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恐龍已經走在了滅絕的道路上,小行星撞擊,只是恐龍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正好相反的結果是如果當時那顆小行星罷工了,人類也不會出現了。
沒有小行星,恐龍的宿命
- 冰期
恐龍存在于一個最好的時代,處于二疊紀與第四紀兩大冰期之間,環境保持長時間的穩定,兩極都沒有完全被冰山所覆蓋,極區與赤道地區的氣候相差不到25°,海平面比现在高出100到250米。陽光、植物充足,食物鏈由下到上,長期處于豐盈的狀態,進化出了巨大的體型。
小行星來臨之際,小冰期也即將出現。雖然小冰期帶來的溫度降幅不大,但是也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如果小冰期持續時間較長,就會動搖恐龍的根本。大型恐龍的繁榮,離不開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所以當食物鏈底層的生産者出現偏差,就如同動搖了大樓根基。
體型較大的恐龍會最先滅絕,因爲它們每天的能量消耗最大,所需能量基數也大。小型恐龍會由于對能量需求沒有那麽苛刻,所以能在一輪輪小冰期中幸存下來。然而,第四紀的大冰期離此時也不遠了。
(食物鏈中能量的轉化率極低,1000kg草能養活100kg食肉恐龍,卻只能養活1kg霸王龍)
大冰期平均間隔爲1.5億年,恐龍已經充分得享受了最近這次最爲舒適的間隔,不過這是一把雙刃劍。造就了優良的物種的同時,也代表著它們抵禦不了大冰期的嚴寒,所以最終它們會在一次次小冰期中慢慢損耗,在大冰期中大量滅絕。
(休倫冰期——雪球地球)
小行星是加速器,也是洗牌器
- 加速器
恐龍因爲小行星撞擊也滅絕?這樣的說法其實不精准,小行星撞擊後的短期之內,恐龍並沒有滅絕,撞擊之後環境的連鎖反應才是罪魁禍首,小行星撞擊觸動了地表下面的結構,導致持續的地震、海嘯、大量火山噴發。
(小行星撞擊會使軟流層移動)
這些災害會先消失掉一批恐龍,但還是不會導致恐龍滅絕。在這些災害的背後是環境的變化,溫度的變化,以及大量的火山灰震天蔽日,這才是最致命的。火山灰切斷了地球能量來源——太陽光,降低了地表的溫度,大量植物被“凍”死,因爲無法光合作用“餓”死。這樣的場景就如同一個個加速版的小冰期,最終形成大冰期的效果,抽去了食物鏈的根基,最終物種滅絕。
(火山灰遮擋陽光,如同天天日食)
- 洗牌器
物種進化是一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環境的偶然性和變化起作用的機制。小行星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生態,並爲後續生物的演化,奠定了基礎。
進化沒有預先設定的方向、速度、途徑。當生物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適應的路徑是隨機的,而不是固定的。
如果發生重大或破壞性的環境變化,地球生態會在整體上迫使物種從微觀的適應,達到宏觀的變化。
(微小的參數變化,會帶來宏觀的改變,蝴蝶效應)
今天,我們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全球環境變化的結果。如果不是這個外來因素,意味著在6500萬年後,地球將擁有完全不同的物種,而人類也不會是其中之一。
例如:人類的演化,由哺乳始祖動物開始,一環扣著一環,沒有小行星加速恐龍的滅絕,那麽哺乳動物的祖先,將會有更多的競爭物種,需要在小冰期與大冰期之中與他們慢慢磨合,很容易改寫它的進化方向,而失去一環,或者出現一個變數,都不會産生人類。
(哺乳動物的始祖)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
假設沒有小行星,也沒有冰期,環境也沒有發生改變,大家所設想的把恐龍當做寵物或者以恐龍戰鬥的畫面不會出現。恐龍繼續像侏羅紀時代一樣,繼續占領著食物鏈的頂端,哺乳動物的始祖根本不會有任何發展的機會。
恐龍時代的大氣成分也與今日有很大差別。二氧化碳是今日的12倍,氧氣則占了大氣的12%到18%,而今日則占了21%,人類適應不了這樣的環境,所以我們無法出現。
(30億年前,藍藻崛起産生氧氣,改變空氣的結構,厭氧菌“氧氣中毒”大滅絕)
縱觀曆史,每一個新統治者的出現,必然是經曆了地球環境的巨大改變,導致舊的統治者滅亡,或者中落,演化成適應環境的其他物種(恐龍演化成鳥類)。
在未來技術成熟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化石中恐龍的基因還原恐龍,但是新生的恐龍也會夭折,因爲它的基因表達的生理特征適應不了當今的環境及溫度,氧氣含量。
恐龍更像是溫室裏養育的花朵,而人類是實實在在從大冰期中熬死了猛犸象,演化出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