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軍備競賽由來已久,近年來先後亮相的印度“阿瓊”和巴基斯坦“哈利德”主戰坦克更是倍受世人矚目。這裏,我們就來它個“南亞雄獅大比拼”,看看兩家坦克的優與劣。
兩家身世
“你有我有全都有”,用這句《水浒傳》的歌詞來形容印巴兩國持續50年的軍備較量,是再貼切不過了。50年代,巴基斯坦首先有了美制M47“巴頓”坦克,印度就從蘇聯進口了T-55;60年代,印度有了米格-21,巴基斯坦便從約旦買來二手的F-104“星”;80年代,美國剛剛軍援巴基斯坦40架F-16戰鬥機,印度便迫不及待從蘇聯弄回50架米格-29以及米格-27生産線……
在孟加拉戰爭停火後的1972年,印軍對其主力——“勝利”型坦克的表現很不滿意。于是印度首先說服蘇聯出口T-72主戰坦克,並幫助其在阿瓦迪建立生産廠。
同時印度還于1974年專門成立了戰鬥車輛研究院,負責印度下一代主戰坦克的開發,並以印度教神話裏的戰神“阿瓊”命名。
由于貪大求全,其薄弱的技術根底難以維持,只好借助外國的力量,結果造成“阿瓊”各子系統之間經常互相制約,原定1981年亮相的樣車直到1985年3月才首次展出,而且在戰鬥全重、國産化率等指標上都未完成要求。
1992年,“阿瓊”終于投入批量生産,1995年開始裝備部署在印巴邊境的10個坦克團,每團48輛。
關于印度“阿瓊”主戰坦克,在這裏需要多說兩句,印度直到2004年才接收首批“阿瓊”主戰坦克。有意思的是,“阿瓊”坦克還有個“閱兵坦克”外號,因爲在閱兵式上露面的次數比演習場還多。
據1995年《簡氏防務評論》估計,“阿瓊”坦克的單價在235萬美元左右,比性能較其好得多的俄羅斯T-80U還要貴。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陸軍先後從美國等國家引進了M60A3、M113及其它一些型號坦克裝甲車,並建起進口裝甲車輛的維修基地。
1988年10月1日,巴基斯坦宣布將生産一種新型主戰坦克,取名“哈利德”MBT-2000。該坦克于1989年開始研制,1998年定型,據稱已投入生産。其45%的零件沿用國外設計,其余55%爲新設計。
“阿瓊”與“哈利德”之間的較量仍從傳統項目開始,首先是火力。
火力較量
印軍80%的武器都屬于蘇聯制式,但“阿瓊”卻異乎尋常地采用與英國大同小異的55倍口徑120毫米線膛炮。
配用的彈藥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榴彈和碎甲彈。其中穿甲彈初速1370米/秒,彈丸重10.3千克,有效射程2000米,碎甲彈重17千克,有效射程8000米,適合打擊敵方土木工事。
此外,印度巴拉特公司正在研制120毫米口徑的反直升機智能炮彈,它將成爲“阿瓊”的撒手锏。但“阿瓊”未配備自動裝彈機,坦克乘員依舊是4人,裝填1發待發彈需要15秒,炮塔內儲存的待發彈只有3發,比原設計的15發少得多,裝彈時主炮必須回到固定的仰角位置,另外主炮位置安排不合理,火炮指向正前方時,由于炮塔位置太靠前,駕駛艙艙門開啓困難,炮彈裝填速度很慢,乘員座椅的調節範圍也受限制,影響其操作。
該坦克采用自動裝彈系統,每分鍾能發射8發炮彈,坦克乘員減少到3名,可以發射各種125毫米炮彈,包括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殺傷爆破彈,其中穿甲彈的初速爲1650米/秒,重量爲18.4千克,在22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三層北約重型靶板。根據烏克蘭的建議,量産後的“哈利德”坦克還要配備專用的“狙擊手”炮射導彈,其上裝有串聯破甲戰鬥部,攻擊4000米外的目標,命中率爲80%。
