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年齡估計爲138億年,地球或形成于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迹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然而那好奇的種子依然在人類中滋養,孕育。探索永不停息。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太陽系最大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冥王星(Pluto) ,和離我們最近的矮行星-谷神星(Ceres)
「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谷神星(Ceres),還有那質量最大的矮行星-阋神星(Eris)「「專題-矮行星」你所不知道的矮行星—阋神星(Eris) 。這一期,我們來看看“雞蛋”形狀的妊神星(Haumea)。如果您對于矮行星和太陽系星體的劃分還不太清楚,請參照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星體——太陽系星體的劃分
妊神星(Haumea)
圖片版權(By Good202 – Own work from Fandom CC BY-SA 4.0)
命名:妊神星是以夏威夷神話中的女神Haumea來命名,她是繁殖,生育,分娩女神。由于Haumea是分娩女神,在中國,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作“妊神星”。
數據:經過科學家多年來的地面觀測,對于妊神星樣子有了大致的了解,它呈雞蛋類似的橢圓形,妊神星對應球體的等效半徑爲700公裏,是地球的1/9。 妊神星也是一顆柯伊伯帶天體,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爲64.52億公裏,約43個天文單位(AU)。 一個天文單位(AU)代表的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它與太陽的最大距離(遠日點)約爲50天文單位,最近距離(近日點)約爲35天文單位。它的公轉軌道呈橢圓形,近日點甚至比冥王星還要接近太陽,陽光到達妊神星大約需要6個多小時。天文學家認爲,妊神星完全由岩石構成,其上被一層無定性冰和結晶冰覆蓋。因爲冰層覆蓋的原因,妊神星80%的表面呈雪白色,反照率的範圍在0.6-0.8之間。20%星體表面則爲暗紅色,與冥王星不同,它的顔色變化與星體碰撞有關,並且妊神星的甲烷含量也很低,這也是因爲碰撞後産生的熱量致使了甲烷的揮發。
圖片版權(By Tomruen – Own work, CC BY-SA 4.0)
時間:妊神星是位于柯伊伯帶內的天體,這致使了它的公轉周期相當漫長,大約285個地球年它才會完成一個軌道運行。它的自轉周期爲3.9小時,它是太陽系中自轉最快的大型天體之一。它的自轉速度如此之快是因爲數10億年前的那次星體碰撞有關,它的衛星也是那次碰撞後形成的。妊神星的軌道高度傾斜,它公轉軌道平面與其他行星的黃道面呈至少28度的夾角
圖片版權(By Good202 – Own work from Fandom CC BY-SA 4.0)
衛星和星環:妊神星目前發現有2個衛星,並以生育女神Haumea女兒的名字命名。 較大的衛星Hi'iaka以夏威夷草裙女神的名字命名,而較小的衛星Namaka以水靈之神命名。 Hi'iaka和Namaka的軌道周期分別爲49天和18天,質量分別是妊神星的0.5%和0.05%。和妊神星一樣, 兩個衛星都被水冰覆蓋。2017年,天文學家發現妊神星有著一圈約寬70公裏的星環,離妊神星約2287公裏,這也是在柯伊伯帶星體中發現的第一個星環。
探索:目前人類對于妊神星的所有了解都來自世界各地地面望遠鏡的觀測。
好了,對于妊神星的星球屬性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裏,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滋養我們基因中的“好奇”,使我們的腳印踏遍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