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直奉戰爭是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戰爭。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 。後爲擴張勢力,矛盾趨于激化,1922年4月上旬,奉軍開入山海關與直軍對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以張作霖爲總司令,率領4個師、9個旅,約12萬人,分東、西兩路沿津浦、京漢鐵路向直軍發起進攻。直軍以吳佩孚爲總司令,指揮7個師、5個旅約10萬人迎戰。兩軍在長辛店、琉璃河、固安、馬廠等地展開激戰。
戰爭只進行了一周時間,1922年5月5日,北洋直奉兩派的第一次戰爭已經進入尾聲。在直系軍隊占領奉軍的戰略中樞軍糧城後,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難以支撐,率領殘部向山海關方向敗退。在敗退的路上,張作霖收到了一封通電,內容是,勝敗是兵家之常,無足介意,退兵須按照秩序退卻,如公無力制止,佩孚助送出關。
向張作霖發出羞辱通電的正是直系軍閥將領,吳佩孚。1922年1月底,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打響後,吳佩孚先是出奇兵迂回包抄,使奉軍腹背受敵,之後又出動空軍策應,在立體攻勢下建立了直系軍隊的勝勢。此時,將對手張作霖的奉軍追擊得一潰千裏、狼狽不堪的吳佩孚,正在春風得意。
在吳佩孚看來,擊敗了奉系張作霖,就意味著北京政府將完全處于直系的掌控之中,只要進一步壓制張作霖在東北的權力,直系就可以繼續在北京施行軍事專制政策。于是,吳佩孚開始與直系首領曹锟密謀,准備向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施壓,試圖將徐世昌變成直系軍閥的傀儡。
徐世昌已經發覺奉軍敗局已定。在他看來,張作霖的潰敗意味著日後的北京政府將徹底被直系軍閥把持,而自己大總統的位置還需要曹锟、吳佩孚的扶持,他便決定支持直系軍閥勢力。徐世昌成了奉系軍閥在北京的第二個對手。5月10日,徐世昌發布大總統令,免去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兼省長等職位,聽候查辦。
徐世昌在罷免張作霖職位的同時,又任命了四位奉系將領做東北的封疆大吏:吳俊升署奉天督軍,袁金铠署奉天省長,馮德麟署黑龍江都督,史紀常署黑龍江省長。徐世昌此舉用意十分清楚,張作霖實力猶存,奉天城依然固若金湯,東三省還是奉系的地盤,如果四位奉系將領執行任命,張作霖必然不會容忍大權旁落,奉系內部將因此引發內讧。
徐世昌的命令很快就有了回複,奉系的四位將領根本不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在他們眼中,張作霖雖然戰敗,但還是東北王,仍然牢牢掌控著東北地界。他們接受任命無異于虎口拔牙。馮德麟代表四名奉系將領致電北京政府稱:北庭亂命,免去張巡閱使本兼各職,並調任德麟等署理督軍等語。德麟等對此亂命,概不承認。
與此同時,率軍敗退山海關的張作霖也得到了自己被罷免的消息。張作霖下令部隊停止撤退就地休整,並謀劃著對北京政府的回應。1922年5月12日,張作霖宣布東北三省“自主”獨立。並開始整頓隊伍,收攏殘部,觀察局勢,准備穩步撤回奉天。眼見離間計不成,吳佩孚只得繼續施行軍事重壓,他率領直系軍隊步步逼近,不給奉軍喘息的余地。5月20日,吳佩孚占領張作霖暫時棲身的行營,迫使奉軍撤出山海關。
張作霖率軍退至關外後,再次對北京政府的罷免令做出回應。他示意奉天省議會宣布響應自主獨立的口號,開始在東北實行“閉關自治”。張作霖則當選“東三省自治保安總司令”。5月26日,張作霖安全抵達奉天,他電令張學良趕回奉天,聯系英美傳教士調停直奉矛盾。同時,張作霖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東三省一切政事與東三省人民自作主張,並與西南及長江同志各省,取一致行動。”
這樣一來,直系的吳佩孚一時間進退兩難。吳佩孚的本意是希望率領直系部隊打過山海關,進擊奉天,消滅奉系,直系在東三省便再無後顧之憂。然而,張作霖畢竟在東北經營多年,實力雄厚,又有日本人的支持;同時,孫中山已經在廣東謀劃興兵北伐,吳佩孚的後院並不那麽穩固。考慮再三後,吳佩孚下令前方停止追擊。就這樣,直軍兵臨山海關後便按兵不動,直奉兩軍形成對峙局面。
在英美傳教士的調停下,直奉雙方達成了停戰的默契。6月9日,雙方代表開始在秦皇島進行議和交涉。17日,直奉雙方代表在駐泊在秦皇島附近海面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上簽訂了停戰協定。
直奉停戰協議簽訂後,雙方劃定中立區,如約罷兵回師。按照協議規定,奉軍撤回關外,直軍不出山海關;兩軍在三日之內撤離前線,脫離接觸;奉軍撤完前,直軍不許有軍事行動。1922年7月5日,隨著京奉鐵路恢複通車,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