火力對決,“哈利德”勝券在握。而在機槍方面,印巴雙方卻背道而馳。印度很重視“阿瓊”的輔助武器的搭配,試圖在不消耗主炮彈藥的情況下支援步兵作戰,一開始便選擇當代最優秀的俄制“岩石”NSV 12.7毫米高射機槍,其槍身僅重25千克,初速840~860米/秒,對付1500米內的輕裝甲目標及火力點綽綽有余,而並列機槍則由印度特許生産的比利時FN MAG機槍擔綱,發射7.62×51毫米北約彈,初速840米/秒,有效射程1200米,上述武器均可以在炮塔內遙控射擊。
“哈利德”卻不注重小節,似乎只是隨意的把服役快半個世紀的M2HB重機槍和MG3通用機槍架上去。
打得狠還要打得准,這便要看雙方坦克火控系統的水平。
“阿瓊”坦克所使用的火控系統由印度巴拉特公司全權負責,用電驅動,可以讓主炮與炮手主瞄准鏡隨動。
這套命名爲MK1B (AL-4421)的綜合火控系統,配用英國的ND/YAG激光測距儀和炮手主瞄准鏡合一的瞄准鏡,對活動目標的反應時間不超過8秒。車長穩定式獨立周視瞄准鏡,方向視場360°,高低视场为-20°~+20°。
車長還配有超越控制裝置,自動向火炮指定方位,車長還有一個跟蹤方式,即瞄准線和炮手的瞄准線隨動,這樣能夠觀察炮手是否瞄准目標。
炮手的主瞄准鏡也是雙向穩定的,主瞄准鏡中央有“十”字標記幫助炮口對准目標。彈道計算機根據需要賦予主炮提前角,自動把信息傳送給隨動系統,將主炮調控到所規定的高低角和方向角,以供校正射擊。爲了提高射擊精度,火控系統有一個重合窗口,使主炮只有達到彈道計算機確定的最佳位置時才能射擊。
“哈利德”坦克使用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屬于第三代指揮儀型數字化火控系統。該火控系統同時具有穩像式火控和自動裝表簡易火控兩種工作狀態。該系統也能夠讓車長超越炮手調炮乃至射擊,具備行進間打擊活動目標的能力。據巴基斯坦官員說,當“哈利德”主戰坦克以40千米/小時的速度前進時,在2500米的距離上對活動目標的命中率爲85%。“哈利德”坦克從發現、跟蹤、瞄准到射擊的反應時間爲6秒。
筆者認爲:“阿瓊”坦克的火控系統略勝一籌。它技術儲備充足,經過多年努力,各項指標達到西方80年代末的檔次,當然還要經過更長時間的磨合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
防護比較
目前,“阿瓊”坦克公開展示的樣車都沒有足夠的裝甲防護,其實連車體都是用低碳鋼軋制的,上戰場的話只配當“可憐的羔羊”。
按照印軍方的說法,未來量産的“阿瓊”的“铮铮鐵骨”得靠印度國産的“坎昌”複合裝甲,它有“南亞喬巴姆”之稱。“坎昌”裝甲的內情透露不多,外界只了解它由主裝甲層、355毫米厚的惰性材料中間層和可控變形部分組成,理論上對空心裝藥彈的防護力等于15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然而實際上能否達到,還很難說。
從外形上看,“阿瓊”太“搶眼”了,肥碩的焊接炮塔的正面有棱有角,立面幾乎都是垂直的,跟早期的德國“豹”Ⅱ主戰坦克相似,這一沒有一定傾斜角的設計,顯然白白浪費了可用于增強坦克防護力的空間。
如果說它尚有可取之處的話,便是它吸取俄制T-72坦克的教訓,將炮彈存放在炮塔尾艙並且在尾艙和乘員艙之間設置隔板,以保證坦克被擊中時不會産生“二次毀傷效應”,避免人車“玉石俱焚”。
“哈利德”主戰坦克的車體由HY80裝甲鋼板焊接而成,車體前部配備了“沙卡汗”複合裝甲,車體兩側挂有6毫米厚的可拆卸式多層陶瓷屏蔽裙板。
其焊接炮塔正面裝甲防動能穿甲彈的能力達550毫米,防破甲彈的水平達900毫米,據說可以按照威脅程度配挂3級爆炸反應式裝甲。
