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搜城記的看官大家好,我是土鼈君。
准時准點,准點准時,搜城記又跟大家見面了。
隨著疫情的結束,久違的春天終于來了,生機在天地之間生發出來,一切都是那麽的欣欣向榮。
今兒,土鼈君就帶諸位走進一座叫珲春的小城,探訪一下那座邊疆小城的風情與屈辱。
///// 一眼望三國的小城
小城珲春,位于老爺嶺南側,圖們江在小城西南奔騰而過逶迤的流入日本海,東面毗鄰的是摩闊崴(俄稱巴桑區),而南面則是朝鮮的鹹境北道,三國的邊境線長達380公裏。這裏離日本海非常之近,在小城中您甚至可以聞到從西南方飄來鹹腥海味。
這裏是國家一類通商口岸,號稱“東北亞”的幾何中心”。
珲春城區面積不大,從小城的這頭到另一頭不過是十多分鍾的車程,城內道路多是東南-西北走向,路面寬闊,平直整潔,道路兩旁的樓房以5層居多,路上的人們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之下徐徐而行。
粗略望去與普通的東北小城基本沒啥區別。
但細品之下,卻會發現這座小城與其他城市又有十分極大的不同。
三國雜糅,是珲春獨具的風情。
小城裏有非常多的朝鮮後裔,大約有半數以上的人口是朝鮮族,對于喜歡朝鮮餐的朋友,這裏就是美食天堂。
而這裏也是滿眼的俄羅斯人,走在大街上你會看到依偎在中國漢子身旁的是一位金發碧眼的長腿女郎。
走在珲春的大街上,你會看到很多奇異的建築,
在東正式的洋蔥腦袋之下的是一個鋼鐵慈父式的身軀,走進了你會發現,迎面撲來的卻是一行碩大的中國方塊字攜著由圈圈線線組成朝鮮文。
在這裏你可以喝完伏特再喝老雪,也可以嚼著朝鮮泡菜撸東北小燒烤。
如果你說中國話,在這裏沒問題。
如果您說朝鮮話,在這裏也沒問題。
如果您說毛子話,在這裏還沒問題。
珲春人總是跟別人不無驕傲的說自己這裏,“雁鳴聞三國,虎嘯驚三疆。花開香三鄰,笑語傳三邦。”
///// 曾經的轉口貿易中心和沒有海的海産品之城
珲春,女真語,這片地處海之角的廣袤土地,被女真人稱之爲“邊塞、近邊”。
在那個短命的渤海國時期,這裏是小王國的東京龍原府,是當時渤海國的貿易和商業中心。
當年渤海國出了一位叫做大武藝的國王,這位國王武藝超群,懷有一顆不斷擴土開疆的雄心,在他的不斷經營之下,渤海國的疆域擴展到了日本海西岸,真正擁抱了浩渺的太平洋。
在經濟方面,大國王也有國人的見識,他十分看重雙邊貿易,並且在與大唐的貿易往來中賺的盆滿缽滿,一舉成爲東北那圪垯的經濟小強。
有錢了,大武藝就膨脹了起來,甚至有了與大唐一較高低的想法,他在珲春設立了海軍基地,率兵從珲春出發,偷襲了登州。
兩國交惡,最受影響的肯定是雙邊貿易,眼看著倉庫裏的人參和毛皮從緊俏貨變成滯銷品,國庫裏的孔方兄也逐漸坐吃山空,拓展新市場成爲王國命運的重要課題。
大武藝將目光瞄向了東邊的日本,從珲春到日本不過是幾天的行船,比跨域千裏的渤唐貿易來的還方便。
大武藝傾全國之力打造了幾艘航程長、抗風浪的大型海船,在經過不斷嘗試之後,一支24人組成的使團終于帶著貂皮、人參、蘑菇等土特産到了日本。
日本人怎麽也沒想到,在自己的西北方還有這麽一個小國,聖武天皇高規格的接待了來自渤海的商團。
從此之後,渤日雙方開展了頻繁的雙邊貿易,在渤海存續的280多年之間,兩國頻繁來往,珲春甚至成爲了中日轉口貿易中心,自家産的、大唐産的尖貨從這裏遠遠不斷的運往東瀛。
1200年過去,如今的珲春依然繁榮,但交易品早已變成了來自俄羅斯和朝鮮的海産。
