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A股投資者來說,可能經常會疑惑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經曆了這麽多年的GDP高增長,2000年的時候中國GDP剛剛突破10萬億元,2019年已經99萬億元了,上市公司利潤也節節高。而上證綜指在2000年就已經到2000點了,2020年了,依然還在爲守住3000點而奮鬥,10倍的GDP與50%的股市漲幅,反差如此之大,這些年的經濟成果爲什麽就沒在股市得到應有的反映呢?這應該是A股的一大懸案吧。
其實,從上證綜指的總市值來看,是反映了經濟總量的增長的。2000年的時候上證總市值大概是3萬億左右,2019年底達到了35萬億左右,同期GDP從10萬億到99萬億,兩者都是10倍左右的增長,幅度相當。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企業利潤也實現了增長,畢竟我們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了,A股也成長出了萬科、格力、茅台等一大批大市值企業。
總市值的增加,除了企業長大以外,還一個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上市,也帶來了總市值的額外增加,邏輯有點類似于企業靠收購兼並帶來的外延式成長。然而疑問還是沒有解決,爲什麽總市值增加了,指數卻不漲?或者說在指數不漲的情況下,總市值是如何增加的?
這就需要從指數與總市值的關系來剖析了,由于不同指數的計算方法不一樣,有的是流通市值加權,有的是總市值加權。就拿最熟悉的上證綜指來看,用的是總市值加權,其計算公式爲:
這裏的容數,是在編制上證綜指的時候,初始化設置爲100點時,被動設定的一個常數。1990年12月18日設定上證起點爲100點,假如那一天的總市值是800億元,那容數倒算出來就是8億元/點,即上證綜指的每一個點,容納的總市值是8億元,以後總市值每增加8個億,上證指數漲1點。
初始化之後,每天的大盤漲跌,尤其是盤中的上下漲跌,是根據所有上交所A股的實時股價計算出總市值,再除以這個固定不變的容數,得出實時的指數。這個時候的容數,可以視爲一個常數,這樣才有可能精確算出每天的漲跌幅。如果指數的成分股不變的話,這個容數就不變,這樣指數的漲跌就能完全反映成分股價格的漲跌。
但是有的時候容數是會變化的,主要是有新股上市的時候,或者有上市公司進行了增發、配股等融資導致股本增加,也會使得容數被動增加,即擴大指數每個點的市值容量,這就是擴容。比如2007年11月17日中國石油需要納入指數統計了,而11月16日上證收盤是5316點,如果17日早盤所有股票都平開,包括中國石油,那麽,指數也應該平開,即開盤漲幅0.00%,但上證的總市值又因爲納入中國石油而增加了6.6萬億元。按照公式:指數=總市值/容數,指數必須保持5316點不變,而總市值又增加了6.6萬億元,那就只能相應增加容數了。這就是容數會因爲新股上市、老股增發等而上升的原因。
根據上證綜指的曆史數值,以及上交所A股總市值的曆史數據,可以倒算出上證容數的曆史變化。
上證綜指的容數從2001年5月份的14.1億元/點開始,持續上升到了2020年2月份的120.8億元/點,8.56倍的增幅,對應年化增速正好12%,其實這個增速要高于同期9.04%的實際GDP平均增速了。也就是說,過去20年時間,中國GDP的高速增長,在股市中體現的不是指數的上漲,而體現在了擴容上面,也就是新發或增發股本融資上了,容數的上升速度就代表了擴容的速度,從2009年至今,容數平均增速7.2%左右。
只看2009年之後的擴容速度,是因爲上證綜指的容數上升最陡峭是發生在2007年11月份,因爲中國石油上市納入指數,導致容數異常上升了一次。當時上證綜指從2007年10月底的5954點下跌到了11月底的4,871點,跌幅達18.2%。10月底的上證總市值是22.5萬億,18.2%的跌幅對應的市值縮水應該是4萬億,結果到了11月底上證總市值增加到了24.3萬億,反倒比10月底增加了將近2萬億,裏外6萬億的差值就是因爲中國石油納入了指數統計。因爲中國石油當時總市值一直是6萬多億,單此一項,就將上證容數從37.8拉升到了49.8。現在中國石油總市值不足1萬億,納入指數以來市值縮水了5萬億左右,嚴重拖累了上證指數點位。
對于如何計算中國石油對指數的拖累,一種算法是,計算2007年11月16日開始納入指數時,中國石油在當天5316點上證指數中,大概占了1325點,權重達到了24.9%。到了2020年2月底,中國石油總市值只有9200億元,按照120.8億元/點的最新容數,中國石油的市值只貢獻了上證2880點中的77點,權重僅剩下了2.7%。
雖然中國石油只從股市融過一次資,即IPO時的668億元,但對過去這些年指數的影響是明顯的,造成了容數的快速上升,也造成了指數的失真。
指數失真在2007年之前是一件市場比較關切的問題,因爲2002年之後市場進入熊市,指數跌幅較大。于是一個妙招被想出來了,改動指數的計算方法,主要改的是新股到底哪一天開始納入指數統計。最開始1990年上交所采取的是新股上市1個月後納入股票指數計算,1991年11月8日,上交所提出新股于上市交易後第二日納入股票指數計算。2002年9月23日,上交所又修改爲新股上市首日即納入股票指數計算,這樣每次有新股上市,都能提振一次指數。直到2007年市場已經明顯牛市,才放棄這種簡單的救市手段。最終上交所于2007年1月6日開始,新股于上市第十一個交易日開始計入指數,延續至今。
最明顯的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上市,中國銀行開盤漲幅30%多,導致上證綜指直接高開了4.38%,而深證指數平開,拉擡效果顯著。正是在那4年多的時間裏,每一次新股上市就提振一次指數,使得那一輪熊市中,上證綜指從最高點2245跌到最低998點,如果沒有新股首日的拉擡,最低點應該在700點左右,也就是大概跌了2/3,這與當時個股實際跌幅更爲接近。
容數是一個可以簡單直接分析指數的工具,比如可以快速計算具體個股、板塊對應的點數。這個容數平時穩定不變,只有在新股上市、老股增發時才會隨之擴容。擴容的速度雖然過去20年時間裏年化上升12%,比GDP還高了3%。但在中石油之後的十來年時間裏,擴容速度其實跟目前的GDP增速相當,按照2020年2月份120.8的水平,投資者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自行估算。還有更簡單了解最新容數的辦法是,登錄上交所網站www.sse.com.cn,每天收盤後會在首頁右下角公布當天的總市值,拿這個總市值除以當天上證綜指收盤點位,即可得出最新容數。
創業板指數是根據100只成分股的流通市值加權計算的,而且成分股會定期更換,因此根據創業板指數的容數,會因爲每次更換成分股而發生變動,其變化反映的就不是IPO、定增等融資擴容行爲了,因此創業板容數的研究意義不大。
最後再看一下上證B股的容數,因爲B股很多年都沒有新增股票了,反倒有些公司退市或回購,使得B股的股本一直在縮水,體現出來的就是上證B指的容數在持續下降,這也是少有的容數下降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