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全球爆發愈演愈烈的新冠疫情,令世界各國始料不及。縱觀全球疫情,貌似一場世界杯,中國獨自打上半場,西方國家乃至印度、俄羅斯等幾個人口大國聯手打下半場。從目前態勢看,西方國家事實上沒有中國打得好。
因此,近段時間,美國和日本憋著一肚子氣,紛紛喊各自的公司撤離中國,並通過抵稅等手段承擔搬遷費用。
這個情況,其實就是地緣政治的一個後果——中國和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小弟日本等)的隱形對立會在疫情結束後變成直接面對面。2008年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的崛起, 並使全球化進一步加強。中國顯然受惠于這次地緣政治結果。雖然中國在控制疫情後投入不少人財物盡最大可能幫助疫情嚴重的國家抗疫,但從美國政府鷹派人士頑固堅持將病毒源頭“甩鍋"給中國態度看,如果後期中國不僅贏得了抗疫勝利,而且各種生産運轉正常,這很可能會激起西方國家“羨慕嫉妒恨”——中國經濟如果在全球範圍內一騎絕塵,那還了得?出于對東方巨龍因爲此疫反而騰飛的恐懼,西方國家的反應,最大的可能就是聯手打擊中國的這種崛起勢頭。
打擊的手段,就是制造業産業鏈回流,導致全球化終結。以中國目前的國力、科技水平,要應付西方的聯手很可能力不從心。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
歐美聯手與中國徹底撕破臉,中國的GDP,尤其三駕馬車中的外貿出口,肯定斷崖式下跌。但歐美同時也失去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結果就是兩敗俱傷。這個問題,相信歐美聯手的每個國家,心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簡單的一個場景就是,假如中國經濟停滯,國民收入銳減,哪還有中國大媽蝗蟲般出國掃貨?沒有中國大媽最硬核的消費,你這些發達國家的第三産業收入絕對也斷崖式下跌,且同時伴隨大量的相關從業人員失業。
此其一。
第二,這次疫情之後,並非很多自媒體想象的那樣,跨國企業積極響應母國號召,鍋兒瓢盆碗盞一股腦兒秒回母國。事實上,跨國企業都是資本家,走哪兒,不去那兒,能賺錢才是硬道理。因此,疫情結束之後,中美貿易戰以來産業鏈的搬遷速度,只會放慢而非加快。
原因有三:
1、搬遷,就算母國全部買單搬遷費,但回到母國後,場地、廠房、設備、員工等,都意味著不菲的新投資,但疫情後全球經濟衰退是不爭事實,因此,基本無人願掏腰包另起爐竈。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恢複新冠疫情之前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彙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當下思考重心不是搬不搬遷的問題,而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流、減少投資,以不變應萬變。事實上,原本一些跨國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或地區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母國加大自動化生産投入,但這些願景皆因空前肆虐的新冠疫情紛紛被擱置。
2,中國在複工展現的管理能力上,進一步驗證了其相對于其他新興市場的制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在疫情各省依舊防控不松勁的基礎上,生産能力幾乎滿血複活,不論是紅黃綠健康碼大數據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于歐美和日本眼中的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國家或地區,後者目前正經曆更坎坷的生産停擺、供應脫臼的困境之中。何時能恢複元氣,目前依舊看不到疫情導致的拐點。
3、勞動力成本。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當初跨國企業搬出母國,看中的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搬回美國試試,人力成本幾乎是中國的三倍!好嘛,就算願意新投資回國建廠,拉動母國內需,解決失業問題,同時也遏制了中國,美國政府當然高興萬分,但企業呢?成本高企,産品失去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失去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産品賣給誰?沒人買,支撐不了多久,就得破産。
順便了解一下——美國東北老工業城市“汽車之城”底特律,美國制造業象征和驕傲的城市,爲啥成爲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産城市?
4、人口老齡化問題。本國勞動力這塊,日本就不要跟著美國瞎嚷嚷了,你總務省2018年的數據顯示,日本7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史上首次超過20%,達到20.7%,即2618萬。一年前,該比例爲19.9%。
請注意,這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國際上老齡化的標准線是65歲,而日本65歲—70這個年齡段達到了3557萬,占總人口28.1%,同樣創曆史新高,位列全球首位。當然,順便說一句,老齡化全球排名第二的是意大利,數據是23.3%、第三是葡萄牙,21.9%,德國以21.7%排名第四。
舉個例子:日本愛知縣現有駕照持有人數是500萬+,全日本最多。這500萬人當中,65歲及其以上的駕駛員有100萬+。這些高齡人,都還在愛知縣各行各業開車掙錢。因此,就算在中國的日企響應安倍晉三把工廠遷回日本,請問,誰幹活兒呢?
回到題主“如果美企日企真的撤出中國,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影響?”一問。
假設美企日企全部撤出中國了,伴隨而來的是中國出口貿易收入斷崖式下跌,以及圍繞這些跨國企業打工者失業。國力肯定受挫,失業者重新找工作或者回到農村種地,餓不死人。對普通市民而言,收入會降低,消費能力也隨著下降。通貨緊縮也可能到來,得過一段苦日子。但是,基于以上分析,這種情景大概率不會發生。
(圖據網絡,僅爲長文閱讀方便之隔斷,如有侵權,聯系後秒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