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拋棄」新加坡了嗎?這幾條新聞令新加坡網友「很焦慮」
中新關係要「出大事」了嗎?
這不是的「臆想」,而是新加坡那邊最近幾天正在爭議的熱門話題。尤其是兩條和中國有關的新聞,更讓不少新加坡網友感到很「焦慮」。
一條是香港《南華早報》24日的分析報道:「中國已經發展到不再需要新加坡做榜樣了嗎?」
另一條,則來自23日的新加坡《獨立報》:「為什麼中國選擇和馬來西亞站在一起,而不是新加坡?」
新加坡《獨立報》網站報道截圖
事實上,讓新加坡人焦慮的並不止這兩件事。幾天前,新加坡國內輿論還在為所謂「為何總理沒被邀請」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糾結不已。
「又來了又來了!」26日,新加坡《聯合早報》中文網如是評價該國內對「新中關係『觸礁』」的各種聲音紛擾。
的確,接二連三有關中新關係的「疑問」,最近幾天在新加坡的社交媒體上已經引起不小的喧囂和爭論。為此,有新加坡媒體人撰文呼籲:「真像有人擔心的那樣,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已經走到懸崖邊上了嗎?新加坡人要冷靜。」中新關係的「關鍵支柱」正在發生轉變?
在《南華早報》的文章作者看來,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和新加坡的雙邊關係正趨於「緊張」。
文章稱,上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缺席了北京最重要的一場年度外交活動,觀察者把這視為「故意怠慢」;這一事件也使人們重新開始關注去年夏天因南海問題引發的中新矛盾。
彼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度以「保護航空、航海自由」為名要求中方接受所謂南海仲裁結果;到去年11月,新加坡9輛裝甲車在香港被查扣,背後又牽扯出新加坡與台灣地區的軍事合作。
2016年8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美,與歐巴馬在白宮辦公室交談。
在新加坡和一些境外媒體看來,新加坡對中國的影響力已經遠遠不像過去那般。
《南華早報》就注意到,多年來,兩國的一項交流活動被新加坡官員視為中新關係的「關鍵支柱」,那就是新加坡一直是中國官員首要的海外培訓地。然而眼下,「獅城的這一角色似乎開始發生轉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新加坡或許已不再是中國可以仿效的榜樣。 2012年4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舉行慶祝中國官員培訓項目設立20周年紀念晚會。
「中國真的不再需要向新加坡學習了嗎?」在《南華早報》網絡版的新聞評論區,這個話題激起了熱議。
「新加坡只是一座小城,它怎能成為中國的榜樣?」網友「Guskav」這樣寫道。
另一位網友對此表示贊同,「新加坡從來都不是中國的榜樣。它或許能給中國提供一些想法思路,但僅此而已。中國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這條路會逐漸清晰。」
網友「jayb」評論道:新加坡真正的價值,在於當中國還處於「封閉」狀態時,扮演中國通向亞太的「跳板」。然而如今,全世界的人都會直飛北京、上海。新加坡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有價值的位置。還有網友認為,新加坡的問題出在觀念上:「如今的新加坡面臨頹勢,卻仍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強國。」該網友表示,新加坡急於擁抱西方價值觀,卻反而失去了自身獨特文化的根基,如是,其對中國的吸引力,就會更加被削弱了。
「沒有誰再夠得上當中國的榜樣了」
在過去20多年裡,中國的確一直在向新加坡「學習」。
「長期以來,新加坡穩定的政治治理模式始終被北京當作榜樣。北京欽佩這個城市國家,因為新加坡取得了迅速的經濟成功,同時維持了執政黨對政治、社會秩序的掌控。」《南華早報》報道稱。
文章表示,中國向新加坡「學習」最早是由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1978年訪問新加坡時提出的要求。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途中再次要求中國學習新加坡良好的社會秩序。因此自那時起到現在的20多年裡,新加坡成為了中國官員首選的海外培訓地點。
據港媒披露,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約有5萬名中國領導幹部到新加坡學習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等課程。其中,南洋理工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提供的培訓項目最為著名。由於有諸多中國市長和市長競爭者報名參加,南洋理工大學的兩個碩士項目甚至被稱作「市長班」,約有1400名中國官員從「市長班」畢業。
《南華早報》稱,中國到新加坡和美國等地接受海外培訓的官員人數自2007年至2012年達到高峰,但近幾年逐漸下降。
報道援引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的話對此解釋道:「隨著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國的一流機構也提升了培訓質量和國際視野,與海外機構看齊,包括新加坡的機構。」竹立家還在採訪中表示,接受海外培訓的官員人數將繼續下降,這類項目甚至可能會被「逐漸取消」。
「沒有誰再夠得上當中國的榜樣了。中國模式才是發展方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薄智躍看來,如今的中國正設法成為世界其他地區的榜樣。
新媒疑惑:為什麼中國選擇了馬來西亞,而不是新加坡?
