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國藩
如今許多人都說曾國藩是儒家最後一個聖人,謙虛一點的就說是半個聖人,說什麽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到了極致,是什麽世人楷模。確實,單單是平定太平天國這一大功足以說明他的才能,也讓他在史書上留名,他才能確實是有,可他的品德以及對中國的功勞卻要打一個問號。
增剃頭的美名可不是徒有虛名的。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著名的就有屠安慶,九江,宣城,南京等城市,其它不出名的不計其數。在南京城破後,他自己寫道:“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萬余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他的幕僚趙烈文也記述了:“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爲戲,匍匐道上。 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余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于四遠,其亂如此,可爲發指。”曾國藩曾在奏折中寫道“生擒老賊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賊,辄剖腸,剝皮挂樹,磔石,見者無不凜凜”,將暴行寫在奏折中以向自己主子邀功的行爲真是讓人無話可說了。
說完品德,再說他的功。即消滅了異教,保衛了儒教,挽救了中華文明。先不說當時保衛儒教是不是真的挽救中華文明,也不說他的所作所爲是不是真的符合儒家的思想,單說他是否真的爲了保衛了儒教。這裏就得提一下曾國藩臨終前發生的天津教案,同爲異教,曾國藩對自己同胞天平天國以及江南百姓就是斬草除根,“不留遺種”,而對天津的外國傳教士卻是唯唯諾諾,姑息縱容,將天津知府與知縣革職充軍,處死所謂的“暴徒”同時道歉賠錢。此舉也讓當時的國人對曾國藩失望透頂,質疑謾罵鋪天蓋地而來,讓曾國藩最後郁郁而終。可見,他的屠殺根本不是爲了所謂的保衛儒家,而是爲了自己以及主子的利益。天津教案也讓此後的外國人在中國愈加猖狂,令清朝百姓愈加憤怒,最終在幾十年後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可以說他既不是爲了儒家,也沒有保衛儒家。
2、慈禧
如今許多人開始洗白慈禧,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洗白慈禧的套路大致是支持她曾國藩平定內亂,又力主左宗棠收複新疆,在一個就是力排衆議,推行洋務運動,于是說慈禧知人善任,審時度勢。可是說這話的人忽略了另外兩個人即慈安與恭親王奕訢,尤其是恭親王,是晚清少有的具有才幹、能審時度勢的宗室子弟。恭親王奕訢早年間也與其他人一樣,對西方“蠻夷”不屑一顧,可在與英國人接觸之後,立馬就改變了態度,開始主張編練海軍,改革軍隊、財政體系,在他的支持下,清軍得以平定太平軍、撚軍、回軍,收複新疆,並且改善了與英法等國的關系。至于慈禧的真實水准,看一看在恭親王奕訢1884年下野之後的情形就知道了。先是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再是甲午,義和團、辛醜條約。中國的家底就是在慈禧的手中敗光的。
更不用說我們所熟悉的修頤和園,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了。慈禧從品德到能力都上不了台面,根本洗不了。
3、李鴻章
自從《走向共和》這部劇播出之後,李鴻章似乎成了一個“爲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劇式的人物了,俨然是晚清的擎天一住了。“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成了許多人的口頭禅。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本身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但是這劇貌似有李家後人的投資,所說對李鴻章的描述很有問題。
李鴻章從鎮壓太平軍發家,後來逐漸成爲了晚清時代的重要人物,這樣的人,才能肯定是有的。可他有多大的才呢。一部分人說他是當時的三大名相,另外兩個名相是德意志的俾斯麥與日本的伊藤博文。俾斯麥是近代德國的奠基人,在歐洲複雜的局勢中,運用靈活的政治與外交手段,讓德國從一幫散亂的公國,變成了一個讓整個世界都顫抖的大國。伊藤博文則先擊敗了清朝,再擊敗俄國,將一個落後的東方小國改造的跻身于世界列強。而李鴻章卻是把一個東方大國變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羔羊,根本無法與另外兩個相並列。
李鴻章推動了洋務運動,打造了北洋水師,他裱糊匠的自稱看似是沒問題,實際上呢,他是推行洋務中,他任人唯親,也沒有像伊藤或俾斯麥一樣,從根本上對國家做出改造,打造北洋水師,而北洋水師卻也因他的錯誤指揮而覆滅。他的眼界與能力都無法與優秀相提並論。
另一個洗白的點就是他挨了一槍,讓中國少了多少賠款。首先,談判是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問題,並不是私人恩怨,怎麽會如此兒戲,如果他挨了一槍就減一部分賠款,是不是多挨幾槍我們就不用賠款了,顯然不行。其次甲午敗得那麽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李的錯誤指揮,熱兵器時代尤其是海戰方面,守方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隨著火力的提升,海戰的優勢已在攻方,而李鴻章卻抱著舊書不放,避戰保船,最終全軍覆沒。另外,在與日本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不趁著日本海軍弱小時削弱日本,卻在日本海軍完成改革,自己北洋水師已經過氣時,被迫應戰,李鴻章的戰略也很成問題。可以說,甲午之敗,李本身就要背鍋。
另一個洗白者不敢洗,只敢忽略的就是他的貪汙以及賣國。《中俄密約》簽訂前,李鴻章收取沙俄300萬盧布,當然,李只拿到了170萬,另外那部分,被沙皇騙走了。興辦北洋的過程中,又中飽私囊一千萬兩白銀。據推算,李鴻章家族總共貪汙賄賂多達4000萬兩白銀。更爲可惡的是,在甲午戰爭中他的兒子居然還在與日軍做生意,他的外甥被日本間諜收買,最終被斬首。甚至于當時有懷疑,李鴻章避戰是因爲他有一千萬兩白銀在日本商號經營,怕這筆錢打水漂。
“宰相合肥天下瘦”正是當時百姓對他的評價,可見當時人對他的憎恨。可如今許多人看了幾部電視,就稱之爲國之柱石,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