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略長,但讀懂的人,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必將收益終身!
我有個外甥女,家裏條件很不錯,父母跟她的關系也很好,孩子懂事,聽話,但就有一個問題,孩子始終對學習提不起勁,一提學習就煩躁。
爲此,家裏人什麽招兒都用了,比如,如果考的好的話,就獎勵多少錢,再比如,如果還是這樣,就把她送回老家。
可是,我這外甥女就是紋絲不動,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俨然一個現實版劉胡蘭。
不過,通過一些外部的幹預,我外甥女最終還是徹底轉變了,竟然一路讀到博士,具體的做法,我們會在後面的案例中說明。
大概了解了下,類似我外甥女的孩子,真不在少數,如果他們對學習沒興趣,那麽,無論你是來硬的,還是給軟的,他們就是不願意行動,最多,就是在“壓力”驅使下,蠕動一丁點兒,想要讓他們自覺主動的學習,簡直比登天還難!
那問題就來了,難道他們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嗎?難道他們就喜歡被人唠叨,被人批評指責嗎?
我覺得不是,我認爲他們都知道,都懂,他們只是沒有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它說的是,“填鴨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認爲,想要點燃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我們說的內在驅動力。
我初中的時候也不愛學習,事實上,我就是老師眼中的渣渣,初三上學期,班主任直接跟我說:反正你來了也不學,而且還會影響其他同學,不如這樣,你從明天開始就不用來了,回頭畢業證照樣發給你。
當時我就怒了,我就這麽遭人嫌棄嗎,我難道就比別人差嗎,于是我痛下決心,痛改前非,拼命學習,發憤讀書……
沒想到,我竟然考上了普高,雖然剛好夠分數線。
回想起來,也許就是班主任的那番話,點燃了我心中的火,喚醒了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爲什麽要喚醒一個人的內在驅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爲,首先,要搞明白什麽是內在驅動力,其次,內在驅動力有什麽好處?我們一個個來看:
1、什麽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
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産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爲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通俗點說,就是我有什麽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比如,我現在口渴了,喝水就是我的需要,爲了滿足喝水這個需要,我會不自覺地采取行動。
再比如,我現在很窮,我需要錢,爲了得到錢,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有人說了,學習這件事算不算需要?
當然算!但學習屬于高級的需要,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後,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産生。
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吃穿都成問題,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那麽你跟他談學習是不是有點扯,因此,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
對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價值感,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那麽,在此基礎上,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
試想,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學習的需要:
-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隨時面臨崩潰
- 親子關系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所以,當父母問起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我們會先問以上兩個問題,因爲,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2、內在驅動力有什麽好處?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麽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麽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于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 無法實現責任的轉移,我們知道,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責任,可是,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爲了父母學,那麽可想而知,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
- 半衰期太短,通俗點說,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那麽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那問題就來了,你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而到那時,你又該怎麽辦。
相比較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
- 參與度更高,孩子會認爲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因此,他會自覺自願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他就是打心眼裏想去做。
- 行動更持久,由于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因爲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越學越無知,越學越投入,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不斷挑戰難點。
