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覺得張大諾是個「分裂」的人。一邊,他鼓勵人們好好活下去;另一邊,他讓那些逝去的人更安詳。
生命於我們是複雜,是無數的慾望相糾纏;對於他來說,則簡單地害怕——幫助。哪怕失去親人、愛情、家庭、工作,只要能按自己的意願去幫助別人,它都會以「單騎救主的姿態,挽救行將萎頓的人生。」
因為人與人的生命,是相互聯結的。
第一天,早上6點。
張大諾:你死沒死?
女孩:快了,馬上就要自殺了。
張大諾:行,那你好好考慮1個小時。
第二天,早上6點。
張大諾:我現在是和人說話,還是和鬼說話呢?
女孩:人不人鬼不鬼。
張大諾:我不勸你,你好好考慮1個小時。
第三天,早上6點。
張大諾:你到底死不死?
女孩:哪有老師盼著學生死的?
張大諾:你挺煩人的。你告訴我你要死,可我又不能不管你。
女孩:……我再想想吧。
第四條、第五天……第二十天,早上6點。
張大諾:你死嗎?
女孩:老師我求你了,我哀求你不要問我死不死了,不要再讓我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了,我腦子都炸了,我現在什麼都不想,只想寫點東西。
張大諾
後來,那個曾經打算自殺的腦癱女孩寫下了《雲上的奶奶》,在全國各地高校都做了演講。這本書,是她用一個手指敲打三年寫出來的。
打算自殺那會兒,她話都說不清楚、只能用腳尖走路,身邊關心她的人幾乎都去世了。但是張大諾教她寫書,把她給救活了,她再也沒想過死不死的問題。
19年,40個殘疾人,出版了27本書,平均學歷小學4年級。
他們都有同一個老師,教他們用標點符號、教他們遣詞造句、打著電話監督他們寫作的老師,張大諾。
人家說,這是一個瘋子,帶著40個傻子。
如果你沒有希望 讓我給你
張大諾被大家認識,是因為一本書,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馬雲親自為這本書作序,
貝克漢姆讀了這本書以後,
主動給書的作者寄來了自己簽名的球衣。
這本書的作者張雲成,是張大諾從報社一大堆讀者來信里「挖」出來的。
這是一份遺書。
張雲成從小患肌無力,現在整天躺在床上;蚊子叮在身上,只能讓家人把它趕走;眼睜睜看著杯子從炕上滾下來,熱水撒了雙腿卻動不了。
他都十八歲了,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
輪椅上的張雲成
可另一邊,卻是矛盾。
他想寫本書,想當個作家,如果就這麼自殺了,也沒人能看到這本書了。
「這是一條生命!」張大諾覺得,自己不能把信一扔就算,好像沒讀過一樣。
於是他就回了信:「我是中文系畢業的,現在做記者,我來指導你寫一本書。」
當時的張一諾,也沒想太多,能讓人家多活一天是一天。
很快,第二封信來了:「其實,我一天學也沒上過,漢語拼音也是跟我哥學的,我只是會寫幾個字而已。」
張一諾毫不猶豫:「沒關係,我指導你寫。將來會出書的,你就奔著夢想不要死。」
第三封信來得有點久。消失了整整一個月。
後來才知道,張雲成和他家人以為遇上了個騙子:「免費收我做學生,他不是傳銷吧?」
頭都想大了,也想不出自己家還有什麼能被騙的。後來張雲成想,乾脆就相信一下吧。
其實張大諾沒什麼把握,教個沒上過學的人寫書,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
卻沒想到,張雲成明明沒力氣,還能用兩個手指頭夾著一支筆平行挪動手腕來寫字。一個冬天打了一百多個吊瓶,他寫作卻從來沒停過。
張大諾被感動了。
張雲成在清華大學門口
如果說之前,他是為了張雲成能有個為夢想奮鬥的信念,那麼現在,他是真心實意地希望,張雲成能夠寫出一本書。
尤其是他看到了一篇日記:
為了把跑進屋子裡的雞趕走,自己蹭蹭蹭,蹭到了地上。趕了雞,他卻沒力氣爬上炕了,先找了個塑料盆,但趴上塑料盆以後,盆就扁了;他又找了個鐵盆爬上去,喘氣休息了半個小時,之後再往炕上爬,再休息半小時。
一個半小時後,他坐在炕上,喊了一句:「在這一刻,我覺得我征服了全世界。」
原來,在張雲成的生命力,有那麼多勵志的東西。
它們可以救了張雲成的命,甚至也可以,讓張大諾的人生更完整。
2003年,張雲成完成了自己的書,《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小貝不僅送了簽名球衣,還對他說了一句:
我們都被某種難以掙脫的「鎖鏈」禁錮著,但沒有人能夠禁止嚮往;讓我們一起想像自由行走,哪怕只有三天!
