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武裝部隊之間有著唇亡齒寒、相輔相存的關系。國家能取得今天發展,絕對離不開武裝部隊的建設。
2017年迎來了新加坡建國第52周年。今年的國慶慶典有500多名參與者來自新加坡武裝部隊、警察部隊與民防部隊。他們展示了超過50件軍事裝備,其中有七件首次亮相,包括了備萊斯輪式裝甲支援車、維和裝甲應急車和迅速反應消防船艇。更振奮人心的是,國人一直期待的紅獅隊(Red Lions)跳傘表演也卷土重來!
同時,今年也是新加坡建軍第50周年。國防部網站介紹說:“50年來,國民服役滿足了新加坡在國防與安全上最迫切的需求,並提供了建國所需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建軍50周年在新加坡的建國道路上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也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時機,讓我們表揚戰備軍人與現役軍人所做出的貢獻。”
網站也表示,爲配合國慶,在2017年8月1日至8月10日期間,國防社區關系咨詢委員會 (Advisory Council on Community Relations in Defence) 與新加坡知新館 (Singapore Discovery Center) 將會籌辦爲期十天的社區參與活動,包括與凝聚家庭理事會 (Families for Life) 在碧山宏茂橋公園聯辦的NS50主題野餐活動。
民衆如果想了解更多關于新加坡武裝部隊的曆史,也可以乘搭旅遊觀光巴士前往新加坡武裝部隊軍事訓練學院 (SAFTI Military Institute) 和巴西拉峇軍營 (Pasir Laba Camp)。
如往年一樣,每年的國慶典禮都少不了閱兵。可你對新加坡的武裝部隊曆史了解有多少?
武裝部隊曆史
故事得從1954年說起。當年英殖民政府頒布了國民服務法令(National Service Ordinance),規定18歲至20歲的男性必須抽出部分時間去當兵。在服役期間,他們將會被編制到新加坡武裝部隊或民防部隊進行訓練。
中國有句俗話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法令的推出瞬間引起不少民衆強烈抗議,甚至還出現了嚴重的暴亂事件。
十多年後,由于經曆了60年代馬印對抗(Konfrontasi)的洗禮以及1964年的種族暴亂,國人開始感覺到自身的處境岌岌可危,只有發展武裝部隊才能繼續生存。
1967年3月14日,獨立後的新加坡政府通過了國民服役法案(National Service Act),其中一項便是規定男性新加坡公民及永久居民一旦到了18歲,就得服兵役。當時,9000人接到通知,其中10%被選中爲全職服役,其余的則兼職于人民防衛部隊(People’s Defence Force)、特警團(Special Constabulary)以及自衛隊(Vigilante Corps)。
漸漸地,武裝部隊規模壯大,擴張到了警察部隊與民防部隊。1975年,第一批全職警察服役軍官入伍。六年後,民防部隊也開始招收全職服役人員。
武裝部隊現狀
由于生育率的降低,這不禁會給新加坡的國民服役帶來巨大的變化。國防部的一份數據表示,到了2030年,新加坡全職服役隊人員將會減少30%。這將是武裝部隊的最大挑戰。專家也表示,爲了彌補這一劣勢,新加坡得依靠更多的新科技與新技術如機器人、無人系統等來增強國防力量。
如今,恐怖襲擊與網絡襲擊盛行,新一代的國防部隊也得與時俱進,不僅要會“耍槍”,而且還得要有電腦網絡知識。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黑客工具外泄,致使恐怖分子具備發動網絡攻擊的能力。爲維護我國網絡安全,國防部已在今年3月宣布成立國防網絡署(Defence Cyber Organisation),以培訓更多的網絡技術軍人。
武裝部隊未來發展
談到我國武裝部隊的未來發展,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2015年底訪問美國時被問及這一問題時曾指出,武裝部隊能取得今日的成績,關鍵在于我國在國防領域的穩健投資、不隨意暫停或取消訓練計劃,以及有效整合各個作戰平台。
他說:“我們的國防科技人員和維修團隊也深具實力,這些因素都有助于我們打造堅固和強韌的系統,從每一次軍演中學習、改進。”
武裝部隊未來除了會持續增聘防務人才外,同時還會著重于科技與技術的發展。
黃永宏也透露,我國目前有5000名防務工程師和科研人員,而且加入該領域的人才持續在增加中。
2017年3月,黃永宏也宣布我國將設立兩個新的實驗室:國防科技研究院(DSO National Laboratories);國防科技局(DSTA)的新實驗室。前者會設立機器人(Robotics)實驗室,後者則將著重于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的科研工作。
據報道,國防科技研究院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正探討如何讓無人駕駛車(Unmanned Ground Vehicles)和無人駕駛飛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s)在戰場上合作無間,在無需過度依賴人力操作的同時加強我國的軍事戰鬥力。例如:設有機關槍的無人駕駛車可以在戰鬥時透過鎮壓敵軍,增大軍人的戰鬥力。
由此可見,新加坡軍事力量的發展不僅是注重你的拳頭有“多大粒”,而且還注重你這拳頭能否在高科技的引領下,耍出新的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