- 成就感更足,由于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
樊登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教授,按樊登的說法,他父親最喜歡幹的事,就是做數學題,人們問他,爲什麽你從來都不去放松,他父親說,做數學題就是放松啊。
你看,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松的方式時,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他認爲學習就是放松,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
小結一下:相比較外部驅動而言,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他們參與度更高,行動更持久,成就感更足,而想要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父母需要先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要讓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價值感,更受家庭和外界的歡迎。
接下來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如何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再重複一遍,喚醒孩子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這一點非常重要!對父母而言,你首先是父母,然後才是家長。
因此,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支持他,理解他,關心他,愛護他,鼓勵他,這些本就是父母的本能,也是作爲父母最應該做的事,當滿足了這些後,我認爲,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主要靠以下三點:
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
什麽叫自主權,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自己打心眼裏想做,對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爲了討好父母,也不是爲了逃避懲罰,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學。
我記得初三那一年,當我決定認真學習時,我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催促,一到了學習的時間,我就自覺自動地走進了書房,而一到了我認爲可以休息的時候,我也會主動放下手中的筆,按照自己的方式休息。
有的時候,父母還是忍不住說我兩句,但我就回一句話: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心中有數,不需要你們不時地提醒。慢慢地,父母也就不過問我了。
實際上,當孩子可以決定什麽時候學,學什麽的時候,他的自主權其實也就釋放出來了,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自己做主”這件事毫無抵抗力,只要能自己說了算,他們內心會倍爽。
我有一個同學,他想培養兒子一個興趣愛好,起初,他的想法是,男孩子嘛,應該學打籃球,可是兒子似乎對籃球沒啥興趣,他真正喜歡的是羽毛球。
經過協商,他跟兒子達成共識:籃球和羽毛球都學,結果,孩子雖然也會去培訓籃球,但投入程度遠不及羽毛球。
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是喚醒他內驅力最基本的條件,試想,如果你的老板整天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你,我想,你工作的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你會覺得:反正我是按照你的方式做,如果做的不好,那也是你的問題,跟我無關!
可是,如果老板把決策權交給你,那麽你肯定會認真負責,你會覺得,這是我的責任,我有義務把事情做好。
作爲父母,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采取控制,我們最擅長的,就是過度幹預,我們總覺得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輔助和監督,其實,這些做法,無形當中,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我總結如下:
- 陪寫作業,要知道作業的目的,是爲了檢驗和鞏固當天的知識,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可我們迫于學校老師的壓力,以及自身的焦慮,對孩子的寫作業問題強加幹涉,結果就造成了作業責任的轉嫁,孩子會覺得,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我就一直拖著。
- 代選興趣班,孩子掌握一兩個技能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爲孩子安排課程,要知道,興趣班之所以叫興趣班,是因爲它基于興趣,孩子沒有興趣的事情,你非要強加給他,這不就是剝奪了他的自主權嘛。
- 生活上的大包大攬,當孩子上小學後,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可我們總是覺得孩子沒長大,還不夠成熟,因此,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大包大攬,漸漸地,孩子覺得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自己沒有必要去參與。
因爲我們習慣于幹涉,習慣于控制,所以,養成了孩子依賴別人的個性,他的自主意識會變得極差,他更傾向于看父母的眼光,他更喜歡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
小結一下: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學習的責任轉交給孩子,他可以決定學什麽,什麽時候學,要學到什麽程度。
同時,在生活上,我們要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經常給他創造一些機會,鼓勵他獨立自主的完成,通過外部環境孵化他的自主意識。
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如果不敦促孩子學習,那他很可能真的就不學了”,這話我信,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自律性。
