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款款說」,介紹雲南通海興蒙
興蒙蒙古族鄉是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鄉。
很多人不知道,在雲南的通海,有這樣一個“蒙古部落”,雲南蒙古人是以喀卓人又譯卡卓人,即中國雲南玉溪通海縣的一支蒙古族爲主和分布雲南其他地區的蒙古族的統稱,人口主要集中在興蒙蒙古族鄉。
喀卓人先人即爲13世紀蒙古軍隊征戰至雲南時所留下的基層官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卡卓人識別認定爲蒙古族,人口約13000多人。雲南多年的生活使得這支蒙古族的文化風俗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獨特的卡卓文化。
元朝滅亡後的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30萬大軍征雲南,元朝在雲南的統治結束。 留在雲南的蒙古人政治、經濟上失去了依靠,爲了生存,一部分原駐軍,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關一帶的蒙古族將士,逐漸向鳳山腳下、杞麓湖畔聚集。
通用卡卓語,一種蒙語與白語和彜語的混合語言。但無文字,現在多引用了北方遊牧蒙古的文字。
文化的融合,遊牧民族變成漁民再到農耕文化,在這裏也能看到傳統文化的門當。
很多當時的建築及小心思的設計,即使現在也能看到他們的痕迹。
聚集地裏該有的生活設施都有,仍有這樣的傳統理發,老手藝,服務老夥伴。
當地以特色作爲甜瓜爲主題舉辦的節日——興蒙甜瓜節,興蒙蒙古族鄉是遠近聞名的甜瓜之鄉,甜瓜已成爲該鄉繼烤煙生産之後的又一支柱産業。
民族的交融在這十分融洽,興蒙蒙古族邀請其他地區的民族來參加節日。
興蒙蒙古族男士著裝無太多考究。
鎮中心有一座“三聖宮”,內供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縮象,並有元、明、清時期碑刻10塊。
三聖宮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
孛兒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意爲“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國大汗,史稱“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爲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禅汗”。
當地民族的服飾“三疊水”,有三層,故名三疊水,每層意義不同。
這種服飾據說具有某種蒙古服飾特征,實際上,它更與雲南部分地區的彜族服飾基本一致(尤其與雲南巍山東山彜族服飾相似)。
多數年輕人已不太習慣穿著傳統服飾,中老年人日常及節日都穿著。
“通海蒙古族現有人口5631人(2013年數據),全部聚居于興蒙鄉。興蒙鄉原爲新蒙大隊,實際上位于接近杞麓湖的盆地中央,與當年的都元帥府頗有距離。這是生存需要的結果。”
“曆史上,通海蒙古人從馬背上來到雲南,從軍人落籍爲民,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于是,遊牧民族變爲漁民成了早晚的事情。當杞麓湖逐漸消退之後,隨之又變爲農民。軌迹清晰。”
好了,本期「款款說」就這樣
喜歡曆史、自駕、民族的朋友,強烈推薦
圖文不足之處還請雅正,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