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爲“世界工廠”正爲全球新冠防疫戰開足馬力生産,但從馳援武漢到轉戰海外,戰線拉得更長,需要磨合的困難更多
文 | 記者 何書靜 孫良滋 賈天瓊 沈欣悅
“從我們接到的訂單來看,國際疫情的需求比國內多太多了。産能肯定還要提升,要不然沒法完成全球抗疫的需求。”中國呼吸機廠商北京誼安醫療系統董事長助理李凱在3月下旬告訴財新記者。
作爲中國兩大呼吸機生産廠商之一,北京誼安近期剛從中國抗疫戰中掙紮出來。“工作了40多天,中間休息了一個周末,就又開始了。”自1月21日起的近兩個月內,誼安向國內累計交付2000余台呼吸機,其中約一半發往湖北。李凱表示,爲了滿足海外需求,公司正在研究擴産方案,但這個過程無法“一蹴而就”。
截至3月底,中國呼吸機廠前兩大廠商的誼安和邁瑞醫療訂單已經排到了三季度,魚躍醫療、明康中錦的訂單也已經排到了4月中下旬,且還在快速增加。
過去的一個月,因爲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呼吸機這個鮮少受到公衆關注的醫療器械産品成爲全球媒體報道的熱詞。醫用呼吸機屬于重症醫療設備,根據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重症患者幾乎都會用到無創呼吸機,如果病情惡化,還需要使用有創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少數極爲嚴重的患者需要使用ECMO(人工肺)作最後的搶救。
然而,新冠疫情迅速打破了呼吸機的全球供需平衡。截至4月3日,根據各國彙報的數據,中國以外累計確診新冠病例已超100萬,死亡人數超4萬。按確診病例中約13%爲重症計,這意味著至少10萬人次將使用到呼吸機設備。考慮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已經出現嚴重醫療擠兌,呼吸機需求短時極度吃緊。
疫情之前,全球呼吸機需求不大,即使像漢密爾頓(Hamilton)這樣的頂級廠商,年産量也僅爲1.5萬台左右。
眼下全球呼吸機廠商接到了有史以來最大最急的訂單。德國政府已經向當地呼吸機制造商德爾格(Drager)訂購了1萬台呼吸機,足夠生産至年底。意大利呼吸機廠商Siare被當局禁止出口,當地政府還派駐了軍隊人員幫助擴産。
3月起,國際五大知名廠商——飛利浦、漢密爾頓、德爾格、Getinge、Siare——迅速擴産,年産能提至10萬台,日産量達到301台。
這仍遠遠不夠。東興證券在3月底給出一組數據稱,海外需要新增130萬張 ICU 床位儲備,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儲備需求量則分別約爲 62.9萬台、20.5萬台。
在全球範圍內,無論知名度還是市場份額均不算前列的中國呼吸機廠商,也接到了數以萬計的訂單。3月3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公布,中國有創呼吸機海外簽單量已2萬台,最近十天向海外供應的有創呼吸機數量已爲國內全年總量的一半。國家工信部産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稱,中國目前有21家有創呼吸機廠商,其中8家的主要産品取得了歐盟CE強制性認證。這8家企業的周産能約2200台,約占全球産能五分之一。
相比呼吸機的絕對供不應求,2月成爲中國防疫物資熱詞的口罩和防護服,則是另一番景象。中國口罩産能在不到兩個月內從800萬只提升至1.5億只,防護服産能擴大30倍。國內疫情在3月初逐步穩定後,口罩和防護服行業已經開始擔心局部過剩問題。
“國內疫情嚴重時,急著把歐標、美標的防護服轉成國標,現在則是反過來了,做國標的企業都在申請歐盟CE認證和美國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董事長莊小雄告訴財新記者。不少企業目前都有防護服庫存,只是困于標准問題出不去,沒拿到認證的防護服即便運到海外,當地海關也不敢隨便放行。“海外防護服的需求、可用的標准,每天都瞬息萬變。就像國內疫情剛暴發時,國外各種各樣的防護服運進來,我們不敢隨便給醫院裏用。現在國外也是這樣。”
莊小雄曾在中國抗疫期間幫助國家工信部協調防護服産能、質檢等諸多問題。實際上,除了標准問題,物資供應海外遇到的麻煩和問題,相比一個月前馳援湖北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産品標准不同、訂單的真實性確認更難,交貨質量和交貨期的管控、物流運輸每一環節都需重新打通,而國內經驗並不完全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