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位新手媽媽說,她只管生不管養,養孩子跟她無關。不知道孩子大了以後,知道了她的想法會怎樣想,也不知道這個寶媽以後會不會後悔。
那麽,孩子究竟是自己帶比較好,還是給公婆或者其他人帶比較好?下面5位寶媽用自己的經曆說了一個相同的結果。
@榴芒
我女兒8個月就放老家給她爺爺奶奶帶,說起來後悔死了,一直到22個月,我辭職了自己帶。
回去幾天,白天都是跟我一起玩,周邊鄰居以前她都主動叫爺爺奶奶,大家都說她嘴巴很甜,我回去她都不肯叫,也不肯讓別人抱。
女兒在奶奶那裏很乖,見誰都打招呼,我去了就不理他們了,給我的感覺就是,我有靠山了,不用討好你們了。
@時光是最好的陪伴
我有兩個孩子,都是男孩,大寶因爲頭胎沒經驗,我婆婆說娃娃跟他們睡,行!我們啥都不懂也圖省事吧!
現在娃一難過或是被我打了,他第一個想到的是他奶奶,第二個就是爺爺。
雖然一歲前我也在帶,但只要我婆婆一回來,她就把娃抱過去了,加上沒和我們睡一起,他對我的母子情真沒多深。
兩歲多和我們睡了一段時間,朝夕相處改善了些。
二寶從生下來就是我在帶,跟我們一起睡,每天早上特別黏我,我一走就哭個不停。自己親力親爲帶了3個月。
後來,二寶每天婆婆帶出去玩,吃飯也抱著他,跟我也不怎麽親了。
能自己帶就自己帶,不能自己帶的話下班回家多陪陪他,孩子還是要和父母睡感情才會好,不然就一點都不親。
@夏日绮彩
我很後悔,我每天和女兒在一起,但是從來沒管過她。
她一歲之前對我不親,從來不對我笑,反正我一靠近,立刻不笑了。後來發現她長得真快,就很後悔最初對她的那種態度。
老公一直在外地工作,也是缺失了她的成長。
老公一直想要二胎,大概是想參與孩子的成長吧,但是第二個也不是她了呀,我直接否決了。
@安靜
我婆婆以前跟我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非要把孩子逗哭,我只是去了下廁所。
就在家裏,我聽到的就有三次,沒聽到的時候估計更多,後來大吵一架分開住了。
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快三歲了,我通宵哄睡,母乳餵養,做輔食,給孩子換尿褲,洗衣服。孩子肺炎住院,小病去醫院都是我。
前面三年真的很重要,女兒摔倒了,哭鬧要抱抱,不要爺爺不要奶奶不要爸爸,只往我懷裏鑽。
孩子需要陪伴的那幾年真的很珍貴。我一個人照顧孩子起居,老公休息會幫我一下。
等孩子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朋友圈,父母對她而言也就沒有小時候那麽重要了。孩子終有一天會有自己的人生,我們只是監護人。
@Sue239
我剛出生就被留給強勢的奶奶帶,好不容易到了6歲跟父母一起住了,爸媽在我9歲又離婚了,判給我爸。
所以我最清楚媽對孩子的重要性。
月子期間,剖腹産都要天天自己帶孩子,根本不想讓別人幫忙,現在半歲了,一天都沒跟寶寶分開過。
等她1歲以後,我在店裏邊賺錢邊帶她,這世上只有我能保護她。
我希望她長大了,可以靠童年治愈挫折,而不是像我一樣,用一輩子治愈童年挫傷。
爲什麽孩子小時候需要媽媽帶
這就是5個寶媽帶孩子的心得,有的孩子小時候給公婆帶,有的是自己帶但不管孩子,到最後都後悔沒有好好陪伴他,錯過了他最需要媽媽的時候。
所以她們說,孩子小時候一定要自己帶。
事實上,孩子小時候,媽媽的溫暖的陪伴和全身心的積極關注,對孩子來說,是自信和安全感形成的基石,對孩子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爲什麽孩子只找媽媽,玩的時候也時不時看看媽媽在不在,甚至連媽媽上廁所、洗澡也得看著媽媽?
因爲孩子只是要確認媽媽是存在的。媽媽在,孩子就覺得自己是安全的,他就能放心地玩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娅·布洛迪博士,于1964年發起一項橫跨30年的研究,跟蹤了76個孩子從出生到30歲時的人生成長軌迹,目的就是爲了驗證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的養育究竟有多重要。
實驗細致到觀察媽媽和孩子的眼神、聲音、表情、觸摸等等互動,通過百科全書式的大量記錄分析,結果表明:媽媽在孩子1歲前的養育是否合適,在許多方面持續地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1歲前,媽媽照顧更周到的孩子,在認知和運動上的能力明顯優于缺少母愛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更積極,更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和耐挫力。
在18年的研究中,嬰兒期、童年期、青春期三個階段的研究都證明了這樣的結果。
所以,有條件的寶媽,盡量帶孩子到3歲,如果不能,也盡量帶到1歲。
但有的寶媽會問:難道爸爸對孩子就不重要嗎?
有個網友@曲小寒說:
沒看到哪個文章說不管有多難,爸爸必須親自帶孩子的觀點!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麽?什麽重擔都要自己扛?
並非爸爸的作用不重要,只是相對來說,孩子嬰兒時期,媽媽的角色更重要,爸爸對孩子的重要作用則在孩子1歲半至2歲之後。
所以,在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爸爸更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在媽媽這裏,比如幫媽媽分擔孩子的辛勞,理解安撫寶媽的炸毛情緒。
討論:你家的寶寶是誰帶的?有什麽難忘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