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軍銜和中國的軍銜不同,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軍隊分爲6等18級分別爲將官,校軍, 尉軍,軍士,兵6個級別,級別又分上中下三等。而日本的軍隊則是分爲6等16級。
在抗日電視劇中經常聽到一個官銜名字叫做大佐,在影視劇大佐的形象一般都是戴著眼鏡拿著日本武士刀留著一撮小胡子,看起來好像權力很大的樣子。
那麽大佐當時在日本軍隊裏面到底算是什麽軍銜?可以調動得了多少兵馬呢?爲什麽每一個日本兵能夠聲認爲大佐都覺著是十分光榮的事情呢?
在影視劇作品中大佐的形象可是要比普通的日本小兵威武一點,首先從服裝上看著更加正規,而且無論走到哪裏都有人員進行保護。
撤退的時候大佐是沖在第1個,但是在打仗的時候大佐永遠是藏在最後方,領導級別沖在前面的都是一些小隊長之類的。或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大佐這個職位在日本軍隊中才比較受歡迎。
按照日本的分級,大佐這一個官員是屬于排行第2級別的第1個官。而在大佐之上的有大將中將和少將三個級別。而且在日本軍隊中階級制度非常的嚴明。若是普通的小兵出身,能夠當上一個士官就非常厲害了,更不要想著做大佐了。
當時士兵之所以要爭著當大佐,是因爲他們有當大佐的可能,但是如果想要當少將是根本不太可能。
按照日本的軍隊升任制度,少將雖然只是比大佐高了一個級別,但是二者在挑選人才任職的時候有著本質的差別。
日本普通陸軍高校畢業的學生到軍隊之後是從少尉起步,也就是中國隊長級別,可以指揮50人打仗。
如果是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學生,畢業之後則直接可以擔任少將,從少將這個級別之上可以繼續往上升,也只有在這個學校畢業的情況下才可以擔任少將,其他任何學校無論成績表現多優異都不可以。
正是因爲這個基礎的篩選制度,導致很多日本軍人直接就失去了爭奪少將的資格,想當少將必須先當大佐,因此當大佐便成爲他們的最高目標。
當時一個日本大佐可以帶著一個日本聯隊,日本的聯隊也就相當于中國的團,大概也就有三四千人的樣子。能夠指揮得動三四千人已經是非常高的級別了,少將雖然只是比大佐高一級,但是至少可以指揮得動兩個大佐,至少也是可以有七八千人的樣子。
有一些特別加強的聯隊,比如說能達到1萬人以上,聯隊的指揮者必須是少將級別以上。
那麽大佐該如何升任爲少將呢?方法也特別簡單,要麽是做出突出戰略貢獻的人,比如說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那位石原大佐,或者說是帶領南京大屠殺的那幾位日本大佐。
如果感覺建立軍功比較困難還有一條捷徑可走,那就是在戰場上戰死或者說切腹自盡,也有機會升任爲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