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開創洪武之治。
2.明惠宗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驸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爲發喪,追谥孝愍皇帝,廟號神宗。
3、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赈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余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4、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曆史盛贊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贊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爲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
5、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朱瞻基天資英暢,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于用人,嚴懲貪官汙吏,或說臣下有過失,密加詳察,實則加罪,誣陷則重懲誣告之人。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6、英宗正統(天順)皇帝朱祁鎮,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 。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谏,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7、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啓用于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爲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8、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複了朱祁钰的皇帝尊號,平反于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複蘇。 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9、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爲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爲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曆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桢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10、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甯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災免賦。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應州大捷大敗鞑靼軍,立下了一戰功。
11、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爲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
12、明穆宗朱載坖,他信用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又采納閣臣高拱、張居正等的建議,與蒙古俺答議和,促成隆慶和議。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朱載坖用人不疑,使得隆慶一朝及萬曆初年的明朝國運中興,社會較爲穩定,經濟發展,海內大治,史稱此爲隆慶新政 。 但因爲沉迷媚藥,導致荒于政事,最終一病不起。
13、明神宗朱翊鈞,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 明神宗執政後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
14、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罷除礦稅、榷稅,撥亂反正,重振朝廷綱紀,之後沉湎酒色,縱欲淫樂,導致身體日益羸弱。
15、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縱容乳母客氏,重用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賢,任他二人胡作非爲,在朝則陷害忠良,在後宮則荼毒妃嫔,而朱由校卻不加規制。魏忠賢遍樹黨羽,排斥異己,尤其將東林黨人視作眼中釘,必欲除盡。而熹宗絲毫不覺,連高官楊漣被害多日,都不知道他已死。熹宗酷愛做木工活,樂此不疲。魏忠賢始得肆意妄爲。朝廷上正人君子殆盡,政治黑暗已極,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熹宗就是將這樣一個爛攤子留給了繼位的弟弟崇祯,彌留之時,還不忘叮囑崇祯帝要重用魏忠賢。
16、明思宗朱由檢,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祯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祯帝表現得極爲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于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崇祯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爲崇祯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