相比起新加坡「榜樣」角色的轉變,對於新加坡媒體而言,或許還有一個問題更令他們感到糾結。
「中國為什麼選擇和馬來西亞站在一起,而不是新加坡?」23日,新加坡《獨立報》發出這樣的疑問。
文章注意到,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馬來西亞與中國方面簽署了一系列投資合作協議。 「為什麼是馬來西亞,而不是新加坡?」《獨立報》給出了他們自認為的答案:一方面,新加坡被認為不像其他東南亞國家那麼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而馬來西亞「靠近中國」也有出於國內政治的考量。
如果說將新馬對華關係做比較會讓一些新加坡人感到「不是滋味」,那麼兩天後,《獨立報》另一篇有關中國的報道則更「扎眼」:「新加坡和印度聯合舉行的反潛演習惹怒中國」。
本周二(23日),銳參考曾對此進行了報道:從本月18日起,印度和新加坡兩國海軍,在南海爭議海域開始了為期7天的聯合軍事演習。
在報道此事時,《獨立報》這樣寫道:儘管中國媒體已經批評了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唯一高調親美的國家」,但新加坡還在繼續參與被視為「制衡中國」的聯合軍演。面對網絡爭議,新加坡學者呼籲本國人「冷靜」
銳參考注意到,在新加坡的社交媒體上,這些涉及中新關係的新聞不只引起熱議,甚至還觸發了新加坡和他國網友之間的「論戰」。
對於「中國為什麼選擇馬來西亞,而非新加坡」的疑問,有新加坡網友這樣回答:「因為新加坡太聰明了,中國無法應付。」
「只有第三世界國家才會拿中國的錢,新加坡不需要錢。」另一位新加坡網友看上去更加洋洋自得。
但是,他的答案很快被一名中國香港的網友批為「無知」:「難道,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都是第三世界國家?」
還有馬來西亞網友認為,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比的論調,聽上去「酸味十足」,「因為新加坡沒有什麼能提供的了。所以你們不要指責別國的決定。」
而在網友「Mat Noor」看來,中國「選擇」馬來西亞而非新加坡,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網友「Low Ngee面對本國網絡輿論場上就中新關係的焦慮情緒,專欄作者哈桑·加法里在新加坡評論網站「the middle ground」撰文呼籲,新加坡人應「冷靜」。「儘管兩個朋友之間會有摩擦,有時甚至會很惱人。」他寫道:但中國和新加坡兩國的合作依然穩固,尤其在金融貿易領域,新加坡人不應為中新關係一時波動而緊張。
《聯合早報》今天(26日)的文章則承認中新之間的默契與相互理解「已大不如前」,同時還在呼籲中國多給新加坡一些理解:「作為彈丸小國,獨立性尤其脆弱,也更加是不可妥協的底線。我不知道,新加坡的這點難處與堅持,強大的中國能理解嗎?」
巧合的是,同樣在今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也發表了一篇談論中新關係的文章。阮宗澤認為,中新關係的「萬里晴空的確出現了一些烏雲」,而新加坡的價值應該靠合作體現。
「一方面新加坡說不會跟美國結盟,也不可能跟中國結盟;但另一方面,美國在新加坡部署瀕海戰艦、反潛偵察機等,以便在南海對中國南沙島礁進行『監視和巡航』,這似乎就難以自圓其說了。」阮宗澤寫道。 Kiat」同樣認為,沒有擺正位置的並非馬來西亞,而是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