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是第一
出生于1912年的阿蘭·图灵自小就是个行为怪异的孩子,上学时不看书、不听课,所有数学定理都靠自己推导,成绩时好时坏。但凭借在数学上的独特天分,图灵顺利的考上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数学。
1937年,圖靈發表論文《論數學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描述了一種可以輔助進行數學研究的機器,成爲了現代計算機最早的概念模型。而更被人們所熟知的,是其1948年在哲學雜志Mind上所發表的論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計算機與智能)》中所提到的“圖靈測試”——用來區分機器能否在智力行爲上表現得和人類無異。
“機器能否獨立思考?”圖靈在這篇論文的開篇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70年後,人們仍然在不斷尋找答案,不太一樣的是,在探求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出現了許多華人的面孔。
中國僅次于美國處在第二梯隊
在當今的人工智能領域,稍有關注的人都能夠隨口說出好幾位華人科學家、企業家,他們有的就職于高等院校、有的主導企業研發,還有許多自立門戶,投身于人工智能的創業。
關于人工智能産業未來的規模,就不用說了,沒有限量,無法統計(任何統計可能都是不准確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
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367所擁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學校,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專業人才數量超過190萬,中國僅次于美國處在第二梯隊。
人才有各種各樣的,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正位凝命
有人說,人的一生有三條命:生命、天命、使命。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曆史中,擁有使命的人應該不少。春秋時期的孫子可能是因爲肩負了和平的使命,著出孫子兵法;孔子“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周遊列國,一直不厭其煩地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雖未果;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亦未果。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人工智能爲此能做點兒什麽呢?值得期待。
人工智能的意義就像其規模一樣無法亦無須繼續言表。反正是,大了去了。
影響力是因也是果,是果也是因,以此爲演繹過程歸納應該不失爲一種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