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朋友一樣,我原以爲,自閉症的孩子都是不愛講話,性格內向的。直到我活潑的女兒被診斷爲自閉症……
是的,你沒看錯,活潑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自閉症。
1
這些行爲也是自閉症的表現
我的女兒皮皮,今年3歲半,但凡認識的人,對皮皮的評價都是活潑好動。
的確,皮皮是個外向的孩子。她從小就酷愛運動,1歲多就可以持續爬台階半個小時,不到2歲就能徒手攀岩……
皮皮不僅四肢發達,語言也發育得不錯。
日常生活中,皮皮的小嘴總是吧嗒吧嗒的停不下來。她8個月會叫爸爸,1歲半就可以熟讀26個英文字母,2歲左右就可以講十幾個中英文故事,唱幾十首中英文兒歌。
就是這樣一個“活潑”的小姑娘,3歲時卻被診斷爲“輕度自閉症”。
“怎麽可能,我的孩子明明這麽活潑!”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然而,我對自閉症的了解太少了,自閉症的診斷跟性格並沒有關系,這些被忽視的細節才是關鍵。
第一,“愛說話”並不等于“會表達”。
“會說話”和“會表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只要能發出具體的聲音,就可以稱爲“說話”。但是“表達”,需要組織語言,是詞彙經過排列組合後,對個人意願想法的表現。
舉個簡單的例子,學舌的鹦鹉,可以認爲它會“說話”,但不能認爲它會“表達”,因爲發出的聲音不過就是模仿罷了。
皮皮也一樣。
她只是會“說話”,卻不能進行“交流”。她會講很多兒歌、故事,但能進行的對話卻簡單有限。
舉個例子:
我問皮皮:中午在幼兒園吃了什麽?
她的回答是:中午在幼兒園吃了什麽?
我繼續問:是米飯還是面條呀?
她繼續答:是米飯還是面條呀?
……
所以,皮皮所會的兒歌、故事幾乎都是完整背下來的,真正屬于她自己的表達很少很少。對于一個正常發育的三歲的孩子來說,可能她並不能完整的講故事,但卻能夠持續進行日常的交流。
皮皮恰好相反。而這一點,我們恰恰忽視了……
第二,“不聽話”和“聽不懂話”的表現並不相同。
家長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好叛逆,讓他往東偏偏往西,就喜歡跟大人對著幹。
同樣是不按照家長的意願來,“不聽話”是因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聽不懂話”是因爲孩子壓根不知道家長想表達啥。
舉個例子,聖誕節我帶皮皮去朋友家參加活動,有個環節是交換禮物。
朋友家的兒子凱凱非常喜歡自己帶去的玩具,緊緊地抱著,哭著喊著不換,爲了保護自己的玩具,他還躲在了旁邊。
我的女兒皮皮聽到交換後,同樣不動,抱著自己的玩具坐在旁邊。但是,當你去拉她的手,幫助她把玩具遞給別的小朋友,再從別的小朋友那裏接過玩具,她卻能夠接受。
由此可見,她不是不想交換,而是聽不懂“交換”是什麽意思。
第三,“展示自我”和“喜歡展示自我”真心不一樣。
自閉症的孩子也會喜歡熱鬧。
皮皮就是這樣。
大家聚在一起時,皮皮總喜歡站在中間唱歌、跳舞、講故事。這讓家人們引以爲傲,稱贊皮皮不怯場。
但是,她對觀衆的反應毫不在意。她不管大家聽不聽,看不看,反正自己唱的開心就好,唱完了大家鼓掌就行,除此以外,跟觀衆毫無互動。
而正常的“喜歡展示自我”的小朋友是一定會關注大家對自己的評價的。這一點,恰恰被我們忽視了……
第四,“不能一起玩”和“不會一起玩”也有區別。
很多家長都說過這樣的話,現在的小朋友好像都比較高冷,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的確,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自己玩,家長對此好像也習以爲常。
但是,“能不能一起玩”和“會不會”一起玩其實區別很大。
很多小朋友因爲搶玩具,或者興趣不同,玩不到一起。但換個情景就能打成一片,比如玩過家家,一個當廚師做飯,一個當顧客買飯,玩得不亦樂乎。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會跟小朋友一起玩,就要格外留心了。
比如皮皮。
皮皮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時,總是顯得手足無措。大家一起玩過家家,她只會把小朋友做好的“飯”倒掉,然後高興的鼓掌。小朋友生氣的指責她,她也沒有反應,繼續自娛自樂的“倒飯”……
其他小朋友會互相配合,換著花樣的買菜、做飯、洗碗,皮皮只會“吃飯”和“倒飯”,她既不會變著花樣的玩,也不會跟小朋友互動著玩,她的玩法自我又單一。
第五,“刻板行爲”真心不是“鑽研精神”!
