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著一種近乎殘酷的幽默感。
170多年前,歐洲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市場,開啟了中國屈辱的百年近代史。170年後的今天,面對中國迅速增長的投資,歐洲人卻產生了一種難以言喻的驚慌,甚至不惜破壞他們念茲在茲的自由貿易原則。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歐洲在美國巨影的籠罩下,一直努力爭取維持一定的外交獨立性。對中國既受制於美國的整體戰略,同時也有歐洲自己的堅持和原則,讓中歐關係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大線條。這讓中歐都從中獲益。
但今天,中歐看待彼此的心態,特別是歐洲的對華心態,正迎來一個大拐點。尤其今年,歐洲人的一些對華言行,顯得十分可笑。
今年2月,德國、法國經濟部長聯合義大利工業部長致信歐盟委員會,要求制定更嚴格法規,防止高技術企業盡數落入中國之手。
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希表示,作為出口大國,德國一貫贊同市場開放,不過涉及關鍵產業,必須嚴格把關:「這是我們與法國和義大利一起要在歐洲實現的一樁大事」。
歐洲後來的一系列舉措表明,法德2月提議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孤立的。
法國總統馬克龍6月首次亮相歐盟峰會時就提出,歐盟需要引入機制,限制外國投資者對關鍵行業的收購。9月初他訪問希臘時,更明確呼籲警惕中國對歐洲精英工業企業的投資,他表示保護歐洲,也是保護歐洲精英企業。
就在上周,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向歐洲議會發表「國情咨文」,提及歐盟將嚴格審查外國公司投資歐洲。他說,歐盟不是天真的自由貿易倡導者,一定要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
他老人家還算委婉,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不過多家歐洲媒體已經替他直言不諱。奧地利《維也納日報》說,歐盟的措施旨在防止中國對歐洲重要的戰略部門施加影響。還有一些媒體之前預告,容克當天將公布一份「打擊中國對高新技術領域投資的措施」,雖然最終細則並未發布,但《南德意志報》乾脆曝光了歐盟「審查中資收購」的草案內容:歐盟將在相關收購案中給予歐盟成員國更多的法律支持,草案提到的需要重點審核的包括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及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半導體、網絡安全等關鍵技術領域。
實際上,7月中旬,效率高的德國人就已率先收緊外資審查。根據最新通過的對外經濟法修正案,德國政府將對外國收購進行更廣泛的審查,新政涉及能源、水資源、信息技術、醫療、金融服務和保險等眾多產業,審查期限將從2個月延長至4個月。
山雨欲來風滿樓,來自大西洋的信號和氣息,我們已經嗅到了。
不過,歐洲國家內部對嚴審外資併購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針對這份「歐盟委員會的外資審查法律框架草案」,芬蘭就很不爽。芬蘭的外貿和發展部長是一個耿直boy,他一針見血地說,「這是歐盟為了取悅法國和德國做的事情,但這樣做也可能惹到中國、印度和美國。」
道理很簡單,這不是為自由貿易憑空找麻煩嗎?萬一觸發貿易戰呢!跟大國干架,你德國法國不怕,我憑什麼陪著你當炮灰啊?
同樣這麼想的還有希臘。當法國總統馬克龍數次明示暗示不想「把希臘讓給歐盟外的投資者」時,希臘一個白眼翻過去,老子就是想跟中國做生意。
老大哥從小弟口袋裡掏出還沒捂熱乎的錢,又拍了拍小弟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老弟,這是為了你好。
西方防範對華技術出口,其實並不新鮮。它不是隨著中國實力日益強大的「狗急跳牆」,而更像是針對中國一以貫之的「思維定式」。
早在1949年11月,美國駐巴黎大使館就發起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帶著一票西歐弟兄們搞出一份針對東方國家集團的技術和物資禁運名單。韓戰爆發後,「巴統」組織下還專門成立了中國委員會,專門審查對中國出口的物資產品。
西方集團認為,它們都是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的已開發國家。如果自己的技術產品被工業尚不發達的東方國家給學去了,東方國家趕上來了,自己的優勢不就沒有了?
