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個證券分析師吧,從2008年開始做了大約12年,現在暫時不做了,不知道今後會不會繼續做(我希望不會了)。看過A股、港股、美股,也看過一些未上市的公司;看過很多行業,最喜歡的還是互聯網和傳媒娛樂,可惜看的不精,只能努力學習跟上形勢,談不上引領潮流。
2020年2月1日,也就是渾水發布做空瑞幸咖啡報告的當天,我就草草閱讀了全文。當天晚上,我就對朋友感歎:“無論這份做空報告有沒有漏洞、是不是過于武斷,它的方法論都是正確的。如果它最後被證實了,我們這些所謂專業分析師真實無地自容了,沒必要存在了。”
爲什麽?因爲渾水的那份報告,采取了實事求是、不怕困難、接地氣的研究方法,這是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切都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以爲我在複述大學哲學教材嗎?不,我在由衷地感歎和反思。
渾水自稱不是那份報告的創作者,只是“收到並公布”了那份報告;無論如何,我們就當那是渾水寫的吧(或者是渾水找人寫的)。
渾水能派人在981個瑞幸咖啡門店裏數人頭、檢查小票;
渾水能把瑞幸的所有高管、董事的個人資料翻個底朝天;
渾水雇傭了92個全職員工和1418個兼職員工調查瑞幸;
渾水累計收集了25843張購物小票;
渾水對瑞幸門店拍攝了11260小時的監控視頻……
當然,渾水只監控櫃台的行爲,可能漏掉許多網上外賣訂單,我知道,我知道;
而且,渾水收集的那些購物小票可能有大量遺漏,我知道,我知道;
而且,渾水拍攝的那些監控視頻可能有斷章取義的嫌疑,我知道,我知道。
但是,渾水的研究方法論仍然是正確的。而且,只有這樣的方法論才是正確的。如果你不贊成,我就再說一遍:無論渾水的研究是否全面、是否存在漏洞,它采用的是唯一正確的研究方法論,那就是實事求是、接地氣。
而我們這些“專業”分析師,這些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寫報告鼓吹瑞幸咖啡的人(注:我沒有鼓吹過瑞幸咖啡,不過作爲專業團體的一員,我有必要分享羞辱),又是怎麽做研究的呢?
去公司調研——也就是在富麗堂皇的會議室裏看PPT,與CEO、CFO、董秘、證代等“管理層”翹腳聊天、商業互吹,加個微信、發發紅包,要個業績指引,回去調模型。
搞專家調研——也就是從凱盛、GLG或六度咨詢付費請幾個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行業專家”,打電話或開個小會,問一大堆不專業的問題,然後收獲一堆不專業的回答。
搞草根調研——也就是下載一個App試用幾天,或者買一個商品試用幾次,或者去一個營業場所逛逛,拍幾張照片、發幾條朋友圈,美其名曰“體驗生活”。
參加行業展會——其實大部分時間沒花在展廳裏,也沒花在認識業內人士上,而是花在與參加展會的同行喝茶聊天,以及自拍發朋友圈上。
資本市場已經給了賣方分析師恰如其分的評語:“上市公司的傳聲筒”,“炒概念的”,“不懂行”;其實,無論賣方買方,大家都差不多啦。不久前,我跟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大佬見面,對方第一句話就是:“我特別看不上A股分析師”;我非常羞愧,然後對方的第二句話是:“其實我同樣看不上外資投行的分析師”。
神補刀。除了連連點頭稱是,我還能說什麽。
說句老實話,這年頭,就連頭部財經自媒體都比分析師專業,影響力也比分析師大。“分析師不靠譜”成了大家公認的刻板印象;可能有那麽一小撮分析師是勤奮、聰明、靠譜的,然並卵,大環境擺在這裏,個人努力算得了什麽?
平心而論,渾水是要跟瑞幸咖啡死磕的,所以動用了那麽巨大的資源、花費了那麽漫長的時間;一般的分析師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考不了100分,考個80分甚至60分也是合格的;問題在于,如果渾水是100分,那麽絕大部分分析師連20分都考不到。
某家券商的分析師(名字就不點了)發表過一篇長達100頁的力挺瑞幸咖啡的報告,其中出現了“50人盲測咖啡口味”的橋段,據說其中28人覺得瑞幸最好喝。這個“盲測”在本怪盜團的私人紅包群裏引發了長達三十分鍾的群嘲。有人問:“這50人都是他們辦公室的同事吧?”
用辦公室同事搞“盲測”不丟人,起碼這體現了一種對草根調研的追求和拙劣仿效。最丟人的是某些券商報告連這種象征性的“草根調研”都不搞,直接上來就說瑞幸如何改變了零售商業模式,如何能做到“星巴克 X 7-11 X COSTCO X 亞馬遜”。相比之下,人家雷軍老師只敢說小米是“騰訊 X 蘋果”,真乃業界良心。
附帶說一句,“星巴克 X 7-11 X COSTCO X 亞馬遜”這個段子是寫在瑞幸咖啡路演PPT上面的。上市公司講這種段子已經夠恬不知恥了,分析師正兒八經的援引這種段子……算了,不說髒話了。
十幾年前我入行的時候,當時帶我的師傅就說:“一切尊嚴和榮譽都是自己爭取的,你不尊重自己,不尊重研究這件事情,就沒人尊重你。”十幾年過去了,越來越沒人尊重我們這些“專業”分析師了。自作孽,不可活。
如果證券分析師(或者叫投資分析師,隨你怎麽稱呼)這個職業還有救,唯一的藥方是:接地氣,去第一線,做真正的調研。坐在玻璃幕牆、中央空調、充滿甲醛氣味的寫字樓裏,有什麽可研究的?一天到晚跟董秘、證代發紅包講笑話,算是做研究了嗎?
把Excel模型做好、把會計准則搞清楚、把上市公司財報讀透,這些確實是做研究,但僅僅是其中的一小步。悲哀的是,現在很多人連這一小步都做不到。我是真心不明白:一天到晚加班來加班去,到底是在研究啥?
有些人覺得“分析師不靠譜”是大A股市場特有的問題——然而外資投行的分析師也很不靠譜。當初那個“神華100元目標價”的鬧劇就不說了,拼命鼓吹瑞幸咖啡和神州租車的分析師有幾個不是外資行的?當然,投行關系是需要維護的,IPO和增發的傭金是要賺的,我知道,我知道。不過這並不影響外人對分析師的惡劣觀感。
現在的券商(包括內資券商和外資投行)研究報告,在生動活潑方面打不過自媒體,在貼近專業方面打不過咨詢公司,在數據嚴肅性方面打不過第三方數據商,在草根接地氣方面打不過渾水,在信息及時性方面打不過財經媒體。那麽問題來了:研究報告,以及創作它們的分析師,還有什麽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僅僅是爲了抄一大堆媒體和自媒體、當上市公司的傳聲筒、寫一些貌似公允其實是廢話的“分析結論”,那麽完全沒必要從名校招聘一批考過CFA/CPA的人來當分析師。交給AI就夠了,甚至衆包就夠了,甚至直接取消也可以。
瑞幸咖啡垮了,渾水又紅了,“專業”分析師要好好考慮自己怎麽變得真正專業了。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千萬不要等到一切盡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