自閉症除了社交溝通的障礙,還有一點就是“刻板”。比如大家熟悉的轉圈、把東西排成直線……
但是,對于一些輕症的孩子,她的“刻板”往往會被忽視,有時候甚至被美化爲“鑽研精神”。
拿皮皮舉例,她特別喜歡擰瓶蓋,如果不讓她擰就會又哭又鬧。就擰瓶蓋這個小動作,她可以持續進行半小時。以前不知道這是個問題,爺爺奶奶還以此爲傲,認爲皮皮從小就執著,長大要向爸爸一樣,做個科學家。
我們忘記了,“鑽研”是需要分析的,是邊觀察邊動手。但是皮皮是“直接”動手!她不管瓶蓋是蓋著的還是螺旋的,反正看見了就擰。
很慶幸,皮皮幼兒園的校長是個有幾十年兒童教育經驗的老師,她在皮皮入學不久後便觀察到皮皮可能存在的問題,建議我們去看兒科醫生。
醫生經過觀察,給出結論,皮皮有輕度自閉症,現在皮皮正在進行相關的幹預中。
2
自閉症是一個譜系
有數據分析,我國的自閉症患者超過了1000萬人。
自閉症的群體之所以如此龐大,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對“自閉症”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
過去,人們常常把語言發育落後的孩子歸結爲“貴人語遲”,對于喜歡獨自玩耍的小孩也只是簡單的認爲“害羞內向”。直到孩子問題表現得很嚴重,才會去看醫生,一般輕微的症狀總認爲長大就好了。
但是,隨著認識的加深,我們才明白,很多所謂的“性格問題”其實是一種疾病。
“自閉症”全稱“自閉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包括高功能自閉症、低功能自閉症還有阿斯伯格綜合征。
一個系字,就說明它不是單一表現。自閉症譜系障礙,指一系列特定症狀按嚴重程度呈譜系分布。在這個譜系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自閉症的範圍非常廣,但主要的診斷標准只有兩條:
1、社會交往、溝通交流的障礙。
注意,社會交往、溝通交流跟說話是兩個概念。
溝通包括語言、肢體、眼神、情緒等多方面的信息傳遞。孩子能不能多形式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意願,同時能不能跟其他人進行有效且持續性的互動是關鍵。
一般來說,9個月的孩子可以跟家長進行眼神交流,1歲左右會用動作表達意願,2歲左右可以用簡單的詞語進行對話。
如果到了3歲孩子還不能進行有效交流,一定要看醫生,別猶豫!
*** 圖片來自 more than words ***
2、興趣或活動範圍狹窄,以及刻板重複的行爲。
小孩子的好奇心都比較旺盛,注意力往往不能持續太久。
如果孩子對某一或者某一類事物特別執著,家長一定要格外留心。常見的大家都知道:盯著電風扇一直看,走路踮腳尖,把所有的東西都排成直線……
但還有一些家長也不要掉以輕心,歸納一下就是感官極度敏感或者不敏感。
比如,對聲音極度敏感的孩子稍微有點噪音就會煩躁不安,對味覺極度敏感的孩子很抗拒嘗試新食物,對運動不敏感的孩子喜歡過山車這類極度刺激的項目……
*** 圖片來自 more than words ***
3
寫給自閉症孩子家長的話
孩子被診斷爲自閉症,最痛苦的往往是家長。
很多家長第一反應都是:爲什麽會這樣?到底是哪兒個環節出了問題?接著開始回憶孩子從小到大成長中,一切可能存在失誤的細枝末節,然後陷入深深的自責……
養育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家長的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隨著孩子的表現跌宕起伏。
同樣作爲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有些話我想分享給大家。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
自閉症的形成原因,至今科學界都不清楚。唯一確定的是,這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跟家長的養育過程沒有關系。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自責或者彼此埋怨,沒有帶好孩子,也不用歸因于疫苗、感冒發燒、磕磕碰碰。
在孩子確診後,最重要的就是早幹預。這是一場持久戰,家長的心態尤爲重要!
自閉症孩子,首先是個孩子。
孩子一旦被診斷,家長難免會把TA所有的不良表現都往自閉症方面聯想。但是,請不要忘記,你的孩子首先是個孩子,很多問題是所有孩子的共性。
比如,所有的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都有不願意打招呼的時刻;在跟小朋友玩耍時,都有不願意分享的時刻;在嘗試新食物時,都有抗拒的時刻……
家長千萬不要把每一個小細節都放大化,試著去區分自閉症孩子的問題和孩子的問題。給自己一個緩沖,給孩子一個空間。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一樣的。
我們人類每一個個體都獨一無二。
只是大多數人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因此成爲主流。不符合主流的,按照他們的特征分別歸爲一類。我們能做的,是在保證適應這個社會的基礎上,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特殊性。
作爲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及早發現,及早幹預,及早找出他們的潛力和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從這點來看,跟普通孩子好像沒有太大差別。
-END-
作者 | 夏天,我相信只要內心充滿陽光,成長的路即使艱辛也會暖意洋洋!
編輯 | 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