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由于小米和華爲都有智能手機業務的原因,或許是華爲和小米有意無意間會發生高管間的口水戰,所以,當華爲和小米日前各自發布2019年全年財報後,便引發了業內對于華爲和小米財報的對比,以期得到誰強誰弱的結論。
其實華爲與小米在財報上的比較就像尺寸之爭,尺大于寸是必然。最終的結果是華爲在業內關心的研發、營收、利潤等財務指標上全面碾壓小米。但就像俗話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華爲並非沒有短板,而小米也並非沒有長處。而同爲中國的企業,理應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尤其對于華爲,在體量明顯大于小米的情況下,更應該從中看到對手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只有這樣,中國的企業才能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投入完成對于國外同類對手(例如華爲眼中的蘋果和三星)的趕超。
大投入,大産出 華爲的“尺”遠大于小米的“寸”
我們先來看看華爲的“尺”是如何大于小米的“寸”的。
作爲以創新驅動增長的企業,華爲的營收和利潤總是伴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而增長。
在過去的2019年,華爲的研發投入達到了其曆史新高的1317億元,這一投入已經超越了全球智能手機最大廠商(按出貨量計)三星電子的1171.96億元和全球企業利潤最高的蘋果的1147.04億元。
得益于研發上的超強投入,華爲的營收和利潤也創曆史新高。其中營收達到8588億元,淨利潤627億元,淨利潤率爲7.3%,經營活動現金流914億元,銷售成本是5361億元。
相比之下,小米2019全年的研發投入爲75億元,總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058億元,淨利潤爲115億元,淨利潤率爲5.58%,經營活動現金流660億,銷售成本104億。
從上述對比,我們發現,華爲在營收、利潤和經營現金流等這些衡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上均全面碾壓小米,但代價是極高的成本付出,或者說華爲增長的方式就是大投入(例如研發)和大産出。
爲了印證華爲大投入、大産出的增長方式,我們選取了華爲2011年的主要財務數據來和小米和華爲自身作一比較。而之所以選取20111年的財務數據,是因爲這一年華爲的營收和淨利潤與去年的小米基本相同。
華爲2011年營收爲2039億元,淨利潤爲116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爲178.26億元。與之對應的是,當時華爲的研發投入是237億元;銷售成本不詳(因未在當時的財報中披露)。
與華爲的營收、淨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研發投入相比,華爲今年分別是2011年的4.21、5.4、5.12和5.55倍。我們看到,除了營收略低外,其他2項指標基本上是與研發投入呈現倍數級的增長關系。
再看與小米的對比,在營收和利潤兩個指標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華爲2011年的研發投入是小米的3.16倍,但現金流僅爲小米的27%。
到了去年,華爲營收是小米的4.17倍;淨利潤是小米的5.45倍,按照前述華爲研發投入自身倍數級的增長關系,華爲的研發投入應該是小米的15.8倍左右才算合理,但結果是華爲研發費用是小米的17.56倍,高出接近2倍。
此外,單從營收看,小米從2010年成立到現在花了10年就達到了2000億營收的水平,而華爲從1987年成立花了24年才突破了營收2000億的門檻。
那麽問題來了,爲何華爲在與小米的競爭中,實現同樣的營收和淨利潤的目標,小米總是體現出更高的産出比?實現同一營收目標下,僅是華爲所花費時間的40%左右?
運營效率遜于小米 華爲創新效率被打折?
