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之秋》中三種不同的服飾大體可以代表三種不同的勢力,軍團出身的士兵大多裝備重型板甲,航海團的人衣著常年在海謀生的油蠟布服飾,當地土著習慣于配飾羽毛和顔色的皮毛衣服。這三種裝備在遊戲中被作爲身份勢力的象征,但在曆史長河中,三種服飾更能夠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風俗和精神。
1.板甲
在西歐14世紀以前,西歐鐵甲和其他地區相同,以鎖子甲爲主。但在14世紀初,首例板甲雛形現身,也就是所謂的鐵胸半身板甲,同一世紀末,米蘭工匠進一步嘗試用整塊鋼板做出整體的鐵手套,護臂,護腿等。在當時英法百年戰爭的大背景下,雙方大國都爭先恐後的研制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大優勢的武器裝備,板甲以傑出優越的防禦性被雙方看中,于此,板甲的飛速發展時代走上舞台。
(1)板甲的發展史
說起板甲,大家總會聯想到一系列詞彙,笨重,緩慢,防禦,騎士等等。就像生活中各類影視,遊戲向我們展現的一樣,板甲武士就像現如今坦克一樣的存在,殺傷力強,速度遲緩,笨重不靈活,防禦力強大。然而事實上,板甲作爲在14世紀英法百年戰爭中脫胎而出的産物,也確實擁有著強大的防禦力。在發明板甲之前,戰爭的防禦護甲通常以鎖子甲爲主,鱗甲,劄甲爲輔,說起防禦力,這些甲胄在面對銳利武器時有著出色的表現,但當戰錘等有著強大爆發力的武器登場時,這些軟甲所達成的防禦效果微乎其微,畢竟當時並沒有人體工程學這門學科,戰錘造成的強大沖擊力往往會透過铠甲直接給人造成五髒六腑的損傷。
而在當時的戰爭中,鎖子甲高昂的價格和複雜的工藝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在當時一件全身鎖子甲的造價堪比一個小型農場,而鎖子甲有指向性的防禦能力也讓各大領主思考是否值得普及使用,這時板甲的推出可謂是解了燃眉之急。14世紀材料學發明的高爐技術也讓鋼鐵生産量大增,整塊鋼板制成的板甲不但擁有不輸于鎖子甲的防禦力,而且造價成本相較鎖子甲更低,制作速度快,甚至可以普及到普通士兵身上,最重要的是當時英國長弓給法蘭西造成了大量的人員損失,這只“矛”戳的法蘭西苦不堪言,板甲這把“盾”的發明,爲百年英法戰爭造就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2)板甲的價格
板甲的價格由高到低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好的板甲價值連城,次的板甲便宜到平民一個月工錢就能拿下。在當時的曆史資料中顯示,1437年兩名德國制造商出售過一批數量爲300的盔甲,總價值1300萊茵盾,均價爲一件4.34萊茵盾,這個數字在當時相當于一名雇傭兵一個月的薪水,那麽價格如此低廉的板甲是否足夠耐用呢。就這麽說吧,曾經有的價格便宜的板甲粗制濫造的程度,甚至達到了會被磨破的程度。這樣的板甲除了能輕微抵抗刀劍的傷害,恐怕連弓箭的穿透都無法抵擋。反觀價值高昂的板甲,曆史上聲名顯赫的貞德白色盔甲價值高達100裏維爾,特地請來意大利盔甲大師制作。然而可惜的是,貞德被剝奪騎士稱號的同時根據傳統會碾碎她曾經使用過得武器和盔甲,以至于後世對于貞德的盔甲出現多種多樣的版本。
(3)板甲的重量和靈活程度
一直以來板甲的重量和靈活程度都是令人诟病的地方,人們似乎無法接受強大的防禦能力和靈活的身手並存。1944年勞倫斯·奥利弗导演拍摄的改编自大师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这部电影中甚至有骑士借助吊车上马的一组镜头,至此,板甲和沉重划上了等号,成为了人形坦克的代名词。
但實際上呢,由于14世紀離現在並不是很久遠,再加上當時是板甲工藝的鼎盛期,大量板甲文物也隨之出土。在這方面的數據上也有著精確的認證,例如1480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超哥特甲重量爲23公斤,16世紀時馬克西米安一世采取新工藝,將新甲重量縮短到21.5公斤,16世紀末,薩克森選帝侯訂購打造一批藏青色花紋盔甲,重量僅爲14公斤,雖然這批訂單並沒完成——薩克森選帝侯先死了。從重量上來看,這些盔甲的重量大概也就是一袋大米的重量,而且還均勻的分布在身體各個地方,我們時常能看到裝卸大米的工人師傅一抗就是好幾袋,而且還能健步如飛,那麽吊車幫助板甲騎士上馬這種事就顯得子虛烏有了。
