆基便常常在中環夏蕙餐廳“收風”,順利結識到了“洋雜大王”郭得勝及生意人馮景禧,三人同另外五名股東在1958年合資組成“永業企業公司”,開始進軍香港地産業。
1963年,爲擴大經營,郭得勝、馮景禧、及李兆基結束永業,三人各投資一百萬元創辦了新鴻基企業,人稱“三劍俠”。
由左至右依次爲:馮景禧、郭德勝、李兆基
當時香港的房子大多都是整棟出售的,中低資産人群哪裏買得起?洞悉市場需求的四叔便提出“分層出售、分期付款”的售樓方式,以廣大受薪階層作爲銷售對象。
這個計劃一推出,他們的生意越來越火爆,樓一下就賣空了,公司也越做越大,新鴻基地産股票也在1972年正式上市。
然而,當年香港發生過銀行擠提及倒閉風潮,接踵而至的股災和全球石油危機更是重挫了香港的房地産行業,令合夥人馮景禧失去了信心,移民加拿大,三劍俠一起打拼14年之後,最終分道揚镳。
但四叔並沒有放棄,他反而提倡趁低吸納,用低價瘋狂買入地皮,並于1973年成立了恒基兆業有限公司,又收購了上市公司永泰50%以上的股權,開始加快發展的步伐。
恒基兆業成立之初,樓盤僅有二十多個,但四叔除了懂得平價取地、拓展龐大地産王國以外, 70年代開始已經發展小于200方呎的“蚊型”單位,堪稱是“劏房”始祖。
于是劏著劏著,就劏出了未來,李兆基通過不斷的收購、改建,幾年時間內,恒基兆業旗下的樓盤就超過了百個,其中還包括香港的地標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李兆基也從而成爲了香港四大家族之一。
1997年,李兆基以1270億的身家成功登上了美國《福布斯》的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第四名,成爲了華人首富!
回憶起曾經艱苦奮鬥的日子,李兆基說:“當時無立足之地,只求溫飽,之後有車用、有樓住就已經心滿意足。要用平常心,靠自己奮鬥,發揮自己能量。”
勇闖股壇再創佳話
獨到的眼光,是李兆基一路以來屹立不倒的基石。
進入21世紀之後,房地産業逐漸飽和,聰明的四叔也開始將目光放到了資本市場。
2006年,李兆基開始大量認購新股,以內地龍頭金融股爲主,入股了大量潛力公司,例如中國人壽、中國石油等,2010年左右還投資了包括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碧桂園等新股。
他的私人投資旗艦“兆基財經”曾在股市反複向好的時候水漲船高,2011年保守估計資産總值已經遠遠超過2007年創立時的500億元,回報比不少基金都要好。
“它幾乎是強迫你賺錢,認購了一年半年也不能賣,那一兩年間,每只股份都升幾倍。國企來香港上市,很多股份升十倍也有。”李兆基說。
因此,四叔曾公開表示:“炒股好過起樓”,也讓他贏得了“亞洲股神”的稱號。
當然,炒股仍然免不了風險,四叔也曾試過“看錯市”,在2007年底,他曾預言恒指會重上三萬點,但其後金融海嘯殺到,港股不升反跌,令四叔不開心了一陣子。
不過有了失敗的教訓之後,四叔懂得更慎重地研究資本,並通過集團不斷地資産重組,令集團業務分工更加清晰,穩定生財。
雖然身家龐大,但四叔生活花銷依然節儉,他曾說過自己花出去的錢連收入的百分之十都不到,而工作賺錢,似乎已經成了自己的一個習慣:
“也是爲勢所迫。你到了一個位置之後,就可能不得不去做一些事。工作很辛苦,但如果不繼續工作,可能會更辛苦。”
也許是在困難時代成長起來的緣故,讓他對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化都可以適應得很好,他亦曾寄予年輕人要“居安思危”:
“現在的人太過嬌生慣養,未曾見過世面,未受過苦難,偶然間有少少挫折就叫苦連天,但其實這些都很平常。”
一切挫折皆平常,也難怪四叔能一路以來都保持平常心在商場默默打拼。
所以,當我們感歎生活“太難了”的時候,不如也抱著同樣的平常心,做好當下,在將來某一天,總能看到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