在小城中那個頭頂“朝、俄海鮮批發零售,全球配送”名號的海鮮交易市場裏,你可以買到朝鮮人捕撈的明太魚、買到俄羅斯人捕撈的蜘蛛蟹、買到日本人捕撈的牡丹蝦和韓國人捕撈的梭子蟹。
一年超過32萬噸的海産品通過圈河口岸在珲春集合,又在這裏分頭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也許,你昨晚上吃的帝王蟹,前幾天還趴在珲春某家商號的魚缸裏。
///// 兩個強盜之間的武裝沖突
在珲春中超俄三國交界點東南2.3公裏處,屹立著幾座小小的山包,這些像暗哨一樣俯瞰著圖們江入海口的小山包,在200年前還是我國的領土。
山包中最高的那座也不過海拔155米,當地人稱它爲“刀山”或者“張鼓峰”,俄國人稱它爲“紮奧澤爾納亞”。
在二戰時期,日、蘇兩個不要臉的強盜在這裏大打出手,史稱“張鼓峰事件”。
38年6月,駐紮在張鼓峰的僞滿洲“國境監視部隊發現,十幾名蘇軍突然在張鼓峰西側,布置了鐵絲網,准備修建工事。他們迅速將這一情報上傳給關東軍特務機關。
日本特高科對情報進行了研判,他們認爲蘇聯人試圖通過占據張鼓峰這個位于三國交界處的戰略高地刺破日軍的東北防線。
日軍大本營很快做出指示,電令朝鮮軍第19師團率部向中朝邊境移動,隨時准備向蘇聯展示一下日本軍隊的實力。
1938年7月7日,關東軍截獲了蘇軍的往來密電,得知蘇軍企圖再次占領離張鼓峰不遠的香山洞高地。
關東軍將這條情報通報給了負責守衛該處的朝鮮軍和珲春駐屯隊,兩支部隊迅速進入戰備。
7月15日,日軍情報部門派出3位喬裝成朝鮮農民的憲兵對張鼓峰附近的蘇方工事進行抵近偵察,試圖摸清楚軍事設施布局。蘇聯人很快識破了日本人的伎倆,將其中一人擊斃。
7月16日,日本向蘇聯遞交照會,以蘇軍在滿洲國境內開槍打死日本人爲由,要求蘇軍撤出張鼓峰。而蘇方則說是日本人侵犯了自己的領土,自己是爲了捍衛主權才開槍殺人。
兩個強盜,就問你們要不要一點臉了。
此日,日本陸軍部命令朝鮮軍發布動員令,十九師團進入一級戰備,全體人員于19日淩晨到圖們江沿岸的慶興、阿吾地一帶集結。
在日本駐蘇大使重光葵宣布外交斡旋失敗後,日軍于7月31日0時,由朝鮮境內的十九師團重炮大隊從洪儀裏向張鼓峰開炮,同時,兩個日軍大隊在炮火的掩護下向張鼓峰和沙草峰兩個方向進攻。
淩晨4時日軍占據了張鼓峰峰頂,淩晨6時,另一支日軍占領了沙草峰。
蘇方的支援火力反應稍遲,在8月2日才抵達戰場。在出動了10架轟炸機對張鼓峰附近地區展開了地毯式的轟炸之後,蘇遠東軍第四十步兵師、第三十二步兵師和第二機械化旅從哈桑湖地區向張鼓峰移動。
8月4日,蘇軍坦克部隊從峰南側展開進攻,而步兵的攻擊線則從南、北兩側同時展開。
8月6日下午4點,蘇第四十師在飛機的掩護下在峰頂與日軍展開了拉鋸戰,兩個強盜反複占領張鼓峰。
由于此時正值雨季,圖們江水位暴漲。日朝鮮軍的補給辎重運輸逐漸中斷,兵力、物資得不到補充。此時日本大本營也在大規模集結兵力,准備進犯大武漢。因此,一時半會也派不出援軍,第十九師團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而蘇軍卻沒有這種顧慮,物資、人員源源不斷的從海參崴被輸送過來。
在兩面的夾擊之下,彈盡糧絕的日本軍梯次從張鼓峰撤下,蘇軍最終占據了峰頂。
8月10日,日、蘇在莫斯科簽訂停火協議。8月11日,日軍撤退到圖們江西岸,張鼓峰事件以日本人的失敗宣告結束。
是役,日方戰死526人,蘇軍死亡792人。
///// 丟失的出海口
從空中鳥瞰,圖們江即將在珲春城區以南70公裏處結束它的征程,但就在離海不遠的地方,它又悠悠的拐了幾個大彎,就在江灣的側畔有一個長達30公裏的突出部,好像一只渴望擁抱大海的胳膊一樣伸向15公裏外的太平洋。
