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中印對峙剛剛結束,但就在莫迪出席廈門金磚峰會之際,印度又一動作引發全球關注 !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 4 日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晤。南非總統祖馬 ( Jacob Zuma ) 、巴西總統特梅爾 ( Michel Temer ) 、俄羅斯總統普京 ( Narendra Modi ) 、印度總理莫迪 ( Narendra Modi ) 出席。
在 9 月 4 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 在解決中印邊界對峙兩周後,印度任命了一位女性國防部長,這在世界各國都是很少見的。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耿爽說,印度政府內閣的人士變動是印度內政。作為原則,我們對其他國家內部事務不作評論。
印度第三次內閣改組後,原商務部長西塔拉曼出任國防部長,她表示,將會協助莫迪推動軍隊現代化。 新任防長西塔拉曼在總統府宣誓就職 ( 圖源:Reuters ) 綜合媒體 9 月 4 日報道,印度 3 日進行第三次內閣改組,共有 9 名新任部長就職,其中國防部長由西塔拉曼 ( Nirmala Sitharaman ) 出任,為印度史上第 2 位女性國防部長。
據悉,現年 58 歲的西塔拉曼原任莫迪 ( Narendra Modi ) 內閣的商務部長,由於國防部長一職本來由財政部長杰特雷 ( Arun Jaitley ) 兼任,他希望專注推動國家經濟,因此需要另覓防長人選。
報道指出,西塔拉曼將會協助莫迪推動軍隊現代化,預計斥資 1.5 億美元更新舊武器及改善軍備。
中印對峙剛剛結束,莫迪此舉究竟有何深意呢 ?
西塔拉曼來自泰米爾納德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曾在鐵路系統工作。因父親工作變換,西塔拉曼年少時在印度不同地方生活過。她 1986 年結婚,婚後移居英國倫敦,1991 年返回印度。
2003 年到 2005 年,西塔拉曼在瓦傑帕伊政府擔任國家婦女委員會成員,其間結識了印度現任外交部長斯瓦拉吉,後者建議她加入印度人民黨。
2006 年加入印度人民黨後,西塔拉曼不斷升遷。2010 年她成為印人黨發言人,隨後成為發言人組主管,積極捍衛印人黨和時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
中印日前在邊境爆發了新的軍事對峙,雖然對峙已經結束,但是對兩國關係的衝擊仍然餘波未平。在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出席金磚峰會之際,印度官員稱,印度希望在對華關係上翻開新的一頁。
《印度教徒報》9 月 4 日報道稱,在印度總理莫迪 ( Nrendra Modi ) 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5 日的雙邊會晤前,印度稱希望在華關係上翻開新的一頁,翻過洞朗對峙的一頁。
報道稱,一名匿名的官員說:” 在未來的接觸中,我們希望埋葬掉洞朗不愉快的記憶。這就是莫迪總理廈門之行想要傳遞的核心信息。”
報道指出,現在仍不清楚金磚峰會是否會是後洞朗對峙時期,中印關係的轉折點。但是在峰會前,中國也指出,兩國必須找到防止洞朗對峙類似的事故再次發生的長期解決方法。
與此同時,《印度斯坦時報》9 月 3 日也刊文稱,洞朗對峙之後,印度和中國必須在廈門金磚 ( BRICS ) 峰會上重新開始。
文章稱,對於印度而言,今年的峰會很重要。印度應該學會用怒視的方式擊退中國龍,來保護自己的政治空間,同時,在一些重要的經濟機會上,擁抱中國。
同時,據聯合新聞網 9 月 4 日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 4 日上午亮相金磚峰會,兩人會面注目後,伸手緊緊相握逾 10 秒,是今天 ” 握最久 ” 的會面。
報道稱,金磚五國領導人當天上午並肩攜手亮相,正式啟動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這場會晤最大看點就是習近平與莫迪的見面互動。
國際關係歷來波詭雲譎、翻雲覆雨,與此相對應,國際政治人物也變臉比翻書還快,大多時候他們都在幹著桌面上握手、桌底下腳踹甚至桶刀子的勾當,這是人們對於國際政治的一條基本經驗。
當代的國際政治是不是還是這樣呢 ?
現在恐怕也依然是這樣,最新最近的一個典型,就是印度總理莫迪。
就在前幾天,莫迪還在對中國捅刀子。具體事例就是印度武裝力量野蠻侵入了中國的領土,賴在那裡達兩個月之久。筆者相信,在印度做出這一決策、下達侵犯中國命令的,只能是莫迪,除他之外,別人沒有這個權利,也不敢做這樣的決定。
同樣還是這個莫迪,現在又大搖大擺到中國來了,參加在廈門舉行的金磚國家會議,成為重要嘉賓,高居寶座、共襄盛會,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估計此時此刻的莫迪將變換一副面孔,不但言笑晏晏,還要大講什麼中印友好、合作共贏之類的陳詞濫調,儼然一副中國友人的模樣。
這樣一來,世界上就不免出現了兩個莫迪:一個是野心勃勃挑戰中國的莫迪,一個是同中國握手言歡的莫迪,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呢 ?
