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甯老師在《增長思維30講》的課程中推薦了《貝佐斯的22封股東信》,1997年的第一封信是開端,後續的每一次股東信都會附上這一封。
一切都是爲了長期發展(It’s all about long term)。
只有站在這個視角上,我們才能夠看清亞馬遜25年一路走來,所有舉措的目的,以及他們收獲的結果。
讓我們先來看看從1997年到2007年的11年間,亞馬遜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
1997年,開了一家有20萬冊書的24小時書店;
1998年,把這家書店開到全球;
1999年,不僅僅是書店,拓展商品品類;不僅僅是PC端,關注移動端發展;
2000年,遭遇投資失利,股票縮水80%;
2001年,推出99刀包郵,書庫擴大到百萬冊;
2002年,推出25刀包郵,並確保書籍線上線下渠道價格最低;
2003年,提出長線思考,長期持有的概念;
2004年,解釋爲什麽要關注“現金流”而不是“盈利”
2005年,Prime推出,反模型策略,追求長期回報;
2006年,提出“種樹”的理念,以及未被解決的痛點;
2007年,kindle推出,一次性帶走200本書;
在11封股東信中,貝佐斯一直在強調一件事情“用戶”,他們所作的一切動作都是爲了用戶能夠獲得更好的體驗。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些動作能夠感到很合理,又會感覺很瘋狂,所以不難想象在那個時代做出這樣的舉動,貝佐斯會用怎樣方式說服他的股東們。
亞馬遜的“多快好省”
對于涉及電商行業的朋友來說,“多快好省”這四個字一定不陌生,在很多的商業課程裏面,老師也在不斷的提到這個概念。
對于一個産品來說,但凡是能在某一項裏面做到足夠拔尖,那都意味著巨大的市場。而在那個時候,亞馬遜的目標是四個同時進行。
多+好,在1997年擁有20萬冊書的亞馬遜,服務了151萬用戶,完成了1.48億的營業額。
在2020年的今天,這個數據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麽太了不起,對于亞馬遜來說也是一樣,既然這門生意在美國跑通了,那在繼續跑下去的同時,是不是可以開展國際化業務?
在1999年,爲了增加商品品類,亞馬遜開始招募第三方賣家爲用戶供貨。
從一般邏輯來看,用戶如果買了第三方的商品就不會買平台的商品了,這豈不是損害了平台的利益?
從亞馬遜的邏輯看,如果第三方賣家能夠爲用戶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那他們理當被放上貨架。
一切從用戶的利益出發,成就第三方賣家的同時,也完善自己。
快,這個點是貝佐斯本人的痛點,每次去郵局取快遞這件事情太痛苦了,所以從一開始亞馬遜就包下自己的倉庫,這件事痛就從這件事開始,別人做的不好,那我們就做出好的標准。
才有了Prime的會員包郵,包郵升級到2日達,2日達升級到1小時達。
省,用短期利益投資長期關系,關于省這件事,亞馬遜做了兩個動作。
首先,亞馬遜推出即時訂單提醒,如果系統發現你重複購買了某件商品,在你付款前就會提醒你,避免買重。
從商家的角度來考慮,用戶買多了不挺好的嗎,促進銷量。
從亞馬遜的角度來看,一次善意的提醒換來用戶長期的忠誠,這筆交易太劃算了。
然後,亞馬遜也明白既然我們要做線上書店,那我們必須確保用戶在線上渠道購買的價格是最低價。
最低這個太難了,所以亞馬遜走遍附近書店挨個看他們暢銷書的價格,只要發現有價格高于線下,那就立即調整價格。
貝佐斯也說,從任何數據調查報告上來看,提高價格都能夠讓財報更好看,但是用戶信任會慢慢離你而去。只有當你保證無論何時,亞馬遜都能提供全渠道最低價,這才能夠進入用戶心智,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想起你。
如何與股東保持長久關系
股市是個體重秤,亞馬遜在2000年也遭遇過股價暴跌,一次性跌掉了股價的80%,在外人看來這簡直是毀滅性的災難。
而從這件事上,亞馬遜得到的經驗是什麽?
“10%股價的上漲不會讓團隊變得更聰明,10%股價的跌幅也不會讓團隊變笨,公司立志要做的更大更重,隨時做好“上秤”的准備。”
所以,既然因爲投資失敗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當下亞馬遜要做的就是提高執行效率,完成當年營業利潤目標。
梁甯老師在課程裏面也提到過,如果說面臨重大挑戰,你只能先搞定一個人,你會先搞定誰?
選項有四個答案:投資人,上級,下屬,用戶。
在這道題裏面,梁甯老師建議先跟投資人溝通。困難是一定的,先確保你們能夠成功的挺過這一關,後面沒什麽不能重來。
所以在貝佐斯的信中也表明,他更希望自己的股東能夠把股票當作“持有”,而不是像“租客”一樣,今天來了明天走,要和這個企業一起創造未來。
爲什麽要關注“現金流”
因爲盈利不能直接作爲爲現金流,盈利是重要的部分,但現金流才跟股票挂鈎。
在這裏貝佐斯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一個時空機器價值1.6億,一年能運送10萬人次,機器可使用4年,每次使用成本是500塊,用戶每次使用票價是1000元。
看起來這是一個盈利的項目,刨除所有的成本和折舊費用,一年能賺1千萬。所以公司打算第二年再買一台,第三年買兩台,第四年買四台。
那是不是意味著到四年就能有1.5億的盈利?
不,你將擁有5.3億的負債(拿出紙筆算算)。
所以,你還會像一開始一樣堅持花1.6億買這台機器嗎?
你種下什麽種子,就收獲什麽果實
你播種韭菜,就收割韭菜,種一輪,收割一輪。
你種下一顆樹,給它足夠的耐心和成長環境,等待它生根發芽。
對于亞馬遜來說,他們更願意“種樹”,但不是什麽樹他們都種,看什麽業務還有痛點,什麽需求還未被滿足,那他們就開始在這裏深挖。
2006年提供AWS(Amazon Web Services)後,其實很多人都不明白爲什麽會需要這樣的一個業務,但對于亞馬遜所服務的用戶——軟件開發者們來說,這項業務必不可少,雲端存儲和計算能力。
這項業務從我們現在的環境來看,嗯,不錯,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站在那個時候來看,這項業務還太小,一定會有人質疑,這樣一項業務能夠給公司帶來多少利潤,需要投入多少資源?
貝佐斯和團隊選擇相信自己的眼光,用貝佐斯的話來說:我們不可能永遠正確,但我們會很挑剔、很努力、也很耐心的孵化這些新業務。
所以在這裏他需要跟股東明確我們的目標是什麽,一切都是爲了用戶體驗提升,一切都圍繞長期發展。
第一棵小樹:kindle
經過了三年的研發,第一棵小樹終于可以交付給用戶了。
kindle關注什麽?
傳統書本太重,遇到不認識的單詞無法直接查詢,字體大小不受控制,而手機和電腦不是很好的沉浸式閱讀設備。
那麽對于亞馬遜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可以在一個硬件設備上實現所有的功能,甚至能夠讓這個設備看起來很像“書”。
在後面kindle不斷的叠代中,貝佐斯也說到,他更看重使用時付費,而不是購買時付費。
使用是長期關系,用戶與設備的交互;購買是一錘子買賣,買完就結束了。
從1997年到2007年,每次股東信的末尾都會附上第一封信,一切都像貝佐斯所承諾的,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關于用戶,一切都圍繞著長期發展而努力。
上半部分結束,下半部分敬請期待,開啓另外一個11年。
圖片來源于網絡。
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貝佐斯股東信”,即可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