這個狹長的突出部盡頭是圖們江中的一塊小小的沙洲,沙洲之上有一個屬于中國的小村落—防川。防川村裏矗立著一座斑駁土字碑,像極一位滄桑的老人在那裏深沉的訴說當年的血淚和屈辱。
小村的東南方就是圖們江的河口,奔湧的江水不舍晝夜的彙入日本海,從地圖上看與大連和丹東相比,這裏可以直接與老工業基地和産糧區腹地相連,鋼鐵、機械、農産品可以通過密布的鐵路網和水運網直接出海。
但令人惋惜的是,那個近在眼前的出海口卻位于異邦之內,河口的北岸被俄國人成爲“紮魯比諾港”,河口的南岸被朝鮮人稱爲“羅先港”。
如果順著圖們江前行,很快就會走到國境的邊緣,雄雞版圖在這裏驟然刹車,沒有半點騰挪之地。國界的左邊是俄國人的邊防哨所,右邊則是朝鮮人的郊野,江上的朝俄大橋像一把鎖鏈將通往日本海的水道緊緊鎖死,廣袤的東北大地被一道牢不可破的藩籬阻隔于大海之外。
咫尺之距便是天涯。
羅先地區,早在明朝初期就被朝鮮占據,爲了打壓正在崛起的海西女真,明宣宗朱瞻基默許了附屬國在宗主國領土上的胡作非爲,下旨將原屬于珲春衛的鹹境北道送給了朝鮮。
僅在150多年前,江口北岸的平原還是華夏的領土,那裏是吉林將軍的地盤,珲春城中就高坐著將軍派出的珲春協領,負責節制此處的軍民。
然而,一紙荒唐的《中俄北京條約》,讓中國丟失烏蘇裏江以東,面積約40萬平方公裏的外東北淪爲異邦,當時議定的南部界河正是圖們江。
整整40萬平方公裏的黑土地啊,有5個山東半島那麽大,寫到這裏土鼈君心在滴血。
1861年,來自俄國的強盜們手拿著沾滿鮮血的不平等條約來到珲春,而等待他們的卻是早已被大煙搞得不人不鬼的戶部侍郎成琦。在他的眼皮底下,俄國人又私自將界碑又向中國境內挪了幾十公裏,而成煙鬼看都沒看就在地圖上簽上了名字。
1880年,出身江南書香的吳大澄北上關外,奉旨督辦吉林軍務。
在他看來俄人之不要臉遠在它國之上,防俄南侵是吉林軍事的第一要務。
他與吉林將軍銘安攜手建立起邊防部隊,並在珲春城中修築了東、西兩座炮台,講真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大炮的射程之內。
1885年,吳大澄對珲春邊境進行了實地勘察,回府之後便與俄賊展開了長達數月的卓絕談判,以圖收回圖們江河口以東海灣內的罕奇。
但國家積弱,奈有忠良也無力回天,任憑吳大澄殚精竭慮、費勁口舌,也僅僅爲中國取回了300平方公裏的土地,好在還牟得了中國船只通過圖們江的自由出海權。
中國船只出入圖們江口,俄人不得阻攔。
在防川風景區內立有吳大澄將軍的塑像,在珲春城區的龍源公園內也有這位佩劍書生手寫的“龍虎”二字,如果您有機會去防川請一定去祭奠一下這位竭盡全力爲國謀土的忠良。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但吳大澄殚精竭慮取回的出海權,在張鼓峰事件之後徹徹底底的丟失了。戰後,蘇聯人不斷的在張鼓峰周圍駐兵、修建工事,將張鼓峰牢牢地攥在了手裏,山的東面和北面現在已是俄國的領土,而日本人則將圖們江牢牢的鎖住,圖們江南岸慢慢的成了朝鮮的領土。
當朝鮮半島再燃戰火的時候,蘇聯人以向朝鮮運輸物資爲由修建了那座密謀已久俄、朝鐵路大橋。
僅從9.6米的限高就不難推測出老毛子的別有用心,大型貨船根本無法這麽矮的橋面。
任憑雙方如何談判,那座幾乎廢棄的鐵橋仍然鎖著大江,甚至俄、朝兩國還不斷出台政策限制中國船只的航行權,連打漁的舢板都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