這大概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國際政治就是這樣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當代世界所有國家,當今社會所有政客,他們一切關於國際政治道貌岸然的戰略學說,不是就是上述這種真假掉包邏輯的變種而已。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
這說明,試圖做莫迪的工作,指望靠拉關係、套近乎改變這位印度總理的戰略本性,根本就是痴心妄想。任何國際政治精英們都不過是現代國際關係的產物,現代國際關係基本特性塑造了他們的戰略本性,中國不要指望可以通過某種辦法使其改性變善,這根本沒有可能。對莫迪是這樣,對特朗普、安倍等一切國際政治人物都是這樣。
在這種情況下,對印度做怎樣基本的戰略判斷,就成為考驗當代中國戰略智慧的大問題。有人說,印度是中國的戰略夥伴,對中國沒有野心,想尋求同中國的合作,不搞對抗,因此中國應該拉攏印度,搞好同印度的關係 ; 也有人說,印度野心勃勃,同中國對抗是其稱霸南亞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應對印度應該嚴加防範,並利用綜合戰略手段儘可能地將其削弱。如此不同的兩種意見,關乎印度是敵是友的戰略定位。
客觀地說,這的確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在當今世界的戰略框架下,對中國而言,印度究竟是敵是友,抑或亦敵亦友、非敵非友,在莫迪又成中國之座上貴賓的時候,國人恐怕是更加地費思量、自難忘了。
如今最尷尬的應該是莫迪。作為等值交換的籌碼,他不得不來到鷺島捧場。筆者認為,等待這個印度強人的很可能是一場尬聊,也可能是數場。而在他身後,印度國內對此次突然結束的危機也充滿了爭論。
印方研究人員認為,這次緊張局勢的緩解令莫迪當局感到滿意。印方在對國內的宣傳表明,對手撤走了推土機等築路設備。這次持續 73 天的爭端,直接消耗了最適宜築路的天氣。印方達到了 ” 恢復現狀 ” 的目的。
新德里的戰略分析家也興高采烈地指出:印度以往容易驚慌失措,但這回第一次在危機中表現出定力,並且成功地建立了緩衝區。簡而言之,就是打贏了這一仗,印度贏了。
而不少西方評論人士也為印度打氣鼓勁:印度向其他國家發出一個信號,即東亞大國不是不可挑戰的。華盛頓方面的分析人士更是給一些國家支招:那些與東亞大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可以把印度的處理方式當個案進行研究,總結如何與東亞大國避免爭端升級,同時又堅持自己立場,維護本國利益。美方的言論與印方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印度媒體聲稱 ” 這次勝利阻止了東亞大國在南亞的擴張,鼓舞了不少國家。”
根據日媒報道,兩國在 7 月就已經通過外交渠道達成非正式協議,討論了分階段同時撤軍的方案。美國蘭德智庫的研究人員則聲稱,在 9 月之前雙方都希望緩和關係,印度想為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資金,而發生重大衝突對印方也是一種考驗甚至磨難。《紐約時報》則認為不應該過分樂觀,緩和只是暫時的,再次出現緊張局勢的幾率很大。雙方都受到了壓力。如今一方改變邊境現狀就遭到另一方的干涉,這一情況如果成為慣例,未來很可能出現更多衝突。
事實上,印方實際上依然心有餘悸。理性的分析家認為,這次危機進一步加深了相互間的不信任,印度暴露了野心,讓對手提高了警惕,或許也為將來的自己吸引了火力,這並非一件好事。印度國家安全諮詢委員會的專家發出警告:我們雖然這次成功進行了阻止,但明年呢 ? 不排除會有更嚴重的事情發生。
印度陸軍總長拉瓦特乾脆下令 ” 保持戒備,不能放鬆警覺,這種事情會再次發生。” 探客認為,莫迪當局的表現並不像一個勝利者,相反卻像一個被抓現行的小偷,只是因為失主的寬宏大量才僥倖脫身。
作為中國人,自然要堅持國家立場。但實事求是講,印度在此次的交鋒中依然有可圈可點之處。從結果來看,印度的冒險並未讓本國利益受損,相反卻讓對手的形象受損。通過在輿論戰中獲得的勝利,印度反而讓對手更像挑事者。
這就如同班裡兩個男同學起了衝突,相互掐住了對方的脖子,其中稍微矮點的是主動挑釁一方。最後的結果是,為了防止課桌文具和花花草草等受損,高個同學在沒有獲得道歉的前提下同意雙方同時撒手。圍觀群眾沒有幾個譴責主動挑釁的矮個同學,相反都暗中稱讚和佩服他的勇氣。而為了團結合作大局做出讓步的高個同學則不知不覺中被圍觀群眾瞧不起,認為他是個軟蛋。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天性,占據優勢卻不敢教訓挑釁者的高個同學不會得到真正的尊重。
吃到一次甜頭之後,難保印度不會將強硬立場當做一個利器。在 5 個國家組成的金條聯盟里,印度也在不遺餘力地破壞好事,在擴容的問題上與最大鄰國唱反調。印度還爭奪金條銀行的總部,儘管最後失利,最後卻獲得了首任行長的職位。早在 6 月召開的金條外長會上,唯獨印度派出了低級別代表,顯露出要搞事的先兆。
印度所倚恃的,就是 ” 沒我不行 “。出於忌憚亞洲最大國家的影響力,印度在很多時候都採取 ” 焦土政策 “,抱著 ” 我不好,你也甭想好 ” 的險惡用心。這個國家起不到什麼建設性作用,卻能憑藉破壞性作用而分一杯羹。
長期以來,東亞大國都以 ” 睦鄰富鄰安鄰 ” 為出發點,本本分分地辦實事辦好事,可這份善意並未獲得應有的報答和掌聲。
相反,一些周邊國家和西方國家一起為印度助威和站台。這個世界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充滿溫情和知己。印度如今的經濟實力只有東亞大國的 20%,如果拋棄成見幫助印度完成 ” 數字印度 ” 與 ” 印度初創 ” 等項目,印度恐怕也不會有任何感恩之心。與其如此,早攤牌比玩攤牌要好,時間拖得越長,付出的代價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