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然》雜志兩年一度對博士生的第五次調查顯示,中國博士生在努力完成學位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挑戰。從諸多方面來看,中國學生的情況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更糟。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數字是:在接受調查的中國學生中,只有55%的人表示,他們至少對自己的部分博士經曆感到滿意。在中國以外的5630名受訪者中,滿意率爲72%。
但大多數受訪者在發表評論時,表達了更爲負面的看法。一名學生寫道:“不要在這個國家讀博士。沒有人會幫助你,也沒有人會理解你。”另一位寫道:“讀博壓力太大了,超出了我的預期。”
南京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陳迪說:“在很多方面,壓力是系統固有的。大多數院校的研究生都被要求必須至少有一篇具有一定影響因子的第一作者論文才能獲得博士學位。因此,每個人都必須非常努力,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博士的隊伍越來越擁擠。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18年新增博士生95502人,博士生總數達到389518人。相比之下,2013年招收的博士生略多于70000人,2009年招收的博士生不到62000人。一些觀察人士認爲,博士生的供應量超過了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或就業市場所能完全支持的水平。
陳迪說:“整個基礎設施需要改革。我個人認爲減少博士生數量可能會有所幫助。”
博士課程仍然很受歡迎,但調查發現,遺憾是普遍存在的。當被問及他們會采取什麽不同的做法時,22%的受訪者表示會更換導師,36%表示會改變研究領域,7%表示不會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4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課程沒有達到預期。在中國以外,這一比例降至36%。另一方面,只有5%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博士課程超出了預期。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中國學生比其他地方的學生更能吃苦,他們更少抱怨受到虐待。只有15%的人報告有欺淩行爲,而世界其他地區的這一比例爲22%。同樣,報告受到歧視或騷擾的比例(12%)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受訪者(22%)相比也還算不錯。
再說到焦慮。焦慮可以來自很多方面。一方面,中國學生面臨著很多時間需求,盡管這一數字比其他地方要少。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3%)表示每周工作超過40小時。在世界其他地區,79%的學生表示也投入了同樣的時間。可能是因爲非全日制學生的比例較高,所以中國這一比例較小。
54%的人同意所在大學有加班的文化,包括偶爾通宵工作的說法。與其它地方一樣,在中國,實驗室中的長時間工作也帶來了後果:45%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在世界其他地區,38%的人有同樣的抱怨。
有些擔憂是有道理的。一項全國範圍的調查發現,2017年有83%的新博士學位獲得者找到了工作,略微落後于碩士學位獲得者(85%)和職業學位獲得者(89%)。
可靠的職業建議可以緩解對未來的擔憂,但這種建議並不總是有效的。近一半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是在自己的研究基礎上做出職業決定的,另有28%的人認爲是受家庭影響,只有29%的人表示,他們的決定是根據上級主管的建議做出的。總的來說,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就業指導不滿意,這使他們與世界其他地方不相上下。
調查發現,通常情況下,中國學生很少有時間向其導師或PI談論自己的職業生涯或其他事情。5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周與上司一對一的交流時間不到一小時。在中國以外,這一比例爲49%。
周其林說:“不幸的是,許多導師沒有爲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指導,因爲他們正忙于申請基金和其他項目。”
一些受訪者抱怨說,他們的實驗室感覺更像是一個商業工廠,而不是一個培訓場所。就像有人說的,PI擁有所有的權力。實驗室裏的其他人都是工廠工人。Nancy說,許多實驗室都有打卡機,記錄每個成員的到來和離開時間。她說:“與其說這是一種師生關系,不如說這是一種雇主與雇員的關系。”
陳迪指出,PI本身也面臨壓力。對PI的績效評估主要基于發表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著名期刊,這有時需要非常勞動密集型的實驗。與其他國家的PI相比,中國PI似乎在行政、實驗室管理、家庭等方面有更爲耗時的工作。”
周其林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意識到他們對團隊有義務。他說:“事情已經變得越來越好,盡管進展緩慢。導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生身上,以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
北京先進材料與技術研究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材料科學家表示,學生們可以采取更多行動來獲得他們需要的建議。這位科學家說:“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他們的成長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與我見面的頻率。當然,就像大多數中國教授一樣,我很忙,但我總能有時間,或者如果他們想和我討論什麽,我可以另找時間。”
毅力
盡管這些挑戰是真實存在的,但受訪者們仍然發現他們的經曆有一些值得喜歡的地方。當被問及博士生生活中最享受的是什麽時,27%的人選擇了大學/學術環境——這是最受歡迎的回答。還有人提到了智力上的挑戰、創新的機會以及與聰明有趣的人一起工作的機會。
當被問及是否對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定感到滿意時,62%的受訪者表示滿意。這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地區76%受訪者的滿意度。但中國學術界仍處于相對起步階段——1978年,只有18名博士生進入了博士學位課程。我們有理由認爲,中國博士生教育將變得更加有效和更令學生滿意。周其林說:“中國的科學發展很快,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留在學術界。”
Tian說,回首過去,她很珍惜在清華大學接受的教育。她的導師一直都在身邊,隨時可以溝通,她從“化學師兄”那裏得到了有用的職業建議。她認爲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她補充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沒有人能對未來做好充分的准備,因爲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們到底想要什麽,而且要勇于嘗試。”
來源:光明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