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三國鼎力其實大多是曹劉之間的戰爭,而孫權,在曹劉之間的位置似乎有些尴尬,他無論敵對劉或對付曹都是手下敗將,所以孫吳在三國之間就像使舵者,曹魏和蜀漢就像不同方向的風,他要隨時轉換方向,即連劉抗曹或連曹抗劉。
前期孫權也是這麽做的,不過後期劉備死了後,諸葛亮一直和他的死對頭曹魏過不去,不斷揮師北伐,似乎忘記了他的這個老盟友孫吳。
而曹魏也疲于應付諸葛亮的一次次進攻,根本騰不出手來管孫權這邊。
按理來說,鹬蚌相爭,漁翁得利,曹劉大戰,不斷消耗國力,而孫權沒有參與大規模的戰爭,應該民殷國富,不斷壯大才是。
然而,漸漸地,人們發現,孫權卻辜負了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
1.不受歡迎的孫氏家族
孫氏家族雖然是江都本土人士,但卻是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孫堅的父親孫鍾以種瓜爲業,好在孫堅年少有爲,出來做了官。
依附袁紹,小有成就,奈何英雄總是短命,可憐的孫堅功業未成就被黃祖殺死。
留下了孫策和孫權,孫策先前在袁術手下做事,這袁術本是望族,可惜好謀無斷,不成大事。
孫策和袁術鬧掰了以後,帶了一批江東以外的人士回到了江東。
這些人大致有周瑜、呂蒙、太史慈、孫河、徐琨、黃蓋、韓當、宋謙、賀齊、董襲、周泰、淩操、蔣欽、陳武。
這些人單拎出來,無論那一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孫策帶了外地士族回江東,這本不爲江東士族所接納。
而且孫策他爺爺還是個種瓜的,種瓜人的後代也想來做一方霸主,簡直是個笑話。但是不同意歸不同意,可也架不住孫策勇猛啊。
孫策一頓操作猛如虎,江東士族有些人的腦袋掉了一些人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壞。
賣瓜的後代如此欺負我們,我們豈能善罷甘休,士族們開始了反抗,孫策在一次外出打獵中被人家結束了性命。
2.守成之君孫權
孫權接過孫策的基業,做了個守成之君,這位守成之君的許多行動和孫策一樣,也受到了江東四大士族“朱、張、顧、陸”的掣肘。
這些代表人物則是
1.陸家:陸遜、陸抗;
2.朱家:朱桓、朱異、朱治、朱然;
3.顧家:顧雍、顧譚、顧榮;
4.張家:張昭、張溫。
當初三國鼎力的局面形成,曹操占據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占據蜀中,打著匡扶漢室的名號,只有孫權,似乎名不正言不順。
從孫策那裏接下東吳,看清了孫策操之過急的老路子,孫權吸取了教訓,先和江東四大士族和平相處,然後慢慢消化。
孫權依靠著孫策從外帶來的士族和江東士族達到制衡,這四大士族起先和孫氏家族配合還是很有默契的,畢竟自己的疆土是不能拱手送給別人的。
三國著名的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孫吳就占了兩處,赤壁之戰以及後來的夷陵之戰的勝利,都是孫氏集團和四大士族共同抵禦敵人的成果。
但是這些士族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別人要占自己的領地時,就特別團結。
而如果要攻打別人領地,那他們是極其不願意的 ,況且孫權孫十萬的名聲在外,沒人相信孫權的領軍能力。
這也就導致了後來曹劉大戰時,孫權只能窩裏鬥,根本沒有一點長進。
3. 孫權的反抗
孫權稱帝後,似乎一切都得心應手了,諸葛亮和曹丕那邊打的不可開交。孫權可以吐口氣了。
作爲一個皇帝,先前忙于戰事,無暇顧及這些窩裏鬥,現在終于騰出手來應付四大士族了。
