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 ,作者鄭文慧
國際形勢近日的詭谲風雲,實屬“活久見”,越南大米出口禁令又點燃了糧食市場,期貨價格飄紅,相關糧食股也接連上漲。
加上時隱時現的蟲害和東南亞幹旱天氣因素,新一輪糧食危機論(這次還是國際的)再度卷土重來。
在這次疫情席卷帶來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衆多恐慌、焦慮,當然也夾雜著很多複雜的情緒,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加需要“靜夜思”,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個本質,還是基本面。資本只有疊加基本面,才會有長期的行情,要不然炒了一段時間,發現市場上不缺啊,那很快會下去的。
總體的判斷,這次國際糧價上漲,在短期內是大概率事件,同時會一定程度上傳遞至國內市場,但從目前的來看,或難以構成長期趨勢——2月份國內糧食市場從開始擔心供應到擔心銷售只用了大約半個月時間,陷入搶糧的恐慌更大可不必。但高度關注是必須的。
形勢如此複雜多變,現在國內很多大的糧食企業都關注這個事情,這是個好現象,大家都在未雨綢缪,在想辦法打通其中的關節。如果有人擔心糧食會不會是第二個口罩,那現在更令人擔心的是那批高位入手了機器和原料的新晉口罩生産商。
資本市場VS現貨市場
我們看到,與糧食資本市場的狂歡不同,現貨口糧價格走勢大體穩中趨弱,這一點從國家和地方儲備糧的交易情況可見一斑。
疫情期間交易中心每天都監測市場信息,消費市場基本沒有出現過短缺,局部地區有恐慌導致的搶購現象,但一兩天後就平息了。
這得益于國家、省和地方糧食部門和儲備糧單位的及時抛售糧食平抑市場,以及通過各類媒體的發聲來使得市場相信,我們並不缺糧,不需要囤糧搶糧。此外,市場的平穩背後,少不了糧食加工企業的努力。
出口FOB價VS國內進口大米銷售價格
除了國産稻米價格趨弱,在東南亞白米FOB價不斷走高的背景下,通過交易中心輪換的進口大米的銷售也是不溫不火,主要原因還是市場現在不缺大米。
近年我國大米進口量明顯下降,從2017年突破400萬噸的高位回落至2019年的255萬噸,因爲進口價格從3129元/噸上漲至3508元/噸。這也再次印證了,中國進口大米從來就不是因爲缺,而是因爲性價比,屬于一種結構性調整。
國際大米出口的競爭一直處于白熱化狀態,而且近年愈演愈烈。越南這次宣布禁令也是幾經思量,3月24-25日兩天的消息反轉再反轉,這背後恐怕也是官方也未下定決心,最終官宣一個比較折衷的做法:24-28日暫停,這段時間重新對國內大米庫存和供應情況進行評估,待28日評估報告出來之後再決定下一步的走向。
在一個買家市場上,越南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很艱難。對于一個經濟體量較小的國家,可回旋的余地不大,雖然東南亞目前的疫情相對並不嚴重,但這種顧慮很正常。
另一方面,越南自己也是從這些年的打拼中在國際大米市場上占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很清楚叫停出口的負面效應,所以還是看28號的最新消息,有可能會采取“限量出口”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25日泰國大米出口協會的FOB報價中,除了越南白米上漲之外,泰國、印度白米均下跌,巴基斯坦和美國報價持平。
對中國而言,越南大米是否禁止出口影響有限。雖然越南大米一度占了我國大米總進口量的50%以上,但去年自越南進口量驟降至50萬噸以下,僅占21%。這點進口量對2.1億噸的稻谷産量來說更是微不足道。
那麽對國際大米市場的影響呢?這個時候又想起了英拉事件給我們啓示。
過去幾十年來,泰國一直是頭號大米出口國。2011年是個關鍵的轉折點——沒錯,這就是泰國推行大米典押計劃的年份,泰國政府人爲地以高于市場價50%的價格收購大米,本以爲可以把這些成本通過出口讓國際買家買單,結果導致泰國大米出口市場份額驟降10%,痛失占據國際長達三十多年的頭號大米出口國地位。
這是因爲一直伺機而動的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快速搶占了市場份額,2011年重新恢複出口的印度更在次年迅速躍居出口榜首。
這一次,越南要暫停出口,印度可能又會出來“搞事情”。美國農業部3月的報告預計,2020年印度大米的出口前景看好,因爲2019/20年印度水稻産量目前達到創紀錄的1.18億噸。此外,庫存情況也十分充裕,政府的糧食安全儲備已經“膨脹到創紀錄”的水平(原文照譯)。
飼用糧vs口糧
當然了,口糧的進口只占我國糧食進口量的很小一部分,飼用糧才是大頭。
這些天,飼用糧的價格漲幅明顯高于口糧,占去年全年1.1億噸進口量70%多的大豆,近日期價、現價齊漲。這本身很正常,品種的資本屬性和工業屬性不同,價格波動也存在較大差異。這裏大家關心的是,這部分糧食的進口怎麽辦?
