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父母,學會好好陪伴孩子,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的修行。
疫情之下,要說這個假期,被宅在家裏最難熬的人,恐怕就是家有兒女的父母們了。
這一點,無論從網上論壇、微信群裏,還是左鄰右舍那此起彼伏,或是咆哮吼罵聲,或是嚎啕大哭聲,就可以獲知端倪:
“4+5等于幾?”
“9。”
“9-4呢?”
沒有了回音?
繼而就是拍桌子混著斯竭底裏的叫罵聲,還夾雜著一絲絲孩子的抽泣聲,聲聲戳心!
前幾天網上盛傳這樣特有的段子:
“疑似,疑似什麽啊!到底是什麽啊,你說!疑似什麽?啊!”
我那顆怕死的心頓時狂跳起來,難道樓上中招了哇!慘啊,一戶中招,一棟樓都要隔離啊!
我要不要現在就逃跑?!
于是我豎起耳朵仔細聽樓上傳來的吼聲,樓上的吼聲連綿不絕,那女聲繼續吼道,“疑似地上霜啊!
段子能火,是因爲它道出了疫情之下,家長們“陪娃”背後,那些苦不堪言的“血淚史”。
曾經幾何,大家都幻想有一天:能呆在家裏,不用上班,有吃有喝,有Wi-Fi,安心陪娃。但現在,宅家陪娃不過1個月,很多家長已經忍不住咆哮:趕快讓我上班去吧!受不了了!學校啥時候開學?快把家裏的“神獸”召回去!
爲何明明我們家長使出渾身解數陪娃,盡力又費心,但最終卻走進大人郁悶,小孩委屈的“悲情”模式?“陪娃”到底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折磨?
【1】
“陪娃”是門大學問,找對方法,是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弄錯方式,則成爲痛苦的折磨日子。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些原生家庭健康幸福的人,內心充滿了堅定的力量和陽光,他們從幼年時就能夠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這種愛使得他們不管面對什麽困難,都能體現出樂觀和積極,仿佛他們永遠都充滿了生命力。
最近一段短視頻火了:
一家6口人,因爲不能出門,一起陪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小女孩玩“看醫生”的遊戲。
只見姥爺、爸爸和奶奶扮演成病人的樣子坐在門外,爸爸還打上了繃帶扮演傷員,姥姥穿著護士的衣服扮演護士,孩子則在房間裏扮演醫生。
每個“病人”都被“病魔”折磨得表情凝重,配合孩子玩遊戲那投入的表情真是絕了!
網友們更是紛紛留言:
“這一家人就是開心果……”
“好喜歡這樣的家庭,都能放下手機陪孩子玩”、
“我承認我酸了!這真是羨慕不來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真的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這些家長准確地把握了孩子的脈搏,發揮自己的優勢,自己舒心,孩子開心,家中氣氛祥和。
然而,也有些家長往往不注意方法,把好端端的“陪娃”變“傷娃”。結果自己的耐心被耗盡,還弄得大家都不開心,這對于家長和孩子都是折磨。
表妹是966的上班族,平時忙于工作,苦于沒時間陪孩子,這次“抗疫”在家,她打定主意,決心好好陪孩子。
爲此表妹還特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列出了每天的作息安排:早上、中午、晚上,從學習、遊戲到吃飯,面面俱到,非常上心。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4歲的孩子正是小小的叛逆期,該吃早飯的時候,他卻還想賴床不起;該到遊戲時間了,他又想吃東西,有時候,跟他玩遊戲搭積木,他反而要鬧著跟媽媽一起做蛋糕。。。。。。
表妹經常因爲孩子沒有按照作息要求來做,就對孩子一頓呵斥或批評,孩子嚇得嚎啕大哭,奶奶看不下去,又跑來要護娃。
一場家庭鬧劇開始上演,娃娃哭,婆婆鬧,自己又忙又累,還惹得一團糟。。。。。。
宅家期間,有的家庭其樂融融,有的家庭卻是不得安甯,同樣的陪娃,卻有不一樣的效果。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她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曾經說過:父母之愛都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家庭與家庭的差距,實際上就是家長與家長的差距,在家陪娃是享受還是折磨,完全取決于家長是否處理好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和做好自身情緒管理這2個方面的關系。
【2】
“陪娃”,是要家長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家長自己去“解決孩子”。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一直備受大家喜愛,不少人是因爲《爸爸去哪兒》而認識了這位可愛的小姑娘。
那時的多多還是照顧弟弟妹妹的溫柔大姐姐,現如今的她,已經在國內外藝術領域嶄露頭角。不但能自主翻譯英文書籍,還會寫劇本,彈鋼琴,演話劇,簡直是新一代的學霸級女神。
而“好爸爸”黃磊在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曾經說過:我從未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擔不做的結果,爲自己負責。
的確如此,如果我們把“陪娃”當成了一件自己要處理和解決的事情,就容易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總是會加入以自己的主觀和經驗去指導孩子:
你應該這樣,你不該那樣;
畫畫的時候,太陽必須得塗上紅色;搭積木的時候,這樣壘才是城堡;玩遊戲的時候,就必須按照我的規則來;
有時孩子覺得不對,想反駁,就會有遭到家長的 “教育”:這孩子咋就那麽倔,咋就不開竅,越說越激動,甚至還會帶上幾句罵人話。
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作爲家長,一味地去控制和限制他們,最終不僅會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對抗我們,而且也會讓我們失去陪伴的初衷,得不償失。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把“陪娃”變成與孩子一起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話,就會把自己的身份轉換成與孩子成爲“同伴”的身份,從而相互協作,成爲孩子的好夥伴,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交大的宿管阿姨原夢圓,爲了陪孩子學習,把丟掉幾十年的課本重新拾了起來,跟兒子一起學習,結果,母子雙雙考上了研究生。現在這位49歲宿管阿姨,正在廣西大學攻讀研究生。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地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陪娃”的過程中,家長如果想要孩子做到的,首先就應該要爲孩子做出榜樣,自己率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有的家長每天都在看手機,刷抖音,卻禁止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每天睡到三杆起,卻要求孩子早起學習,這些最終都可能會事與願違。
