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多維
10月22日,安倍晉三第4次贏得大選,並連續第3次出任日本首相。
因颱風「蘭恩」將登陸,投票日全日本大雨,因為自民黨固定票源多,搖擺選民常常會因惡劣天氣會放棄投票。似乎連老天爺也在幫安倍。
此次獲勝,安倍創造一個不小的奇蹟。
中國有句俗話說,翻臉比翻書還快。在日本,換首相比翻書還快。二戰後72年,日本有45任首相,平均任期只有1年7個月。近10年,日本產生了7位首相,但安倍一個人幹了其中5年,像鳩山由紀夫擔任首相就只有了266天。巴西總統羅拉曾調侃,上午剛和一位日本首相說早上好,下午就要跟另一位新首相道午安。
至此,安倍已成為二戰後日本任期第3長的首相,而且基本會超過吉田茂,甚至可以和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伊藤博文,比比長短。
眾所周知,安倍晉三在中國口碑不佳。但他屢屢獲得日本民眾青睞,已不能草率、偏執地貼上「軍國主義」「爛人」這樣標貼。
我們應該更為冷靜、客觀地審視我們這個鄰國的領導人:安倍晉三。
01.二戰後最有權勢的首相
連續執政5年,安倍可以說是二戰後最有權勢的日本首相之一了。從這次大選的背景就可見一斑。
日本實行的是議會內閣制(這拜「太上皇」麥克阿瑟所賜)。天皇是國家象徵,卻沒多少實權。真正發揮作用的是民選的議會,最高行政首長一般也是議員、眾議院多數黨黨魁。
在上一次2014年在眾議院大選中,安倍帶領的自民黨、公明黨聯盟一舉拿下326個席位(佔比68.6%),幾乎可以「隨心所欲」通過任何法案。此間,安倍也大展拳腳。
不過,久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民選社會反對黨、媒體的天職之一就是,挖執政者「黑料」。挖了一年、一年,又一年,今年媒體曝出「猛料」:東京一家名為「森友學園」的私立教育機構,以1/10多一點的「優惠」價格拿到了一塊國有土地。關鍵是,據「森友學園」大嘴的校長說,他家和安倍夫婦關係不淺,安倍夫人還捐過款,甚至學校想借安倍名義募捐。所以,會不會是安倍的權力之手,讓「森友學園」得了實惠,使國有資產白白流失?儘管,安倍矢口否認,但輿論卻不斷發酵,支持率一個月大跌7%。
在野黨也不甘人後,5月曝光,加計學園準備開設獸醫系,在向文部科學省報批時,「有意無意」說,這是首相的意思。難道這又是在安倍濫用權力?
醜聞兩連擊,安倍內閣支持率跌破30%紅線。
擁有足夠的權力,才能達到想要的目標。安倍深諳此道:要麼,徹底失去權力,要麼民眾再次投票相信自己,滿血復活。
他決定走一步「險棋」:提前1年舉行選舉。甚至在9月底,召開臨時國會時,安倍強勢地跳過質詢環節,直接宣布解散眾議院。
當然,安倍這麼做也不完全是意氣用事:放眼日本政壇,都是些游兵散勇,在野黨之間爾虞我詐,醜聞更多;久拖不決,手腳只會被束縛得更厲害。
這次大選的結果證明:安倍絕處逢生。
02.學渣有個「好爸爸」
化危為機,得益於政治家族的膽識。
雖然,日本搞得是競爭性政治。但一個重要的現象確實:政治上的門閥、家族壟斷,或者說變相的「世襲」。這也是日本小農、封建社會的遺毒。比如,日本國會歷史有110多年,其中90多年有小泉家成員。
安倍家和鳩山、麻生、小泉,並稱四大「首相世家」。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都當過首相。他父親安倍晉太郎官至外相,因為早逝,沒能坐上首相寶座。
安倍晉三從1954年出生的那天起,人生前景就已經規劃好了:參政。安倍在著名的貴族學校成蹊學院上完幼兒園到中學。可無奈,安倍是個學渣,最後大學也是成蹊學院念的法學系政治學專業。這就好比傳說的人大附中老師口頭禪:學習不努力,直接去隔壁(人大)。相比之下,哥哥上的是最好的公立大學東京大學,弟弟上的是最好的私立大學慶應大學。
念完大學,安倍又被送到美國南加州大學讀政治學碩士。可安倍根本不適應留學生活,每月給家人越洋電話費就高達10萬日元(5000多人民幣)。2015年4月底,安倍訪美,在美國國會發表英文演說,因為蹩腳的英語,還廣受吐槽,可見留學期間連英語也沒練好。
安倍留學半途而廢,開始在神戶制鋼所上班。此時,安倍的哥哥在三菱商事幹得風生水起。安倍家的政治衣缽,只能靠安倍晉三來傳承了。
好在有個好爸爸。安倍晉太郎於是安排安倍晉三作為自己的秘書,進行政治見習。
1991年,安倍晉太郎去世。安倍也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回到安倍家發源地山口縣參選議員。
15年後,2006年9月,安倍當選自由民主黨第21任總裁,並出任首相。但「愣頭青」安倍這次卻搞砸了,僅僅執政348天,宣布辭職。
在首相位子上,70多年,還沒有東山再起的例子(上一個是1948年的吉田茂)。
但安倍卻是個例外。多年的政治錘鍊,讓他更懂「遊戲規則」。
03.認識安倍內政外交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1990年代後,在日本政壇能長期執政的領導人,基本都推行強硬的對華政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中國「臭名昭著」的小泉純一郎(30多年來,唯一另外一位執政超過5年的日本領導人)。
很多人對安倍(包括小泉)的認知還主要局限於「反華」。但實際上,2006年安倍上台第13天,就進行了第一次出訪,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盟國美國,而是中國,並尋求改善和中國的關係,當時,中國最高層都和他進行了會談。
這和我們現在認識的安倍,簡直判若兩人。
其實,延續權力(少數人也許有理想抱負)才是政治領導人的「春藥」。對外政策,只是施政的一個方面。我們要理解一個政治人物,必須更為全面地進行審視。
從首次出訪中國,到「反華」,安倍變壞了嗎?「反華」的安倍為什麼能連續執政?
