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一個小鎮上,父母在街上開店做生意,我爸整日忙于店裏的生意,教育我和我姐的重擔就落在了我媽身上。我媽呢,是一名農村婦女,沒多大文化,脾氣又火爆,再加上我和我姐比較皮,我媽教育我倆的方式基本上就是靠打。
去遊戲廳玩遊戲挨打
小學的時候,街上開了個遊戲廳,我姐帶著我去湊熱鬧,裏面各種遊戲設備看得我倆眼花缭亂,簡直是小學生的樂園。我倆交了五毛錢,可以玩半個小時。我還記得當時我倆玩的是暴力摩托,我姐是主操盤手,我負責幫忙按方向。閃轉騰挪,非常刺激。
正在我倆玩得熱火朝天的時候,遊戲廳老板突然過來了,說你倆趕緊跑,你媽來了。我倆嚇得一激靈,往後一看,只見我媽手持一根竹竿,眼睛裏冒著火,氣勢洶洶地過來了,我倆撒腿就跑。
跑到家,我坐在書桌旁裝模作樣地假裝學習,我姐躲在櫃子裏。我說趕緊看書吧,這樣可能不會挨打。我姐猶猶豫豫地從櫃子裏面走出來,又覺得害怕,最後藏在了學習桌下面——一個看見就讓人想打的地方。
最後我倆誰也沒能幸免,小竹竿落在人身上,那是一下一條紅血印,直打得我倆我倆鬼哭狼嚎。
因爲打架挨打
我和我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相愛相殺,好的時候是姐妹情深,難舍難分,但翻臉也很快,一言不合就要打架,經常從屋裏打到院子裏,再打到胡同裏。鄰居看到了,就跑街上跟我媽說,快回家吧,你閨女在家打架呢。
我媽怒氣沖沖地回到家,隨手抄起掃帚就開始打,邊打邊罵我倆,我和你爸在外面從早忙到晚,就爲這個家,你倆倒好,成天在家打架,這是要把家拆散嗎?你倆是姐妹,別人家的孩子都知道互幫互助,你倆就知道打架,讓外人看笑話。
被打了幾次後,我和我姐再也不敢打架了,看不慣彼此的時候都是用嘴皮子互罵,美其名曰“文鬥”。
學習退步挨打
因爲媽媽沒什麽學問,覺得自己沒好好上學現在才那麽辛苦,爲了我們以後可以憑自己本事過上好日子,對我們的學習一直抓得很緊,我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我媽每次在外人面前提起我們成績的時候總是一臉驕傲。
上初中的時候,我們學校門口開了一個小書店,裏面有形形色色的故事書,我和我姐就沉迷于故事書裏了。每次有了零花錢就去買故事書,在課堂裏偷偷看,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期中考試成績直接從前幾名滑到了三十名開外。成績下滑太厲害,老師打電話通知了家長。
放學後,我倆忐忑不安、磨磨唧唧地回到了家,我媽早就大門敞開,拿著個木板,“恭候”多時了。
一進家門,我媽就讓我倆趴在床上,一邊訓話,一邊拿板子打,打一下問一句“還想不想上大學了”“學習爲什麽退步”“以後還敢不敢了”諸如此類的話。
木板打上去是那種鈍鈍的疼,聲音特別響亮,打一下我倆都得蹦一下,疼加上害怕,我們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最後,板子打斷了,我媽才停手。
我倆屁股腫了好幾天,坐臥不安。我媽紅著眼給我倆上藥,問以後改不改,我倆說改了。確實改了,我倆再也不敢上課看故事書了,成績也慢慢提上去了。
棍棒教育不可取
雖然每次在我們即將走入彎路的時候,我媽都會用一次次的棍棒教育給及時糾正過來,但我們仍不贊同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現在,我們可以笑著回憶挨打的經曆,但這些經曆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是很恐怖的,給我們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不小的傷害。而且,棍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親情的破壞。我們一度非常羨慕別人家的媽媽,溫柔和藹,慈祥體貼,而我們媽媽只會板著臉訓我們。不可否認,媽媽也非常愛我們,但她的愛包裹在冷冰冰的棍棒之下,讓人不得不疏遠,以至于到現在爲止,我們和她都沒有過特別親密的舉動。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同時要多些耐心,像朋友一樣與孩子溝通交流,爲孩子提供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讓孩子以後可以成長爲一個陽光溫暖,積極向上的人。
最後,希望以後所有的的孩子們都不再有我們這種花式挨打的經曆。
我是@想和你一起看朝晖 ,期待與你相遇,分享更多溫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