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是大家最爲熟知的,五月端午門前有挂艾草的風俗,也有用艾葉煮雞蛋吃的,也有用艾葉做驅蚊包的。艾的用途很多,現在大街小巷也都推崇艾灸保健。多多少少大家對艾都不陌生。艾內服有哪些作用呢?這個多是中藥方面的知識,給大家科普一下。外治作用暫時不講。
艾草
艾葉最早見于《名醫別錄》這本書。爲菊科植物艾的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以湖北蕲州産者爲佳,稱“ 蕲艾”。所以大家在買艾葉艾絨或者艾柱的時候盡量選取蕲州産的,不過市場上魚龍混雜,想辨別真假很難。如果內服的話盡量去各地中醫院去購買,因爲醫院采購這些中藥都是通過醫院中藥鑒定專家篩選采備的,就算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很差,最起碼會在當地屬中等偏上,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幹或陰幹,生用、搗絨或制炭用。生用主要用來入藥,搗絨主要是用來做艾柱、艾條等成用品。制炭用主要是內服時加大它的止血力量,比如用于崩漏往往多制炭使用。
艾柱
【性能】有辛、苦,溫。這是中藥的藥性,辛能散結、能走串,溫能溫經驅寒;有小毒。本品有小毒,所以在入藥時要稍加注意,不能亂用。歸肝、脾、腎經。這裏的歸肝脾腎,是指中醫中的肝脾腎,不是西醫所指這三大器官,中醫所指的不只是解剖結構上的器官還包括它整個系統所擁有的功能。【功效】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艾葉有這三大功效,體現在應用上主要用于:第一,用于出血證。本品氣香味辛,溫可散寒,能暖氣血而溫經脈,爲溫經止血之要藥,適用于虛寒性出血病證,尤宜于崩漏。主治下元虛冷,沖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可單用本品,水煎服,或配阿膠、芍藥、幹地黃等同用;本品溫經止血,配伍生地、生荷葉、生柏葉等清熱涼血藥,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種出血證;艾葉之用,既可加強止血,又可防大隊寒涼藥物而致涼遏留瘀之弊。第二,用于月經不調、痛經。本品能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尤善調經,爲治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之要藥。常用于下焦虛寒,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宮寒不孕及帶下清稀等證,每與香附、川芎、白芍、當歸等同用,若虛冷較甚者,再配伍吳茱萸、肉桂等;用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可以單味艾葉煎服,或以之炒熱熨敷臍腹,或配伍溫中理氣之品。第三,用于胎動不安。本品爲婦科安胎之要藥。如在《肘後方》中曾記載以艾葉酒煎服,治療妊娠卒胎動不安;臨床每多與阿膠、桑寄生等同用。此外,如果外用時可將本品搗絨,制成艾條、艾炷等,用以熏灸體表穴位,能溫煦氣血,透達經絡,爲溫灸的主要原料。煎服時用量一般在3~10g。可根據臨床配伍需要增減。
艾絨
上面艾的這麽多治療作用,都是古人長年累月根據實踐總結出來的,我們看看古醫書中怎麽講?1、《名醫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生寒熟熱。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2、《藥性論》:“ 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3.《本草綱目》:“ 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爲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爲康泰,其功亦大矣。”現代研究表示艾葉的化學成分主要爲揮發油、倍半萜類、環木菠烷型三萜及黃酮類化合物等。艾葉的藥理作用:1、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2、艾葉油對多種過敏性哮喘有對抗作用,具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作用,其平喘作用與異丙腎上腺素相近。3、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油對肺炎球菌,甲、乙溶血型鏈球菌、奈瑟氏球菌有抑制作用;艾葉水浸劑或煎劑對炭疽杆菌、 α-溶血性鏈球菌、 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杆菌,肺炎雙球菌、金黃 色葡萄球菌及多種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對腺病毒、鼻病毒、瘡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5、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
到這大家是不是對于艾葉有一定了解了吧,無論在中醫方面講還是在現代研究都有依有據。
關元穴
上面提到了艾葉外用治療,針對上面的兩種病說說外用時怎麽簡單使用。1、月經過多、痛經。對于虛寒性的月經過多,可以平時多灸灸關元穴(臍下3寸),關元穴取穴有個簡便方法,就是用一手四指(除拇指外)放在肚臍與恥骨(即小腹前正中線往下一橫骨)之間,將肚臍與恥骨之間的部分分五等分,從上往下數,無名指所在部位即是。每次可用艾條熏烤15分鍾左右。 在經來前一周使用效果最佳。需要注意的是距離皮膚不要太近,太近太熱容易灼傷皮膚,容易留灸泡,也要用手時常放在穴位上感受一下溫度,因爲有時適應這個溫度後,其實已經很熱,但是感覺不到明顯的熱,這樣時間熏烤久了也容易留灸泡。2、寒性胃脘冷痛,可以灸中脘穴,中脘穴在胸骨劍突(即老百姓所說的心口窩下)與肚臍中間。使用方法上同。暫時講到這,以後有時間給大家列個艾灸所能治療病種的清單!
艾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