答案1:安倍是個「壞人」。
說到安倍,必須要提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安倍曾說:「我繼承祖父的DNA要比繼承父親的多。」其實,他口中的祖父就是岸信介,他真正的祖父是安倍寬,反對東條英機的軍國主義,被譽為日本政界「有骨氣的政治家」。但在安倍晉三出生前就去世了。
岸信介最大的政治就是美日新安保條約,擴充軍備,強化日本在美日軍事同盟中的作用。為此,岸信介甚至不惜丟掉相位、下台。
多年後,安倍對記者說:「祖父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修改了日美安保條約,我也要以同樣信念和決斷拿出不辱家門的成績。」
安倍繼承岸信介的政治DNA主要有點:
一是在政治上能夠一意孤行;
二是更為激進,需求日本國家「正常化」,修改美國人在二戰後強加的「緊箍咒」(和平憲法)。
實事求是的說,日本希望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並無不對,但現實是,日本現在對歷史的態度、對鄰國的行為,完全不是一個負責任國家的應有表現。當然,讓人不放心。
答案2:日本人變了。
岸信介因為美日新安保條約,惹得眾怒。1960年五六月間,600多萬日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包圍岸信介官邸、國會、機場,迫使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取消訪日,岸信介被迫下台。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曾預言:「只要我們這些知道戰爭的人還在這個社會的中樞上一天,日本就會安全一天。當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在政治上出頭、佔領了日本社會的中樞時,日本就危險了。」
很不幸,1960年那些反對主力是在校大學生,而今他們大都已是古稀之年。
戰後出生的安倍,沒有經歷過戰爭,也許無法切身體會戰爭的殘酷,也才會在對外政策上更為激進。
而制衡精英的社會力量,卻不斷萎縮。
答案3:安倍拼經濟有一套。
對外政策,對於大部分民眾很遙遠。內政才是決定民眾支持與否的重要因素,畢竟普通人每天面對都是柴米油鹽。必須承認,岸信介、小泉、安倍這些右翼領導拼經濟都有一套。
19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低迷。1998—2012年,長達15年通縮,整體物價指數下跌4.1%。負利率(錢存銀行,沒有利息,還要交保管費),都沒法刺激消費和投資。
安倍上台後放大招,推行「安倍經濟學」:寬鬆貨幣政策,日元貶值促進出口,政府大規模投資,吸引人才、技術等。
日本經濟在安倍手上竟然有了「起死回生」的跡象:2013—2016年,GDP實際增長率分別為,2.0%、0.3%、1.2%和1.0%,雖然和中國根本沒法比,和美國也有差距,但已是很大的進步了。
今年8月,日本失業率為2.8%,創下23年來的最低水平。今年3月畢業後就開始找工作的大學生當中,目前已有97.6%找到了工作。所以,據先前調查,40%以上年輕人投票給安倍的自民黨。
04.結語
這次大選後,安倍有望擺脫今年以來的政治紛爭,政權基礎更為牢固,會放開手腳推動經濟發展,也將會加快修改「和平憲法」、日本國家「正常化」等政策。其中後兩者在沒有全面反省歷史的前提下,我們當然不願意看到。這也是安倍廣受批評的重要原因。但當前,我們的批評卻常常只是停留在批評本身。
世人皆知美國人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與刀》,是研究日本文化的名著。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比本尼迪克特早18年,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寫了一本名為《日本論》的書,對日本人和社會的真知灼見,絲毫不遜於《菊與刀》。
在書中,戴季陶痛心地說道:
「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也不曉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裝在試驗管里化驗了幾千百次。我們中國人卻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對,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幾乎連日本字都不願意看,日本話都不願意聽,日本人都不願意見,這真叫做「思想上閉關自守」、「智識上的義和團」了。
將近90年過去了,但讀到這段文字,仍然振聾發聵。
安倍,在當下的中國是不討喜,甚至是不受歡迎的人。可是,他卻無疑是當今日本社會的一個縮影。倘若我們只是痛快地罵一罵、狠狠地詛咒一番他,就能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倒也罷了。
否則,就需要我們正視安倍、正視當下的日本,「從今以後,要切切實實的下一個研究日本的工夫」(戴季陶語)。
(本文作者: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