“哈利德”的炮塔反應裝甲安裝方式並非“貼片”式,而是采用楔形角度布置。
這套名爲“安查拉庫汗”的系列反應式裝甲中,A級裝甲厚度15毫米,可降低反裝甲高爆彈70%的效能;
B級裝甲的強度比A級高,裝甲厚度28毫米,可降低反裝甲高爆彈70%和動能穿甲彈30%的效能;
C級裝甲的強度比B級高,裝甲厚度33毫米,可降低串聯戰鬥部反裝甲高爆彈70%以上的效能。
未來“哈利德”坦克將廣泛應用強度高、韌性好的钛合金做裝甲與結構材料(如用作頂裝甲、炮塔外殼、艙門和側裙板等),以增強防彈能力和減輕坦克重量。
比較下來,“阿瓊”在防護力上“暫時”沒趕上“哈利德”的水平,筆者之所以用“暫時”的字眼,是因爲“阿瓊”本身自重58噸,裝甲改進的潛力很大,一旦隨著軍備競賽的刺激,“阿瓊”的“铠甲”還要強化許多。
動力競賽
“阿瓊”坦克預期的作戰環境便是與巴接壤的西部沙漠地帶,良好的機動性能至關重要。印度原本想讓國內的班加羅爾汽輪機制造公司研制1100千瓦(1500馬力)的12缸風冷柴油機,結果弄了10余年無法過關。
目前生産型“阿瓊”坦克安裝的是德國MTU公司MB838 Ka-501型柴油機,功率爲1029千瓦(1400馬力),單位功率17.6千瓦/噸,盡管廠商宣稱其性能一流,但在印度進行的實地測試中卻“慘不忍睹”。
1988年7月,“阿瓊”進行沙漠試車,當環境溫度超過40。C時,該發動機功率下降,由于風沙影響,水冷散熱器損壞並漏水,坦克才行駛了200千米,冷卻風扇的葉片也破損了。經過數年的交涉,MTU公司勉強使Ka-501發動機滿足了印軍的要求,實際效果不得而知。
“哈利德”主戰坦克使用1台輸出功率882千瓦(1200馬力)的英國帕金斯公司SESM ESM500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單位功率達18.4千瓦/噸,最大速度達到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00千米,從靜止加速到32千米/小時的時間爲17秒,已經在1996年6月通過巴陸軍全面的炎熱氣候條件下的試驗。
“哈利德”坦克還增加了一台在裝甲保護下的34.5千瓦(47馬力)的輔助動力裝備,利用它給車上設備提供電力和給蓄電池充電。
坦克不運動時,關閉主發動機,只用輔助動力裝置提供動力,不僅節省燃料,而且因其發出的熱輻射和噪聲很小使敵人很難發現它。爲了使坦克乘員能在沙漠、高濕環境條件下工作,特意在坦克上安裝了空調系統。
雖然“哈利德”主戰坦克的第二輛驗證車使用的是英國的SESM ESM500渦輪發動機,但是最終量産的版本選擇的是巴基斯坦的6TD柴油機。
因爲“哈利德”比“阿瓊”輕得多,再加上發動機運轉更適應當地環境,如果戰場上交手,“阿瓊”恐怕朝著揚塵遠去的“哈利德”只能“望塵興歎”。
一家之言
大家也許自上述“數字搏殺”感到,兩者勝敗雌雄已經明朗,“阿瓊”坦克擅長于防禦性作戰,遇到高強度的機械化戰爭恐怕毛病會層出不窮;
而“哈利德”坦克大量采用成熟技術,已經是“廉價高效武器”,比起“阿瓊”來能夠更迅速換裝部隊,以適度的技術優勢搭配絕對數量優勢,“哈利德”完全可能壓倒“阿瓊”。
當然,如果國內市場難以形成規模,又打不開國際市場,那麽“阿瓊”和“哈利德”的單價必然狂漲,這是印巴軍方都不願看到的局面。
據悉,印度正和南非合作把“阿瓊”的底盤與南非T-6炮塔結合成新式自行榴彈炮,以擴展“阿瓊”的生産規模,而巴基斯坦也有類似計劃。有朝一日,我們會發現這兩個南亞雄獅將會成爲新世紀印巴陸軍的“頭號招牌”。
【作者: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