張雲成獲得了「中國青年年度勵志人物」獎項,和他一起領獎的是楊利偉、姚明和夏雨。
十八歲 勇闖市政府
可以說,沒有張大諾就沒有張雲成,就沒有後來一個個活下去、又出了書的殘疾人作家。
張大諾這股「瘋勁兒」,從他十八歲的高三就開始了。
那會兒他學校里有個女生患了尿毒症,老師鼓動大家捐款。他不僅自己捐了款,還跑去建議老師:不僅是自己學校,應該讓其他學校也可以捐款。
老師當然沒理他。
他倒好,拉著另外三個小夥伴跑去了另一所高中,「大搖大擺」走進辦公室,去「要錢」。
沒想到還真讓他成功了。
一興奮,張大諾又覺得,可以去找找市長,讓全市更多人來幫助這個女生。
念頭一出,有兩個小夥伴立馬退縮了。只剩下一個女生對他說:「我相信你,我跟你去。」
就這樣,兩個十八歲的高中,硬著頭皮、雙腿打顫、一步三挪地走進了市長辦公室。
也許在張大諾自己的記憶里,是聲音發抖、兩股戰戰,可在市長看來,是兩個小屁孩「勇闖」市政府。
第二天,黑龍江市裡就開始了宣傳。就這樣,全市捐了二十萬給那個女孩換了腎。那時候,是1989年。
這個事情帶給他的感覺,簡直太酷了。
「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一次有了真實的寫照。這也是為什麼,他會選擇成為一個記者。並且在那以後一發不可收拾。
張大諾的妻子
張雲成的書出版後,中國十萬肌無力人群一下子浮出了水面。
曾經有個肌無力小孩告訴張大諾,說自己不想活了。張大諾沒勸他,而是給他寄了張雲成的書。
十幾天以後,小孩打電話給張大諾:大諾叔叔,我決定像書里的主人公一樣,好好活著。
在那一瞬間,張大諾突然意識到,原來一本殘疾人領域的書,是可以救命的。甚至,遠比一個正常人「無關痛癢」的勸說要好得多。
很殘酷地,中國並沒有太多像這樣的書。八千多萬殘疾人就三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張海迪》。
為什麼不能有更多的殘疾人自傳呢?