在重量上有所了解,那麽靈活性呢,由于板甲由整塊鋼鐵鍛造,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相互磕碰,從而導致有一些動作沒有辦法做到,就像我們知道坦克沒辦法和蘭博基尼比拼靈活性一樣。再加上板甲的穿戴並不方面,經常會需要2到3個人在旁邊協助穿戴,這樣在人們的印象中,穿戴板甲就以爲只能做一些基本動作,例如行走,劈砍,揮矛這些,至于翻滾,跳躍就想都不要想了。但在實際上呢,在1600年代板甲工藝達到巅峰的時候,工匠早已考慮到這些問題,在關節方面早已做出了很多優化性的細節。仔細想想,如果身著板甲的武士真的像想象中的那麽不堪,那麽靈活的敵人想個辦法把武士弄倒,那豈不是和烏龜一樣爬不起來了。
2.油蠟布
自1298年《馬可波羅遊記》成書後,裏面的詳細介紹激發了歐洲人對東方文明的仰慕和對大量財富的貪婪,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而到了15世紀中葉,航海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新式船只的閃亮登場,這個時候的船大部分爲帆船,對風力的要求很高,然而在一次航海途中,一名船員突然發現被雨水打濕的帆布更能兜住風力,這一發現讓他們驚喜若狂,更加強大的風力意味著更快的航速,更快的航速則代表著更多的財富。但很快他們發現缺陷,那就是沾過水的帆因爲重量增加,在海上會增加很多的危險指數,但很快,有船員提出,既然水不行,那麽油脂如何呢?于此,油蠟布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很快,有船員發現油蠟布的防水效果,便將它裁剪成衣。也就有了今天的油蠟布服飾。
油蠟布和航海服
至于油蠟布爲何會和航海服畫上等號呢?一方面在于航海的船員系要時刻面對喜怒無常的大海,突變的天氣,冒雨工作都是家常便飯。而雨水不只會帶來農作物的豐收還會帶來疾病,船員們在大海上漂泊的時間長度和簡陋的醫療條件不允許他們生一場大病,油蠟布制成的航海服能夠更好的保護船員不受雨水帶來的疾病困擾。另一方面當時人們使用的油多爲亞麻籽油,這就導致當時的油蠟布色澤偏黃,同時手感很硬,凡是有更好的選擇的人都不會選擇它,因此油蠟布只在航海船員中流行。
3.印第安土著羽毛服飾
作爲曾經的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又他們獨特的文化和習慣,如果要深究印第安人的羽毛服飾具體含義,那就像問華夏民族曆朝曆代的服飾風俗習慣一樣,需要大量的篇幅和介紹。而印第安人最具有特色的便是他們的鷹羽冠和披肩,頭頂的羽毛更多的代表著勇敢和榮譽的象征,戴在頭上方便向人炫耀。而且關于鷹羽冠上的羽毛顔色,諸君可以更深層次的理解爲狼群的等級分化,例如黑羽象征著權貴,而紅羽象征著富饒,如果一地居民都有資格佩戴紅羽,那麽黑羽則凸顯其高貴。
印第安人的服飾大多以對稱爲美,無論是衣服,披肩,還是頸上的裝飾,手包,對稱總會出現在印第安人的美學之中。而在服飾圖案上又多以人類,飛禽走獸,海洋魚類爲主,其中以表現藍鯨的形態最爲生動形象,而陸地生物有多以羚羊,梅花鹿等溫順動物爲首。印第安人的服飾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以厚重曆史,溫文爾雅而顯現,似乎這個民族很少展現他們的侵略性,因此服飾上少又出現豺狼虎豹這類食肉動物。
總結:貪婪之秋的服飾上融合了古老歐洲的板甲工藝,航海時代的油蠟布以及充斥著神秘色彩的印第安文化,以此替代了傳統遊戲的布,皮,板甲。而歐洲板甲能讓人想起十字軍進而聯想到宗教信仰,油蠟布會延伸到大航海時代,而印第安服飾更會讓玩家想到美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沖突進而更恰當的融合遊戲中的故事背景。服飾讓本來傳統模糊的概念變爲了細膩清晰的曆史背景, 不動聲色的借用了曆史題材,雖說個人喜好各有不同,但畢竟是發展數百年的服飾文化底蘊,相信總有一款是玩家所喜愛的。只能說,貪婪之秋這一手著實是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