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吉林省長白山腳下的撫松縣漫江鎮南側約2.5公裏的叢林中有一座建于1937年,有近80年曆史的錦江木屋村,這個自然形成的村落是迄今爲止發現保護最好的木屋群落,號稱“中國最後的木屋村落”。
前往木屋村(攝影:馮贛勇)
2018年8月大型系列公益活動《綠色中國行走進美麗撫松》在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白山撫松拉開帷幕。8月25日上午,記者隨綠色中國行走進美麗撫松報道組一行,冒雨前往長白山腳下的這座錦江木屋村采風。
木屋村留影(攝影:賈建新)
當天的老天爺真是太給面子了,記者一行的車子抵達村口時還大雨滂沱,誰知就在大家頂著不同的雨具,紛紛倉促的下車後往村裏疾步而行時,須臾之間雨卻慢慢地停了。
遠眺木屋村(攝影:馮贛勇)
在夏末秋初時節來此,除了古樸的屋舍特色外略顯單調。但是人們可以感覺到,如果冬季到此一遊,那白雪皚皚的木屋村冬景一定會更美!此時,站在坡上遠遠的望見長白山,袅袅炊煙升起,濃濃的東北風情中盡顯一派質樸的鄉村景致。
袅袅炊煙的村落(攝影:賈建新)
據說,這裏的木屋村也有著悠久的曆史。長白山的木屋,是金代女真人創造並居住的“木榼楞房”(俗稱霸王圈)。
村中小景(攝影:馮贛勇)
在舊石器時代,長白山人生活在山林中,居住在山洞裏。進入鐵器時代,人們才從洞穴、地穴、半地穴的居室中逐漸走上地面。又從初級的“地窨子”、“馬架子”,發展到後來的木屋。
村中老井(攝影:馮贛勇)
在金代,由于生産技術和工藝水平處于初級階段,木屋還不盡完美。元明時期建築工藝日臻完善。到了清末,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特色的木屋民居建築。那時在長白山腹地,人們居住的普遍是木屋。
放山人家(攝影:馮贛勇)
走進村子,只見“木屋”南北朝向,爲連排三間,中間開門。錦江木屋村頭這家住著三代人,57歲的男主人說,(吉林)省裏的民俗家曹保明是我們這裏的常客,兩天前還來了,並住在他家呢!爲此他很自豪。
村中小店(攝影:馮贛勇)
他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向記者們介紹說,全家子孫三代6口人,兒子在漫江鎮裏工作,本來全家可搬到鎮裏住樓,可老兩口偏偏舍不得離開這裏,進樓也不習慣,這木屋木瓦泥牆,木是黃花松木,泥是黃泥發暖,就地取材,冬暖夏涼,住了幾代人了,三五年串一回木瓦,翻翻新,住著很舒坦。
木屋檐下(攝影:賈建新)
談起錦江村的前世今生,他說,村子建于1937年,日侵占東北時,實行兼屯並戶,把幾個村屯合並到一起,形成了聚居的木屋村落。
村中一角(攝影:馮贛勇)
從前這裏叫“孤頂子”村,因爲村後是孤頂子山;“文革”期間改爲錦江村,因爲村邊就是錦江。至今已有80多年曆史了。
野花飄香(攝影:賈建新)
錦江木屋村落一直默默地藏在深山裏不爲人知,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通化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王純信在長白山老林子裏寫生,發現錦江木屋群。隨後,王教授寫了調查報告,上報吉林省文化主管部門。2004年長白山文化研討會上,錦江木屋被定爲“長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隨後,搞曆史的、考古的、攝影的、畫畫的等一幹人就都來了。
雨後村中景色(攝影:馮贛勇)
在主人家的院裏記者看見一只大黃狗很是威風,但見到人卻很溫和友好,主人說,狗眼看人低,若是你沒身份,長得窮相,穿著破爛,它就很凶地狂吠。狗窩是大木墩掏空做成的,大家圍著狗拍個不停。主人說,它叫蠻蠻,16歲了,狗的一歲相當于人的7歲,蠻蠻已是百歲老人了。
木屋村景致(攝影:馮贛勇)
錦江木屋村現有村民21戶,村中間有一條石砌路由東至西約1000米,約60所村民木屋分布在村中道路的南側與北側。
小木屋內一角(攝影:賈建新)
人們在這裏能看到村西頭很長的石梯之上的豆腐房,看到場院裏坐在金色的玉米堆上搓苞米的農婦,看到家家戶戶曬的各種幹菜,看到木屋牆壁都是用報紙糊的。趕上旅遊旺季外地遊客還來村中采購如蘑菇、山貨等土特産品,生意十分火爆。
受保護的村中木屋(攝影:馮贛勇)
村民們說,爲了保護好錦江木屋群,文物部門給錦江木屋村測繪平面圖,拍下每一個房屋的結構照片。在村裏設立了文物保護標志牌。這可是長白山腳下的“國寶”哦,也是珍貴的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啊!
連排木屋(攝影:賈建新)
當然,什麽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太看好這裏,憂慮自然也油然而生。村裏常住人口大多數都是老人,由于風雨侵蝕,再加上木屋空閑、有的木屋已變成危房,再不維修就有坍塌的危險。
藝術工作室(攝影:馮贛勇)
如今,因錦江木屋村已被公布爲文化遺産保護的核心建築,不准隨便在保護地拆遷和建造磚瓦結構的房屋,即使維修村民也無法解決嚴控的、昂貴的木材,有些木屋正處在拆又拆不得,維修又無資金,住又不安全的境況中。于是這裏淳樸善良的村民們積極想方設法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正在將這些困難逐步克服,村中一些危舊房開始得到修複。
農家樂飯莊(攝影:馮贛勇)
隨著錦江木屋村的聲名鵲起,如今這裏已吸引八方來客紛至沓來參觀。結束采風後,記者一行來到錦江木屋村附近的一個農家樂飯莊享用午餐,這裏濃郁的東北風味菜肴十分地道,只見飯莊內高朋滿座,大多爲參觀的遊客們到此品嘗。可以想象到,隨著來木屋村遊覽觀光的火爆,必將催生這樣的農家樂飯莊也會越來越多。(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