就像前述,不管是自身,還是媒體宣傳,華爲都是典型的依靠創新驅動增長的企業,給業內印象最深的表現就是在華爲的宣傳中每每提及代表其創新實力的研發的投入。以過去的2019年爲例,華爲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了1317億元,同比增長將近30%。
相比之下,小米2019年的研發投入僅爲75億元,但也是同比增長29.7%(同比增長率已經接近于華爲),盡管如此,但在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上,小米僅爲華爲的5.7%左右,或者說華爲在研發的投入是小米的17.56倍。
從上述對比看,華爲在研發投入上遠遠大于小米,但有一點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研發的同比增長方面,小米去年已經開始接近于華爲。更爲重要的是,當我們將雙方研發投入拆解並延伸至與運營效率(例如人均研發費用、人均産值、人均利潤等)相關的指標對比上,發現了另外一種不同的情景。
小米員工數18170名,研發費用人均41.28萬,人均産值1133萬,人均利潤63.30萬元。
相比之下,華爲員工數爲19.4萬—20.87萬,我們以這個最低和最高限員工數分別計算,其中華爲最低限員工數19.4萬名時,人均研發費用爲67.89萬,人均産值442.7萬,人均利潤32.32萬元;
按高限數爲20.87萬名計,人均研發費用爲63.10萬,人均産值411.5萬,人均利潤30.04萬元。
由此我們計算得出,華爲以員工數最低限19.4萬名計,人均研發費用是小米的1.64倍,但人均産值僅是小米的39%;人均利潤僅爲小米的51%(一半左右)。
按員工數最高限20.87萬計,人均研發費用是小米的1.53倍;人均産值僅是小米的36%;人均利潤僅爲小米的47.5%。
不知業內看到這些有何感想?我們得出以下不成熟的結論。
首先小米並非業內極端認爲的與華爲相比是非創新型的公司。盡管從研發投入的整體看,華爲的研發投入是小米的17.56倍,但平攤到每個人的研發費用,華爲大幅領先的優勢就縮小到爲小米的1.64倍。
其次如果我們認爲小米也是創新驅動增長的公司,那麽在創新的效率上,小米則遠遠勝于華爲(體現在人均輸出的産值和利潤);如果不是,華爲的創新效率在與小米非創新驅動的低成本運營模式的競爭中也未能體現出明顯的高效率。
這裏我們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專利作爲研發投入效率和創新的重要標准之一,也經常被華爲提及和媒體引用。那麽小米和華爲相比表現如何呢?
據來自美國學術和專利信息調查咨詢企業Clarivate Analytics最新發布的根據所擁有專利價值評出的全球最具創新力的100家企業和研究機構榜單顯示,中國僅有3家企業上榜,其中除了華爲,就有小米(以下圖片爲100家名單截選)。
而我們之所以選擇此項榜單,是因爲其入選的4個評估標准更能客觀反映專利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數量)和創新性的高低。
首先是最近5年取得過100件以上被Clarivate Analytics命名爲“基礎專利”的重要專利,而基礎專利是指“新技術、藥品和業務流程等最先在專利公報上公布的專利”);
其次是“成功率”,即在最近5年公開的專利申請數量中,有多少注冊(取得)爲基礎專利;
再次是“全球性”,即在全部四個主要市場的專利局(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和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的基礎專利數量;
最後是“影響力”,即最近5年在其他公司的發明中被引用的基礎專利的數量。
這些似乎再次提醒業內(包括華爲),千萬不要想當然地認爲小米僅是低成本運營模式的企業,創新在小米增長中的驅動力也不容小觑。
小米之鑒或是華爲最終挑戰蘋果、三星的利器
如果說上述華爲與小米的對比並不在一個量級(以研發投入衡量),所以還不足以得出華爲大投入、大産出模式在業內競爭中可能暴露出的效率未能充分發揮的“尺短”的話,那麽其與研發投入處在同級別的蘋果和三星相比又當如何?畢竟華爲未來的終極目標是超越蘋果和三星。
如前述,2019年華爲的研發投入爲1317億元,而三星和蘋果則分別以1171.96億元和1147.04億元位居其後,三方的研發投入均在千億級別。而蘋果截至去年年底的全球員工數爲13.7萬左右,三星爲32萬左右,那麽我們得出,蘋果人均研發費用爲83.73萬,是華爲的1.23倍;三星人均研發費用36.62萬,是華爲的53.9%左右。