【3】
“陪娃”,需要家長做好情緒管理,用愛心和耐心去陪伴孩子。
達爾文曾說過: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爲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許多時候,我們會被孩子一些表現氣得頭暈腦脹,別說發脾氣,揍他的心都有。遇到這種情況,做父母的千萬要注意,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有資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因爲你所發過的脾氣,將會變成一把雙刃劍,同時割傷你和孩子。
前段時間發生了最痛心的一件事,是陝西一位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時,發現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氣急敗壞,把孩子暴打一頓。結果,孩子嘔吐不止,等家人把孩子送到醫院,孩子因爲頭部多處受傷,搶救無效死亡。
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都很痛心,相信這位媽媽也悔恨終生。
在發生沖突時,作爲成年父母,首先要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需要我們向內在去探求,而不是任由發泄在孩子身上,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遇到問題,需要先解決情緒,然後才能解決問題。
家長要向孩子展現出良好的一面,時刻把握好自己的情緒,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養育孩子是一件責任重大的事情,我們都是初爲人父人母,所以我們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慢慢學習。
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堅強的後盾,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4】
如何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陪著並不等于陪伴,更談不上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經常被我們做父母的誤解和敷衍,認爲陪伴就是呆在孩子身邊,陪他就夠了。
生活中也看到很多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坐在孩子的身邊,但是手裏握著手機,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手機屏幕,而任由孩子自己玩自己的遊戲,這種不能叫陪伴孩子,只能叫陪著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裏,劉烨平時網瘾犯了的時候,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而此時諾一對于他就形同虛設,哪怕諾一百般央求讓爸爸陪他,劉烨還是無動于衷,這樣的陪伴應該來說屬于不合格的陪伴。
那麽,作爲家長,怎樣“陪娃”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1、高質量的陪伴是具有平等性和互動性;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作爲家長就要放下作爲父母的架子,與孩子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只有地位平等了,父母與孩子的視角才會一樣,這樣的交流起來才會沒有阻礙,孩子才能夠放開心扉,跟父母傾訴自己的內心,增進雙方的了解和信任。
高質量的陪伴應當是具有互動性的,在孩子擡頭說“爸爸、媽媽,你看”的時候,有一個積極的熱情的回應,孩子得到這個回應,同時也得到肯定,孩子便會從中獲得自信和自我存在的價值。
2、高質量的陪伴是父母要像孩子一樣投入,充滿了“遊戲力”;
遊戲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兒童們不僅學習互相爭吵,也學會如何與人和諧相處,“過家家”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遊戲力滿足人們對聯結、對親密情感的無盡需求。
鄧超曾在微博中分享他的個人手工創作。他說,孩子想在家裏滑雪,所以就自己動手,制作一些手工的滑板。雖然手工做的“滑板”在外形上並不美觀,但可以從孩子們的笑容中看得出,他和孩子們在一起玩得非常開心。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陪伴時能夠讓孩子通過遊戲的方式去認知生活經驗和學習技能,賦予孩子更多的樂趣和需求。
3、高質量的陪伴是懂得互相尊重與傾聽
作爲父母想要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一定要以孩子的合理需求爲准,尊重孩子的意見選擇,而不是以自己的標准去衡量一件事情是否可行。
以孩子的興趣爲主導,玩孩子愛玩的,學孩子愛學的。
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高質量的陪伴下,才能夠更加積極健康地茁壯成長。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是對于雙方的人生都至關重要的。孩子的童年是很短暫的,父母也要非常珍惜這段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的美好時光。
【結語】
一場疫情,讓年過半百的大爺大媽們乖乖聽話,日常出門都戴會起了一輩子沒帶過的口罩;
讓年輕人們,輕車熟駕各種囤貨技能和面點蒸煮手藝;
更讓家長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身邊那些既可愛又“磨人”的小神獸們。
希望經曆過這一場戰“疫”,作爲家長,能夠在孩子身上發現精彩、發現閃光,並從中收獲感悟,學會珍惜,與孩子共同成長,一起度過更美好的親子時光。
希望病毒快快退散,“神獸”早點返回到校園學習,我們家長也早日回到職場。
希望當一切步入正軌的時候,我們也將會過上比以前更高質量的“陪娃”生涯。
(歡迎來到沁心情感吧,在這裏,我們專注情感心理和認知提升領域。生活,愛寫作。轉載須經本人同意,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請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沁心情感吧,長按二維碼關注我,更多與你分享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