從出口意願來說,去年天天追著我們進口的國家不會希望去封鎖,還等著這個來刺激經濟呢。
從出口能力上,疫情對生産似乎沒有什麽影響,美國農業部3月供需報告對小麥、稻米和粗糧的供應量都有小幅上調,換言之,基本面變化不大。雖然我們可以羅列出哪個國家又減産了,又有災害了,但同樣可以列舉很多增産的例子。更多的影響是物流和用工,這點也可以回顧中國的經驗。
如上所述,中國用了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就協調好全國的糧食物流和物資調配了,國際間也有協調機制,但可能這個時間會長一點,不過停滯不會是常態。
首次以視頻形式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達成了一致“抗疫”的共識,比較提振人心。
峰會公告表示,二十國集團將啓動總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計劃,增加對疫苗和藥品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強對數字技術和醫療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努力確保重要醫療用品、農産品及其他商品和服務的跨境流動,並努力解決全球供應鏈中斷的問題,並繼續在國際運輸和貿易領域加強合作,最終營造自由、公平、非歧視、透明、可預測和穩定的貿易和投資環境,並保持市場的開放。這幾點表態很重要。
此外,糧食品種之間的可替代性還是相當高的。如果只是短期的,我們強大的儲備體系將一如既往地發揮作用,也正好可以消化掉一部分儲存年份較長的稻谷、小麥庫存。
飼料企業表示,如果稻谷和玉米的比價低于0.8,就會較大量地用稻谷替代玉米。還有就是這段時間需求較爲疲軟,外出消費和運動減少,對糧食的需求是有影響的,尤其是外出聚餐消費往往會趨高,菜也多點幾個,這部分的浪費不可小觑。
如果是長期問題,市場更加會進行動態調整,去年的中美貿易戰,飼料企業就已經開始改良配方了。而且食品的類別很多,調整一下飲食結構,所需的飼用糧比例就會不一樣。
退一萬步,以後我們都不進口了,耕地夠嗎?現在我們由于“耕地不足”而要進口,這是國際資源配置的優化。但這個不足是相對的,因爲我們覺得現在進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資源”更劃算,而到了不能進口的時候,那麽以前認爲更值得去做的事就暫緩了,那些被占用的面積就拿來種地了。
糧食安全的核心
所以這裏有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說糧食危機,意義在于一直要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要確保有糧食生産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資源的調配、科技的發展等,實際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還有生産制度的完善。
這幾天大家都擔心糧食會不會成爲下一個口罩。但如果是下一個口罩,恰好證明不用太擔憂。
因爲不到兩個月,我國的口罩供應已經從極度緊缺變得基本供需平衡了。在政府調控和市場需求的作用下,生産能力一下子就從每日不足2000萬個,變爲1.2億個(市場認爲高達2億個),最直觀的感受是以前搖號中了口罩如中獎,現在都沒興趣再去搖了,很多藥店直接就可以買,市面上叫賣的口罩價格暴跌。
實際上,即使在最緊缺的時候,很多人也預期一兩個月後口罩的供應肯定會跟上,這正是我國強大的産業鏈和資源調控能力給予了大家底氣。
糧食安全也如是。生産是基礎,也只是其中一環,只有生産、儲備、貿易、産業四個環節都暢順地運轉起來,我們才能實現高層次高水平的糧食安全,這種安全更有韌性和張力。
不同時期,這幾個環節的側重點可能會有不同,但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輔相成。
在這次全球爆發疫情期間,陸續有越南大米、哈薩克斯坦面粉、白糖、土豆,塞爾維亞葵花籽油禁止出口的消息傳來。此時,人們不禁會質疑,說好的貿易呢?太不可靠了!
貿易沒有錯,錯的是阻斷貿易。小國的資源回旋余地有限,先自保關閉一下,可以理解,大國之間的這種封閉,才是災難性的。
目前只是極少部分國家的特定品種要暫時禁止出口,不爆發疫情的時候也有的,斷言國際糧食貿易已經中斷實在爲時尚早。不想因爲恐慌而使影響呈指數級別地放大,各國就要共同聯合起來,互幫互助。這正是G20峰會僅僅開了一個多小時,就達成攜手並肩的共識的原因。
峰會公告還表示,二十國集團對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面對疫情的風險表示關切,承諾將向這些國家提供技術、物資和人道主義資金方面的援助。這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無論哪個國家出現饑荒、疫情都對其他國家沒好處。沒有一個人是孤島,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地球村獨善其身,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底線思維,比如確保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但個體不必要有極端思維,更不要有極端行爲,這樣是無法生存的,也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真到了極端的狀態,人就靠本能和直覺行事了。這個不用平時訓練也不用預演,不用擔心自己會不適應。但極大多數情況下,恐慌本身往往比恐慌的事情要令人恐慌得多。
美國時間周四,美股呈現第三天的強勁反彈,實現了自1931年以來漲幅最大的“三連陽”行情。全球形勢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還是很高,但希望這是國際社會撥雲見日,重拾信心的開始。
(僅代表個人觀點,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