再看營收和利潤。蘋果2019年的營收爲2601.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465億),淨利潤552.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21.61億);三星營收230.400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625億),淨利潤21.738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86億)。
由此我們得出蘋果的營收是華爲的2.15倍;淨利潤是華爲的6.25倍;人均産值1348萬,華爲是蘋果的30.5%—32.8%;蘋果人均利潤286萬左右,華爲是蘋果的10.5%—11.3%。
三星的營收是華爲的1.54倍;淨利潤是華爲的2.07倍;人均産值425.78萬,華爲與其基本持平;三星人均利潤40.02萬左右,華爲是三星的75%—81%。
爲了更形象地展現華爲在營收、利潤與蘋果和三星的差距,我們截取了去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中華爲、三星和蘋果在排位、營收、利潤上的對比圖,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排名是基于2018年的財務數據,2020年的排名未出,但鑒于2019年各自的業績,整體趨勢應該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此處我們可以借上述數據做一個理想狀態下的沙盤推演,即以蘋果和三星2019年的業績作爲基准,華爲依然采用上述我們分析中的大投入、大産出的策略及延續倍數增長關系的規律,那麽華爲追平蘋果營收的研發投入應在2800億元左右,追平蘋果的淨利潤,需要研發投入8231億元左右。
同樣,營收追平三星,華爲的研發投入需在2028億元左右;淨利潤追平三星,需要研發投入在2726億元左右。
那麽我們以華爲近3年來研發增長率15%左右計算,華爲要在營收和利潤上追平現在的蘋果(即研發投入分別達到2800億元和8231億元),分別需要5年和11年左右的時間;追平三星現在的營收和淨利潤(即研發投入分別達到2028億元和2726億元),分別需要3年和5年左右的時間。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蘋果、三星的業績在未來3—10年如此跨度的時間線中營收和淨利潤不增長。
需要說明的是,華爲在研發投入上有個慣例,就是當年的研發投入至少是當年淨利潤的2倍,如果按照慣例的話,華爲在追平蘋果和三星利潤之時的研發投入理論上應該分別達到1.6萬億元和5400億元,這種純粹的研發投入,受限于企業自身的實力(包括營收、利潤和資産等)基本上已經不可行。
好了,到這裏我們又可以做一個理想中的沙盤推演,去除營收和利潤,僅就資産(比家底)而言,從去年《財富》雜志的世界500強榜單的資産項中,華爲與蘋果和三星存在著相當的差距。
一旦展開硬剛的研發投入競賽,華爲可能看似讓人熱血沸騰,但最終退出競賽的將首先是華爲。
更爲關鍵的是,從華爲目前所處的形勢,由于受到非市場競爭因素的影響,其未來無論是營收、利潤和資産積累都有可能出現增速減緩的迹象,這無疑又會變相加大追趕蘋果和三星的難度,而最好的方法,除了加大研發投入,運營效率的提升才是切實可行、更高效的應對之道。
到這裏,業內應該發現,我們前述小米與華爲效率對比的價值。其實目前華爲與三星、蘋果競爭的現實與華爲和小米的競爭頗有相似之處,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它們都是小體量對于大體量的追趕,甚至是未來的趕超,但小米已經用事實證明,它可以用10年的時間,完成華爲24年的營收目標;它可以用更少的投入實現與華爲同等的營收和淨利潤,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運營效率。而華爲無論是在與小米,還是蘋果及三星的競爭中,“吃虧”就在效率,而最大的提升空間也在效率。
其實有關效率的問題,華爲曾經在2017年做過類似的複盤,爲此當時的《財經》雜志還以《華爲暫別利潤率兩位數增長時代 內部複盤研發費用是否過高》爲題做了報道,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閱。
不過,隨著這兩年,尤其是華爲遭受非市場因素影響之後,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已經基本看不到類似當年《財經》對于華爲複盤的報道和華爲自身的反思。莫非是當年存在的問題時至今日已經解決了?但從我們上述的分析看,顯然還是存在一定問題,或者說依然有大幅改進的空間。而這不管是華爲應對當下困難的處境,還是繼續實現追趕和超越三星及蘋果的目標才是最爲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