他幫助殘疾人出版的書
因為很多殘疾人都沒有上過學,或者是輟學生。
張大諾決定幫助他們。教他們寫作,教他們將困難和克服困難的過程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能有其他殘疾人知道,如何去克服不敢上學、不敢戀愛、不敢結婚、不知道如何與父母溝通的問題。
他相信,一個人的能力,有可能和幾千萬人有關係。關鍵看願不願意。
張大諾的40個學生,右下角的是他的妻子
於是他陸陸續續收了一百多個學生。教殘疾人寫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的,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第一天寫稿是這樣的:「我!看到!!你很高興!!!!」因為他沒上過學,字典里說,嘆號表示很激動。
後來這個不會用標點的人寫下了《告別藏在衣服下的自己》
大多數人家裡都很窮。
有的甚至全村沒有一個公共電話,沒有一個電網,甚至電話線都拉不進去。只能靠手機來溝通,信號不好的時候,一分鐘能斷十幾次。
這個高位截癱的男生生活的地方非常閉塞,甚至沒有條件上學
辭掉新華社工作,靠妻子養家,用4部電話,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連續打著長途電話。
不僅監督著學生寫作,還要不斷幫學生制訂寫作框架,幫他們刪減文字、打磨文章。
通常,他會有三個通訊工具同時在線
從2003年到2014年,張大諾教出了40個學生,他們都各自完成了一部個人的勵志自傳,還出版了27本書。
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的作者們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張大諾的學生們經常上魯豫的節目
她們知道我來過
除了教殘疾人寫書,張大諾還會去醫院,給老人們做「臨終關懷」。從2003年開始,他已經堅持了14年。
他去到老人的身邊,也不多做什麼、不多說什麼。只是摸摸他們的頭髮,拍拍他們的手,蹲在邊上聽他們有意識無意識地講話。
有一次他去看一個腦萎縮的90歲老人,剛走到床前,就被老人打了一耳光。
張大諾一下子懵了,可沒想,老人開始哭訴:「你怎麼才來啊?」
她邊哭邊指著窗外的天橋:「我就瞅著那裡,天下雨了你不會來,天不下雨你就來。一不下雨我就瞅著那兒,但都沒有你!」
也許在別人眼裡,張大諾是個無關輕重的人,可對於這些老人來說,他們需要他。比起躺在病床上的打針吃藥,能夠有人陪著自己,打破暮氣沉沉的環境,對他們更重要。
張大諾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患骨癌的大姐。每次疼痛的時候,她都會說:我這一輩子走錯一條路。
張大諾書《她們知道我來過》插圖
「我這一輩子走錯一條路。我不該做個好人。」
她一輩子勤勤懇懇清清白白,到老只剩下一個手機、一個骨癌。她開始否定自己的價值。
張大諾書《她們知道我來過》插圖
是張大諾,一直用著周恩來焦裕祿之類的偉人一遍遍開解她;還告訴她,那些天南地北請假來看她的朋友,因為「大姐人特別好」,都來送送她。
老人未必不知道這些道理,只是面對死亡的恐懼,讓她的痛苦更加極致。需要有人、有一份寄託,幫她從深淵中拉出來。
張大諾記得,他最後一次去見老人的時候,那張笑臉由衷地動人。這或許是她最後一次笑了。
在旁人看來,雖然臉瘦得脫相,卻是人生最美麗的一個風景。
張大諾書《她們知道我來過》插圖
張大諾寫了一本《她們知道我來過》,這是中國首部高危老人深度關懷筆記。
面對的對象,都是那些「沒有未來」的臨終老人。但他們也需要被關心、被尊重。即使臨終,也需要有幸福的感覺。
電影《浮生一日》中,有一幕讓小編印象深刻。
一個女孩對著鏡頭說:
我想要別人知道我在這…我不想放棄生活,我不會坐在這跟你說,我是個了不起的人,因為我覺得我不是…
我就是個很普通的女孩,過著普通的生活,沒什麼有趣的事,但是我想要做個了不起的人。
每個人都想要成為了不起的人,至少,是個不會被忽視的人。
而我們對殘疾人和臨終老人的尊重和關懷,是不是太少了呢?
電影結尾字幕里,一隻蝸牛在球體上爬,然後出現了一張「mind your own business」(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紙條。
蝸牛把它吃掉了。
因為很多人的人生都是相融的,人與人,就是要產生聯結,這樣的生活才有意思。
生而孤獨、無人問津,但前途坎坷如他們,仍不想放棄挑戰的權利。
張大諾給了他們幫助;
他們,也讓張大諾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本文部分文字源自張大諾演講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有束光(ID:onelight0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