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說的是,兵馬出發之前,先准備好糧食和草料等相關的後勤准備工作。
但是印度可能卻不太懂。
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報道,寒冬將至,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印軍必須儲備過冬物資了。
增兵越多,保障就越來,印媒覺得,印度這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但是,由于印度和中國在所謂的拉達克地區的對峙沒有降級,印度軍隊現在面臨著向在那裏部署的近20萬士兵和支援人員提供重要物資的挑戰。
“瞭望軍情”之前報道:印度不斷地向高原增兵,大量的購買先進武器,不惜前線士兵凍死也要死守高原,這些明顯是非常強硬的表現。
強硬的表態只是一個方面,但實際上因爲缺乏雪地護目鏡、靴子、夾克和睡袋,加上印度最近采購的一批物資質量不過關,印軍被迫緊急回收二手雪地靴,從而供高原士兵使用。
就這樣的後勤保障,別說打仗了,還沒出門就得被凍死了,戰鬥力從哪裏來呢。
我們都知道,因爲疫情的影響,印度的經濟一度下滑,而且在經濟上非常困難的前提下,印度不是拿著錢去抗疫,而是抱各種大腿、跟各種瘋狂、跟買各種武器,置國人身份于不顧。
現在,國內矛盾頻出,從抗議到遊行再到暴力沖突:抗議者和警察發生了激烈的對抗,期間共造成3人死亡數十人受傷。
印度的多名高級將領也多次公開表態,聲稱印軍不惜一戰,顯得非常的強硬。印度當前陷入到了嚴重的危機之中,雖然其集中大部分資源到軍方,但還是難以支撐了。
沒有其他國家的軍隊曾在如此高的海拔上部署如此多的士兵。《印度快報》最近發布了一篇報道,承認了印度軍隊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後勤保障。報道稱,印度如果想在邊境與中國打“持久戰”,就必須抓住非常有限的補給窗口抓緊儲備物資。
《今日印度》8月14日也有報道,新德裏一名外交官說,解放軍看起來不會在短時間內離開。
印度外交官們和軍官們已經有共識,部隊要做“長遠”打算,尤其是要爲9月開始、喜馬拉雅山脈上嚴酷的冬天做准備。在8月10日印度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會議上,艦載空軍大隊的主要議程,是關于駐紮在印巴對峙比較嚴重的錫亞琴冰川地區印軍的軍裝、口糧和住宿狀況的審計報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先說稍遠時候的二戰故事。在歐洲戰場上橫掃千軍的希特勒于1941年夏天下令進攻蘇聯,本以爲在冬季到來前可以結束戰鬥,不料蘇聯冬季提前到來,大量士兵凍死,結果是遭遇滑鐵盧、大敗而歸。
再說說更近時間印軍自己的故事。在今年6月中印軍隊在邊境加勒萬河谷的肢體沖突中,有多達17名印度官兵是由于受傷後暴露在零度以下的高海拔地區不能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的。
這也反映出在高原地區印度軍隊緊急救助傷員能力的嚴重落後,而緊急傷員救治更是後勤保障的重要一部分。
當然,我們對中印邊境問題的看法也要客觀,不能過度輕視印度在當地的軍事存在。
印度駐軍在當地遇到的氣候問題再大,也在後勤補給和快速反應上有著一定的優勢,畢竟當地距離印度腹地更近。
因此,應該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這種傳統心態來看待邊境問題,在加強自身防禦力量的同時,高度重視印度的任何風吹草動,堅決維護國家利益。
據報道,印度陸軍正通過其在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使館的武官尋找保暖衣服和雪地帳篷的制造商。此外,印度陸軍還要求軍械廠董事會加快交付極寒氣候(ECC)服裝的速度。
寒冬將至,奉勸印度決策層多從印度士兵的血肉之軀之安全考慮、放下民族主義的高傲自大。後勤保障如果都解決不了,那就趁還有兩個月的時間,趕快把增加的兵力再如數撤回來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