畢竟一個皇帝總施展不開拳腳,受到士族的掣肘是一件非常不爽快的事情,就像回自己家總要先經過別人的客廳一樣,孫權如鲠在喉,他貓著一個時機。
而太子孫登去世恰好給了孫權這麽一個契機。孫權一生有七兒兩女,分別是
長子 孫登
次子 孫慮 字子智,
三子 孫和 字子孝,
四子 孫霸 字子威,
五子 孫奮 字子揚
六子 孫休 字子烈
七子 孫亮 字子明,
長女 孫魯班 字大虎,
次女 孫魯育 字小虎,
瞧瞧這兩女的字,果真不同凡響,後來她們也確實幹出了不同凡響的事情。
按照古人立長的這種傳統,孫登去世後,應該是孫慮繼承太子之位,可是孫慮和他的哥哥孫登一樣,也是個短命鬼。
不過用不著擔心,孫權兒子多啊 ,于是他便立孫和爲太子,接著一批大臣們便先行在未來的皇帝跟前露個臉,紛紛討好太子,而陸遜則站在孫和這一邊。
時間過了不久,孫權覺得太子孫和似乎不如他的四兒子霸兒有能耐,他還是時不時的誇贊孫霸一番,孫霸長得像我。
這話如果在普通人家說說也就罷了,可這話偏偏是孫權說出來的,于是就連孫霸自己也覺得可能有當太子的希望。
太子孫和更加不自信,接著派手下偷聽孫權與臣子的對話,一聽不要緊,結果卻聽出了人命案,孫權要廢了太子孫和,立孫霸爲太子。
孫和六神無主趕緊找陸遜商量對策,陸遜也似乎欠了些思考的時間,立即上奏孫權廢長立幼是不合常理的。
孫權這時候發覺自己談話可能被泄露了,查出了太子派的一幹人等,都處死了,唯獨留下了陸遜。
爲什麽留下陸遜呢?首先他是四大士族之一 ,殺他不容易 ;二是給他個不一樣的死法。
于是孫權出了一個馊主意,“累遣中使責讓遜”,就是讓人在大殿上數落陸遜的罪行。
日日複月月,月月複年年,陸遜顔面掃地,氣憤交加,抑郁而亡,一代名士就這樣被罵死了,史載“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
孫權在解決士族問題上,似乎有了一點勝利,但是陸遜的死並未對陸氏家族有什麽大的影響,他一死,他的兒子立馬接替了他的位置。
4.士患未除,黨爭又起
孫權在解決四大士族的問題上,真的是絞盡腦汁,然而經過他嘔心瀝血許多年的勵精圖治,士族之患似乎並沒有得到消除,卻引來了另一個禍患——黨爭。
而黨爭之患皆由立太子問題而起,說白了就是孫權本人引起的。
前面說過孫權在太子孫和和孫霸之間搖擺不定,有廢太子立孫霸的心思,大臣們也開始站隊,形成了兩大派系即“太子派”和“魯王派”。
孫權此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朝廷馬上要一分爲二了,他要改變這一局面。
于是對手下說道:“子弟不睦, 臣下分部, 將有袁氏之敗, 爲天下笑。若使一人立者, 安得不亂乎! ”
瞧瞧孫權這是什麽邏輯,“孫和孫霸兄弟兩個人只要有一個人在,天下怎麽能不亂呢?”,袁術袁紹這對兄弟鍋也背得莫名其妙。
接著他下令廢太子,太子派的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人被殺;斬殺孫霸,魯王派的顧譚、顧承、姚信等人也被流放。
處理了一些黨爭人物和士族人物。此時的孫權估計有一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昂然鬥志。
轉眼間,七個兒子被折騰的差不多了,他直接跳過了老五老六,選了第七個兒子孫亮做太子。
由于孫亮年齡太小,士族的勢力依舊沒有解決,孫吳很快便滅亡了。
結論:
孫權年少有爲,但生性多疑,有遠大的報複,無奈總被四大士族掣肘;他五次更換年號,皆是由于迷信。
曹劉交戰時,孫吳已經自顧不暇,更不要說發展了,孫權一生都過得不舒坦。
四大士族如魚刺一樣卡在他的喉喽裏,怎麽也取不出來,他可能感到自己生前過的比較憋屈,死後才想被尊稱爲“大皇帝”吧,這個谥號似乎想要超過秦始皇的“始皇帝”直奔“三皇五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