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的六次南巡中,有三次途經山東泰山、曲阜等地。曲阜作為孔子的故鄉,在封建時代一直被視為文化的聖地。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拉攏文人,鞏固在全國的統治,尊奉孔孟之道無疑是一個絕好的策略。為此順治帝尊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路過曲阜,也自然而然的要拜謁孔廟,祭奠孔子了。
康熙到達曲阜後,首先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到孔廟祭拜了孔子。康熙對著孔子的聖象破天荒的使用了最為尊崇的禮節,三跪九叩大禮。要知道康熙貴為天子,平時都是臣民向他下跪,所以能讓康熙下拜的除了太廟裡的祖宗和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恐怕也就只有孔聖人了。康熙行完大禮後,又親自誦讀了祭文,令在場陪同拜謁的士大夫們感動的一塌糊塗,紛紛高呼萬歲。
出了孔廟,康熙一行又到了孔林,祭奠孔墓。康熙走進孔子墓前,如不出意外,也一定會行三跪九叩大禮,但文武百官們發現,康熙在孔子墓前站了良久,一直盯著孔子的墓碑,遲遲沒有任何動作。侍候康熙的太監看此情景,便上前詢問,康熙看著眾人慾言又止,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這時一個大臣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他急忙上前把康熙引到了一旁休息,用黃布蓋上了墓碑上的一個字。當康熙重新返回時,立即下跪行了大禮。此事讓在場的文武百官大為不解,他們不敢去詢問康熙,只好紛紛去請教那位大臣。
康熙王朝中朱國治死後被吳三桂士兵吃掉
還記得康熙王朝中朱國治因上奏撤藩差點丟掉小命,出於他的一片忠誠,康熙沒有殺掉他來撫慰三藩,反而給他加官進爵,任他為雲南巡撫,監督吳三桂。
在任雲南巡撫期間,朱國治也是恪盡職守,絲毫沒有懈怠。直到後來吳三桂要起兵反叛,朱國治為了沒有後顧之憂,勸自己的夫人自殺,繼而又殺掉了自己的一雙兒女,然後孤身前往吳三桂處,勸降吳三桂,被吳三桂殺了祭旗。完全是一個忠義無比,慷慨赴國難的形象。康熙王朝中的朱國治實為貪官,死後被吳三桂士兵吃掉,骸骨無一存
歷史上的朱國治,乃漢軍正黃旗人,在任江蘇巡撫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曾以抗糧為名,製造江南奏銷案;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金聖嘆、倪用賓等人。1671年,康熙將其補雲南巡撫,加太子太保兼少保,本來是指望其監視吳三桂的,誰想其到雲南上任後,收銀子可是明碼實價標了價的。光是見面禮,一等州府的知府每人都得三千兩銀子,其他州府每人兩千,縣令一級,一等縣每人一千,二等縣八百,三等縣六百,許多不許少。當時的大理知府算是鳳毛麟角級的清官,因為拿不出這筆見面銀子,被「朱白地」逼得都哭了出來,最後還是吳三桂替他墊了三千兩銀子,這才勉強對付過關。
從為官來看,朱國治是個貪官,但是對於清朝他還是忠誠的,在最後一刻表現出了國家大義,守住了最後的防線,所以最終被清廷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
康熙最喜歡的漢臣,明珠索額圖也要看他臉色
在康熙朝中期,索額圖、明珠是大紅大紫的人物,放眼整個大清國,漢大臣中能與之匹敵的怕是只有高士奇了,和兩位當紅的大學士相比,高士奇倒是可以稱得上為一名奸臣。
別看高士奇是個秀才出身,連個正經功名都不具備,不過他的學問著實不錯,才能也很出眾,字畫雙絕,工作更是認真負責。最為關鍵的一點的就是,康熙和高士奇的共同話題非常多,所以高士奇在南書房成為了康熙須臾不能離開的人。
我們都知道,康熙帝是一個愛學習的人,涉獵面也很廣,為了投其所好,高士奇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讀書,且學習內容非常廣泛,天文、地理、經學、詩文、歷史、數學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由此可見,高士奇的學問儘管算不上多麼高深,不能稱之為大家,但絕對是一個雜家。
說到底,高士奇就是一個馬屁場的絕頂高手。在《清俾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高士奇自從在康熙身邊服務後,工作勤奮,而且上班時間從不離開康熙半步,只有康熙有事叫他,他一定在,按說南書房侍奉康熙的是一群人,唯獨高士奇獨受寵信,史料中記載,高士奇在當值期間連廁所都不解,就好像是一個機器人,更為奇怪的是,即使是盛夏酷暑季節,高士奇連一點汗都不出,別人恨不得打著赤膊,他照常「西裝革履,儀表端莊」。他的同事們都認為高士奇「生有異質」,因而都感嘆「侍從諸臣,俱莫能及」。