說白了,就是孩子氣小心眼。自己先富起來了,就不僅僅想要絕對的富,還想要保持相對的富。
冷戰後,「巴統」組織解散了,但美國憋了一個更厲害的大招——瓦森納協定。瓦森納協定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安排》,擁有33個成員國,其中17個曾是「巴統」組織的成員國。目前,歐盟27個成員國中已有21個簽署了《瓦森納協定》。
這一協定涵蓋了先進材料、電子器件、計算機、電信與信息安全、傳感與雷射、導航與航空電子儀器、船舶與海事設備、各類武器彈藥、設備及作戰平台等大類。中國、伊朗和利比亞均在被限制國家名單之中。
最狠的是,瓦森納協定雖然允許成員國自願對各自技術出口加以控制,但實際上,這些成員國都得看美國臉色行動,在重要技術出口決策上受到美國影響。
2004年,捷克政府曾批准向中國出售10部「維拉」雷達系統,但在美國壓力下,不得不取消這一合同。2006年,中國與義大利簽署了發射衛星合作協議,但在美國阻撓之下,義大利不惜經濟和信譽代價,最終取消了合作。
所以,這些技術封鎖、武器禁運的背後,是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也是美歐戰略利益共同體的政治理念。
西方國家想給中國發展織一張密不透風的網,但咱們中國怕了嗎?被打敗了嗎?結果顯而易見。
針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毛主席早就說過:「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果不其然,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並沒有阻止中國崛起為核大國,航天大國。
刀姐就聽說過一個故事,2003年,中國曾經想從美國進口超級計算機,被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駁回。結果,中國只能自主研發。2013年,中國製造的世界最快、最大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正式運行,打破世界紀錄。
美國後來發現,「天河二號」裡面有些晶片是美國產品,於是又加強了對華技術產品出口管制。沒想到,中國2016年又造出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再次打破世界紀錄。而這一次,包括晶片在內的核心部件全都是中國製造。
歐洲的小心思是細膩而微妙的,卻並不難理解。它既想和中國做生意,又想保持住自己的優勢,所以既要交往又得防範。對此,中國人差不多快習慣成自然了。
而就在歐洲對華防範並沒有放鬆的這些年裡,中國和歐洲在技術上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些方面實現逆轉。特別是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方面,中國取得飛速發展,無論是專利申請數量,還是技術研發與應用,中國與美國企業都在世界上難分伯仲。歐洲企業被逐漸甩在了後面。
這種情況下,歐洲產生危機感是可想而知的。但它的反應卻有點不可理喻,它進一步強化對中國的防範,想以此守住歐洲人想像中的技術優勢。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處於衰退期的歐洲,格局越來越小,也逐漸失去對歷史的洞察力。實際上,歷史的教訓已經再清晰不過了。
歐洲一些國家大概當慣了女神。她看不到,歲月這把殺豬刀早已蠶食了她曾經美貌的容顏,她還以為自己的穿著打扮仍引領著時尚,意識不到它早已過時,沒有了吸引力。女神心態的慣性,讓她對中國產生了深刻的誤讀,做出了不合時宜的令人可笑的言行舉止。
事實上,中國對歐投資會帶來一種雙贏效應,會讓雙方企業達到優勢互補,產生更大的效益。吉利兼并瑞典的沃爾沃,還是三一重工兼并德國的普茨麥斯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國對歐投資不僅「拯救」了歐洲企業,讓它們走向了更大的國際市場,還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間接幫助了歐洲經濟復甦、走出危機。
特朗普上台後,以美國為代表的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浪潮席捲而來。歐洲經濟本來長期受益於全球化和開放,如果就此關上大門,抱殘守缺,只會加劇自己的困境。
說句心裡話,都是女人,刀姐看到歐洲變成今天這樣,心裡也不好受。希望歐洲能早點接受歲月的變遷,以一顆正常心,和中國在新的時代做一對新夥伴,攜手打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