可我們依然不建議敦促,因爲前面已經說了,敦促是一種變相的懲罰,它不具備長期效應,時間久了,孩子會對敦促會産生抗體,這時候,父母很容易被迫加大懲罰的籌碼,這顯然不利于孩子的學習成長。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好處,試問,沒有好處的事情,誰會願意去做?我認爲,想要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 勝任力,拿手機遊戲來說,如果一款遊戲難度很大,你相信嗎,只要孩子嘗試幾次失敗,他很快就放棄了,因爲他無法勝任,他總是被虐,這種感覺是很痛苦的。對應到學習,其實也一樣,如果當前的課程太難,孩子hold不住,那麽他同樣也會放棄。
- 及時反饋,還拿手機遊戲舉例,遊戲生産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遊戲中設置各種反饋,比如,打死一只小怪有獎勵,幹掉一個boss還有獎勵,打遊戲的過程,就是不斷制造反饋的過程,對應到學習,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饋相對較少,更多的是挫折,是卡殼。
基于以上兩點,我認爲,父母可以這麽做:
- 暫時降低學習難度,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目前的學習難度調低,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比如,如果孩子初二的知識跟不上,那麽是否可以先從初一補起,先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好處,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hold住學習的,讓他獲得一些學習的成就感。
- 刻意制造反饋,看過《墊底辣妹》的人都知道,只要主人公有一丁點兒進步,補習班老師會玩命地欣賞,玩命地鼓勵,其實這就是反饋,跟遊戲一樣,孩子能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孩子會把這種反饋轉移到學習本身,他會從做題過程中找到快感。
小結一下:沒有人天生喜歡被虐,人們更喜歡幹有好處的事情,想要孩子投入學習,愛上學習,那麽,你得先讓他感受到好處,先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要培養孩子內在的目標
我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沒有,沒有目標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棄,放棄就意味著失敗。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下起了濃霧。在海岸以西 21 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43歲的女人准備從太平洋遊向加州海岸。她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霧很大,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她幾乎看不到護送他的船。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過去,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看著。有幾次,鲨魚靠近她了,被人開槍嚇跑了。
15小時之後,她又累,又凍得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麽也沒看不到……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裏!後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爲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
對學習來說,道理也一樣,它也需要有目標,你總得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爲了什麽吧,試想,我都不知道學習要用來幹嘛,你覺得我會努力學習嗎,當然不會。
有人說了,學習的目標不是很清晰嗎,爲了考試,爲了升學,爲了將來的美好生活,這些是目標嗎?我說是!但是它們不是最好的目標,至少孩子不喜歡這些目標。
你想,當我們跟孩子說,學習是爲了考重點,那請問,考上重點能怎樣,不還是學習嘛,這算什麽目標。
同理,當我們跟孩子說,學習是爲了美好的未來,可美好的未來究竟是什麽,孩子清楚嗎,我覺得未必,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大多都不錯,基本屬于要啥給啥,他們覺得現在就挺好,既然如此,我何苦爲了一個虛幻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學習。
拿我的外甥女來說,她的家庭條件真可謂優越,父母是大老板,家裏資産無數,你跟她說好好學習就會有好日子,你覺得她信嗎,你這不是相當騙小孩嘛。
所以說,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你需要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目標,這個目標,是孩子可以看見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的。我認爲,可以走以下路徑:
1、跟自我實現相關的目標
paypal(國外版支付寶)的創始人彼得·蒂尔,他的目标是拯救第三世界的人民,他发现,这些国家的人民总是很贫穷,他们的钱动不动就贬值了,于是他想打造一款产品,只需要通过邮箱,就可以把钱兑换成美元。
有了這個想法後,彼得·蒂尔就去耶鲁大学招聘,听到他的目标后,无数的耶鲁高材生响应,这个目标太好玩了,这跟赚不赚钱根本没关系,简直太刺激了。
實際上,你去看,但凡一個做大事的人,他都有一個宏大的目標,他不是爲了討好誰,也不是爲了賺多少錢,他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幹,就是一種對自我實現的追求。
比如,馬雲說,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結果他成就了阿裏巴巴。
再比如,周恩來說,要爲中華崛起而讀書!你看看人家最後的成就。
還比如:喬布斯說,要改變世界,結果蘋果真的做到了。
我們的孩子,他們本來是有目標的,他們中間,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宇航員,有的人想做大老板,其實這些都很好呀,只是,我們經常忘記提醒他,讓他迷失了方向。
2、跟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相關的目標
有個小女孩叫做凱瑟琳,七歲那年,她就做了一件事轟動世界。因爲她的善心,救了超過百萬個非洲小孩的生命。
當時才五歲大的她,看到美國公共電視播的非洲紀錄片,片中說非洲平均每三十秒,就有一個小孩因爲瘧疾而死亡。
這給了她很大的震撼,她扳著自己的手指數著,一、二、三…… 三十,當她數到三十時,她很驚恐的對她媽媽說:“一個非洲小孩死掉了,我們一定要做點什麽!”
