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點集會”在新加坡辦了九年,我今年第一次去。
因爲沒有曆史參照點,排長龍、過安檢對我來說,也就問題不大。一個直觀印象是,哇,人真多。除了四五年一次的選舉群衆大會外,很少能看到這麽大規模的群聚。要知道,這是新加坡。五人或五人以上有共同訴求的集會,如果不向警方申請,就算是非法集會。
一過了安檢,進入警戒線內的主會場,我感覺這場面似曾相似,但又想不起來。看到旗子飄飄時,思緒馬上湧來。這不就像那個“凍算!凍算!”響徹雲霄的台灣選舉嘉年華?
台灣總統選舉是開啓我對民主選舉認識的那道門。雖然它可能走偏了,也遠遠不夠成熟,但作爲一個民主課本的習題,台灣的案例對東方社會來說,肯定具有借鑒意義和警世作用。
1996年開始總統直選, 2000年曆史性的政治變天,2004年震驚四方的槍擊案事件,台灣選舉從來沒有平靜過。直到2008年,一切才似乎回歸正常。也就是這一年,我到台北和高雄參與選舉采訪工作,每晚都要去造勢晚會聽人喊“凍算”。感謝同事的經驗分享,學習了如何觀察一場造勢活動。此後,每到大型場合湊熱鬧,作業方程式的感官按鈕,總不經意地被啓動。
例如,看一看,有沒有大巴車載送?有沒有飯盒派送?有沒有組織性的隊伍搖旗呐喊或舉著口號標語?若有,那民衆十之八九是動員來的,不是自發參與,場面再大也不等于贏面大。再觀察現場參與者的屬性,是“一家大小型”,還是“單獨行動派”,年長或年輕,學術派或通俗派占多,本土派又或外來派占多等等。
在“粉紅點集會”上,我身上的鈕又被按到了。一眼望去,年輕人居多。有的是學生三五成群一塊來,有的是幾對年輕夫婦一塊來,還有一些父母把家中小朋友和小寵物全都帶來。他們帶齊零食、汽水和紅酒等等。在“有愛無類”的大主題下,大夥兒一塊享受免費的背景音樂,享受歡愉的野餐大會,享受一種難得與陌生人湊在一塊兒的集體親密感。
因爲場面有點擁擠,難免一個動作就碰撞到人,或踩到地上的草席。但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很寬容,可能因爲受“愛的主題”的感染,參與者即便萍水相逢,也莫名地感覺一見如故,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哪怕是一個姿體語言就能拉近距離,包容彼此的不小心。
當然,沒有什麽比享受一年一度的集體大解放來得更爽。除了聲援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Lesbian,Gay,Bisexual,and Transgender,簡稱LGBT),情感上應該也有一種想展示一下叛逆之心的渴望?
新加坡是一個法律嚴苛的國家,做人要循規蹈矩,不要行差踏錯。大家平日都神經緊繃,忙于學業或工作。我們經常被提醒,在各種攀比和競賽中不能落于人後,一刻都不能放松。在芳林公園的此時此刻,正是拿下假面具,向社會上各種無形束縛扮鬼臉的大好機會。有人將象征同志人權運動的彩虹旗披在身上,有人帶上了粉紅色假發,有人將臉頰塗上亮麗的彩虹粉。
不過,國歌響起時,大家還是認真地立正唱歌。夜幕低垂,活動進入尾聲時,兩萬多人一起揮舞手中的電筒,隨著“Over the Rainbow”的歌曲擺動,聯同人工撐起的“雨傘彩虹”,構成一幅“有愛無類”的閃光圖案,煞是好看。霎時感覺自己像是個外國人,可能因爲在國外派駐太久,這並不是我所熟悉的新加坡一景。在彩虹和燈光泡圈之外,我看到了包容與互助精神不經意地在傳遞,以及多顆反叛的心在狂野的路上奔跑。
在“七一”集會舉辦前,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曾強調,不管是贊同或反對“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生活方式,處理問題的做法是展開討論,嘗試勸服對方,但決不能騷擾對方,這是不能被接受的。
尚穆根也明確表示,只要遵守演說者角落的條規,任何人都可以在那裏舉行集會。政府是基于這樣的原則,允許聲援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的“粉紅點”集會在演說者角落舉行。尚穆根也說,同樣的,任何人想組織集會聲討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的生活方式,可以申請在演說者角落這麽做。
爲什麽部長要重申政府立場呢?那是因爲專門輔導“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的公民組織Oogachaga向他反映“粉紅點”集會的一些贊助人曾受到騷擾。另一方面,一些對“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生活方式持反對看法的人則投訴,他們受到聲援上述生活方式組織的騷擾,要他們改變立場。所以,部長在活動舉行前,把社會活動的“遊戲規則”講清楚是有必要的。
從當晚的活動判斷,新加坡社會算是理性克制的。沒有什麽極端行爲,也沒有發生兩派人馬公開對立的事件。多元社會需要理解與包容,只要不違法,不去騷擾別人,各種團體都應該享有活動的空間。在保守與現代中遊走,新加坡官方在處理”粉紅點集會“的議題上,算是不錯了。雖然不像台灣那樣舉行大規模的“同志遊行”,但至少能夠在公開空間聚集發聲。當然,同志要進一步爭取權益,那恐怕又是另一碼事了。
活動結束,我和朋友道別,獨自往停車場走去。看著兩萬多人有序散去的壯觀場面,突然想到台灣有個綠黨,政治主張包含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堅持社會平等。既然重視環保議題的人可以組成綠黨,那如果LGBT也組成一個政黨,那會是一番什麽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