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孫殿英,清東陵這個皇家園陵也許不會有現在這麽大的知名度,頂多也就是滿清後裔祭拜先祖的地方,但現在它成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
從北京出發駕車向東,在125公裏處有個馬蘭峪鎮,這裏被滿清皇室視爲風水寶地,清東陵就坐落在這裏。這裏共有帝、後、妃陵寢14座,包括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鹹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5座,皇後陵墓4座,後妃陵墓9座,共葬入157人。
爲什麽只有14座陵墓卻葬入了這麽多人呢?因爲除了皇帝和皇後享受的是“獨門獨院的超級大別墅”外,其他妃子們“住”的都是“一梯幾十戶”的“小公寓”。爲了能讓祖宗們在這裏清淨的休息,清朝皇室在陵園的周圍修建了一圈長達20公裏的“風水牆”,將14座陵墓包圍了起來。
然而卻有一座陵墓獨獨不在這風水牆內,而是坐落在陵墓正大門的左側,風水牆之外,它就是因輔佐了兩代皇帝而千古留名的孝莊太後陵墓—昭西陵。
爲何輩分最高的孝莊太後陵墓不在風水牆內?
清東陵是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的,裏面葬入的都是清朝入關後的的帝、後、妃,除了順治帝,輩分最高的就是順治的親身母親孝莊太後。
關于孝莊太後的陵墓爲什麽沒有進入風水牆內,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下嫁說”,一種是“托夢說”。
所謂“下嫁說”,指的是孝莊太後曾經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衮,有違人倫,有辱皇室尊嚴,故而不許她進入皇陵內部,只能呆在皇陵門口,爲皇陵看門守院,以示懲罰。關于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衮,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可以引爲證據的只有一首詩和一個猜測。
一首詩指的是明朝遺臣張煌言所著的《建夷宮詞》十首詩中的一首:
上壽觞爲合卺尊,慈甯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後婚。
這首詩的大意是:已經到了做壽的年齡了,卻要二次再婚了。慈甯宮裏張燈結彩,宮中禮官開始准備禮儀制度,這麽隆重是幹什麽呢,原來是太後要大婚了。長期以來,這首詩成了孝莊下嫁多爾衮的“鐵證”。
一個猜測指的是多爾衮的稱號。順治五年,多爾衮加封“皇父攝政王”。由此有人聯想多爾衮必是娶了孝莊太後,才成爲皇帝的父親。其實這種猜測是站不住腳的,因爲在古代“父”未必代表的就是父親,“父”也是代表著一種尊稱,比如周文王成姜子牙爲尚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爲仲父。
所謂托夢說,指的是一個傳說。孝莊太後死後,靈柩本來是要運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的,當棺椁途徑遵化東陵地界時,突然變的非常沉重,怎麽也擡不起來,送葬隊伍只好停下來休息。當晚孝莊太後托夢給康熙皇帝,囑咐說不要往盛京送了,棺椁就安葬在停留地吧。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托夢一說也顯得非常的不科學,當個茶余飯後的段子聽聽還行,認真你就輸了。
孝莊太後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多爾衮?
既然托夢說顯得非常的不靠譜,那麽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孝莊太後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多爾衮。
前文已經提到,根據多爾衮的稱號“皇父攝政王”來判斷他倆已經結婚是不嚴謹的,因爲根據滿洲人的習慣,在加封爵位稱號的時候會把親屬關系詞給加進去。比如天聰十年,皇太極冊封大貝勒代善爲“和碩兄禮親王”,在親王前面加了個“兄”。順治元年,順治皇帝封多爾衮爲“叔父攝政王”,後在禦史趙開心的建議下,又改成“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又加爲“皇父攝政王”。
由此可見,多爾衮的稱號變化只是多爾衮想凸顯自己的地位而已。退一步說,即便孝莊真的嫁給了多爾衮,那也沒什麽好隱瞞的,大可以昭告天下。
因爲在滿洲舊俗裏,婚姻不受親屬輩分之約。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我們用中華五千年的漢文化道德標准去看待這件事情了。而在滿洲舊俗裏,叔嫂通婚不是什麽新鮮事。“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在滿洲就有先例。
比如順治七年,多爾衮就娶了肅親王豪格的老婆博爾濟錦氏,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也就是多爾衮的侄子,因和多爾衮不和,被多爾衮設計殺害。他娶了博爾濟錦氏,那就是娶了自己的侄媳婦,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匪夷所思的。
又比如大清開國前期的四大貝勒中的二貝勒阿敏,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蒙古的賽特爾,自己又娶了賽特爾的女兒,倆人互爲對方的老丈人。哎,這亂的,一塌糊塗。
所以說,多爾衮被稱爲“皇父攝政王”,和他娶沒娶孝莊太後完全沒有關系。
再來說說張煌言的這首詩,這首詩中提到太後是在慈甯宮中張燈結彩,准備和多爾衮一起“滾床單”。可是據《清實錄》記載,慈甯宮是順治十年才建造完工,此後孝莊在慈甯宮一直住到死。而多爾衮已于順治七年病死。孝莊怎麽可能和一個死了三年的人結婚呢。
這首詩是誰寫的呢?是明朝遺臣張煌言,劃重點“明朝遺臣”。明朝被大清奪去了江山,當遺臣的借著酒瘋寫幾句打油詩諷刺一下、抹黑一下當朝太後,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還是要友情提醒一下張煌言老人家,你是漢人思維,三綱五常、倫理道德,不適用于剛剛入關的滿人。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孝莊是沒有嫁給多爾衮的,所謂的“下嫁說”和“托夢說”都是不成立的。
孝莊太後陵墓坐落風水牆外的真正原因
那麽作爲生前受人愛戴,死後又是最大輩分的孝莊太後爲什麽沒有進入東陵風水牆內,而是在風水牆外大門口的左側呢?
其實一切的原因都來源于孝莊太後的臨終遺言:“一定要在孝陵(順治陵墓)的附近爲我找一塊地方安葬”。這就給後輩子孫們出了一個大難題。
如果要在東陵內找地方,那麽順治作爲第一個入陵的皇帝已經占據了最好的位子,無法給孝莊再找出一個更好的位置來。如果非要在東陵內部入葬,那麽一定會讓後人說康熙不分尊卑。
那就要按照孝莊的要求,在“附近”找一塊地方,這個地方還不能離孝陵太遠,又不能在東陵之內,只好選擇了風水牆外的地方,命名爲“昭西陵”。表示和盛京皇太極的昭陵是一個體系的,“神靈所通,不問遠近”。
孝莊死後,康熙皇帝在東陵門口爲孝莊搭建了“暫安奉殿”,從字面上可以看出來,這個殿是暫時的,康熙皇帝也拿不准到底要不要將孝莊的棺椁送回盛京,這件事就被拖了下來,一拖就是36年。
至雍正朝,國泰民安,大清盛世,雍正皇帝便認爲“暫安奉殿”是風水寶地,是孝莊在天保佑,于是決定原地修建昭西陵。
無論安葬在牆內還是牆外,孝莊太後一生的功績還是被後人所傳頌的。輔佐兩代皇帝,加強皇權的集中,除掉專權的鳌拜,平定起兵的三藩,這些都有孝莊太後的幕後身影。她的前半生不受皇太極寵愛,始終默默無聞,但她懂得隱忍。面對多爾衮的強勢攬權,她教福臨學會韬光養晦。爲大清朝的江山穩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