高士奇的這種現象其實很好解釋,就是儘量少喝水或不喝水,自然也就不會出汗和上廁所了。不過這說起來也是有傷身體的,但這恰好也說明了高士奇的心機的確很重,同時也讓人覺得非常可憐。高士奇出身貧寒,也沒有別的政績和功勞。只能通過這些具體細微的表現,來博得康熙的寵愛。
高士奇不僅上班時間不離康熙半步,而且對康熙下班之後做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他也要努力想辦法弄清楚。他對康熙工作之外讀了什麼書尤其感興趣。為了探聽到這些信息,高士奇每天從家裡出門時,都要帶上一袋子金豆子,一到宮裡,就找康熙身邊的貼身小太監,詳細詢問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情況,太監每提供一條有價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顆,多講多送,上不封頂,往往一袋金豆子,到晚上就一顆不剩了。
高士奇一旦獲知康熙讀了什麼書,回家之後必定馬上找來翻閱,即便是對書的內容不感興趣,也要趕在康熙之前讀完,其目的就是為了康熙問到書中內容時,能回答個八九不離十,正是因為高士奇善於揣摩聖意,所以才一直得寵,當康熙發現高士奇種種不法的時候,依然不予處罰。
高士奇因為貼身服務康熙的原因,其地位、影響日益上升,甚至於大學士明珠都要巴吉他,高府中每天前來打探消息的人絡繹不絕,一般的官員高士奇都不會接見,那些在朝中掌握著實權的大員經常出入高府,以便獲得康熙的第一手資料,也正是因為如此,高士奇被御史彈劾,似有泄露國家機密之嫌。
除此之外,高士奇還曾公然向康熙獻假畫,被御史抓到辮子後,上奏給了康熙帝,但康熙對高士奇網開一面,所犯之錯基本不予追究,不僅僅如此,康熙帝對還給了高士奇一個特殊的榮譽,一般人可遇不可求。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高士奇病逝,康熙聞訊後,悲痛地說:「高士奇簡侍內廷,勤歲已久。忽聞在籍病逝,朕心深為軫惻!」於是下令有關部門好好安排高士奇的後事,按照規定,高士奇的級別只能予祭一次,也沒有諡號,但是,康熙對大學士們說:「原任禮部侍郎高士奇在內廷供奉有年,其品級不應有諡,但朕軫念老臣,應給予諡號。」
清代文臣中的諡號規定,只有曾入翰林,或授大學士的官員,死後方能用「文」字。高士奇只是個假翰林,也不曾做過大學士,給他諡「文恪」,確實是天大的恩典,「文恪」雖只排在中間偏下的位置,但「恪」為恭敬、謹慎之意,所以這種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為什麼漢獻帝沒像康熙對付鰲拜對付曹操
為什麼漢獻帝劉協沒能像康熙對付鰲拜一樣對付曹操?真相原來在這
為鰲拜和曹操本質上是不同的,鰲拜是權臣,而曹操是軍閥
鰲拜是不是奸臣這一點是存疑的,康熙之所以拿下他更多的是為了加強皇權,康熙之前的清尚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政體,八旗貴胄是有相當大的權力的,順治的登基就是八旗貴族互相妥協的產物。
而從康熙擒鰲拜,削三藩的作為可以看出他是要加強中央集權,減少甚至消滅勛貴的權力,鰲拜只能說是被當成了練手的雞,後來康熙也沒有過於苛待他,而鰲拜本身也沒有篡權的可能,他的權力只是來自於顧名大臣的位置,強如多爾袞也沒能篡位,他一個小小的巴圖魯又有什麼機會?所以康熙要拿下他並不難,用布庫這一招是有點怕狗急跳牆,類似劉邦游雲夢,幾個壯漢就能解決,不用妄動刀兵
曹操就不同了,有漢幾百年,到了獻帝時期基本就已經朽壞了,前幾個皇帝不是被外戚把持就是受宦官蒙蔽,東漢的皇權還沒有發育完全,世家,豪強,外戚,宦官都是難以對付的勢力,皇帝必須拉攏一派打壓一派,一旦玩砸了就是傀儡,頗有閻錫山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意思,
而經過黃巾之亂,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皇權的遮羞布已經被扯下了,一沒兵二沒錢,所以袁紹認為迎奉皇帝沒什麼用,山東豪傑並起,前有董卓廢立,後有袁術自立,大家已經意識到只要有人有錢有地盤,皇帝也不是不可以做做的,皇帝一旦讓大家失去敬畏,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更何況獻帝無兵無權,受到嚴密監視,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不過即使是這樣,曹操還是在單獨面見皇帝的時候被獻帝的親衛虎賁嚇得汗如漿出,回去就撤換成了自己人,最後,曹操做為軍閥是代表著一群人的,殺了曹操他們也很可能集合作亂,李傕郭汜就是前例,在這樣的亂局中獻帝不僅拿不回權力,還可能被咔嚓掉,所以他沒辦法孤注一擲
總而言之,漢獻帝既沒有康熙當時的環境,也沒有康熙的那種魄力,最後這種下場,也是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