之後,小女孩通過各種途徑,甚至找來當年的名人富豪排行榜,“鬥膽”給上面的大佬們一一寫了信,其中就包括比爾蓋茨……
她的善舉,堅持了12年,初心至今未變,她改變了現狀,現在非洲孩子瘧疾的死亡率已從每30秒延緩到每2分鍾。
如果你夠細心,你會發現“助人爲樂”會上瘾,當你早上開車時爲一個老人家讓路,你會發現自己一天都很開心,當你捐贈完血液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人格一下子得到淨化。
對孩子來說也一樣,如果能把學習與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綁定起來,請放心,孩子會不顧一切的努力,他會深刻體驗到學習的意義,他知道自己是爲了什麽,學習對他來說不再是痛苦,而是通往幸福的挑戰。
3、跟底層需要相關的目標
如果你覺得上面兩個目標太虛,那麽這一條,一定適合你,因爲它更具有普遍性,拿我逆襲的外甥女舉例:
我們發現,外甥女生活的環境都不錯,沒有壓力,沒有煩惱,但就是不愛學習。
于是,通過分析她的底層需求,我們發現,10幾歲的她,迷戀帥氣的男明星,對異性有些想法,這其實很正常,這是人類的底層需求,沒想法才不正常。
然後,趁著假期,我們帶她去東北的大學,通過刻意的安排,讓她接觸到一個個的東北長腿歐巴,這下外甥女大開眼界了,原來大學裏這麽多帥哥呀。
之後,我們又帶她去廈門大學,看到校園裏的男男女女,在全中國最浪漫的校園沙灘散步,外甥女激動的不得了,一直說,一定要考到這裏,然後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你看,人類的底層需要永遠不會變,只要你能把它們聯系到學習,那麽孩子自然就會産生濃厚的學習動力。具體你可以這麽做:
- 兩性的需要,參考我外甥女的做法,讓大學戀愛成爲孩子的追求(根據家風而定)。
- 認同感的需要,卡耐基說過,人性最大的弱點,是渴求他人的認可,如果認同感結合不到學習,那麽孩子一定會結合到其他地方,比如說遊戲,比如說學校的幫派。
- 安全感需要,現在的孩子,生活太過優越,平時很少能體會到貧困的苦,因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去落後地區,讓他們感受當地人的生活場景,最好是讓他親自體驗,比如,你可以讓孩子參加鄉村變形記(一種夏令營),沒有實踐,就沒有感悟,沒有感悟,就不會行動。
除了以上三種,你也可以參考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想辦法把他們結合到學習中來。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爲,人類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級的需求就越基本,越與動物相似;越是高級的需求就越爲人類所特有。同時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後順序出現的,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後,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即需求層次。
另外,各種基本需要的出現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順序,但並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出現。
綜上所訴,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主要依靠三點,一、給孩子學習充分的自主權;二、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三、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內在目標。
以上三點難嗎?我覺得不難,只要你用心,花點時間就可以做到,但我又覺得又很難,因爲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會怕,萬一失去控制可怎麽辦。
在此,我分享一句話:對孩子來說,要麽你牢牢控制他,要麽你讓他真正的成長,可是這兩者不能兼得!
文章的最後,我想做一點補充,雖然我們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畢竟還不懂事,未必能get到我們的點,那麽,適度的獎勵和懲罰,是不是也可以?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內驅力是一種“推”的力量,而獎勵和懲罰這種外驅力,是一種“拉”的力量,一個行進的車輪需要有多重的驅力,它才可以快速的前進。
因此,切莫一棒子打死,我們只需要重點突出,適度調用外部驅動力即可。
關于獎勵和懲罰的度,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希望我的一點火苗,可以點燃你的思潮,讓你的愛豐富孩子的大腦!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心成一家所有,歡迎轉發分享並注明出處!讓我們一起探討@教育、@青春期叛逆破解法,@暢談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