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很醒目!
8月8日,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級地震。一條由“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自動編發的稿件,共540字配發4張圖片,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等十幾項內容,在地震發生的25秒之後,發布到世界各地。具體內容如下:
速報參數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位于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
震中地形
震中5公裏範圍內平均海拔約3827米。
熱力人口
據移動人口大數據分析,震中20公裏範圍內人口數約2.1萬,50公裏範圍內約6.3萬,100公裏範圍內約30萬。
周邊村鎮
本次地震周邊5公裏內的村莊有比芒,20公裏內的鄉鎮有漳紮鎮。
周邊縣區
震中距九寨溝縣39公裏、距松潘縣66公裏、距舟曲縣83公裏、距文縣85公裏、距若爾蓋縣90公裏,距隴南市105公裏,距成都市285公裏。
曆史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台網速報目錄,震中周邊200公裏內近5年來發生3級以上地震共142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按震級大小前50次曆史地震分布如圖。
震中簡介
九寨溝縣隸屬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與甘肅省文縣、舟曲、叠部三縣連界。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2000米以上。礦産資源較豐富,地處中國六大金成礦帶之一的川西北金三角區內。境內九寨溝風景區是享譽中外的旅遊景點。該縣面積5290平方公裏,下轄3鎮14鄉,2015年人口約8.1萬人,2015年GDP達24億元。
震中天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今天天氣情況:多雲,無持續風向微風,全天氣溫22~8℃。未來3天天氣情況:9日,多雲,氣溫20~7℃,無持續風向微風;10日,多雲轉陰,氣溫18~9℃,無持續風向微風;11日,陣雨轉陰,氣溫18~6℃,無持續風向微風。
産出說明
以上內容由機器于2017年8月8日21時37分15秒自動編寫,用時25秒,公測階段僅供參考。
================分割線==================
我沒打錯,您沒看錯,只需25秒!看到這裏,您有何感想?
此消息一公布,立刻被公衆等其它媒體瘋轉。類似“寫稿機器人會不會搶了記者的飯碗?”、“職場中的從業者,到底該如何應對?”等話題在網上如雨後春筍般肆意瘋漲。
像這樣的自動觀測數據報告,難道就能把記者的“飯碗”給搶了?
人工智能寫稿背後原理
機器寫稿,其實是一種人工智能(AI)的産物。事實上,新聞報道和新聞數據是兩回事。讓我們仔細看這篇“機器人的報道”,不難發現,其實整篇文報道都是數據。只要寫好模板,改一下地名,把所有收集到的數據像“完形填空”一樣放進去,就大功告成了。
什麽意思呢?舉個例子,像財經、體育比賽等相對格式化、以數據爲核心的新聞,編輯們先把相應的模板選定好(如一則體育比賽的報道),其中的變量(如比賽時間、地點、比分等)可以由特定的電腦程序更新。一旦比賽結束,編輯就可以更新這些變量,套進模板,生成最新的報道,大大提高了寫稿的效率。此類的新聞,相當于“新聞學”+“計算機學”,而我們所熟悉或理解的新聞,則是“新聞學”+“信息學”+“社會學”+“人文學”。也就是說,我們所習慣的新聞,是在一事件的基礎上,提出更深層面的觀察與報告。
據了解,國家地震台網研發的機器人也是一套能夠執行命令的電腦程序。當地震發生後,這套系統會啓動工作流程,取標題、發布圖片、寫地震參數等,然後再將這些步驟逐一展開,在最短的時間把新聞寫出來。這滿足了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的及時性需求。
由此可見,此類機器人純適用于數據提取與分析,對于一些靠數據說話的新聞它遊刃有余,同時還能幫新聞寫稿員從那些單調枯燥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效地進行資源再分配。但話說回來,當涉及到文化與意識形態類的新聞時,此類機器人則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工智能 是敵是友?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産品已經問世。就本地而言,從有情緒的機器人娜丁(Nadine),到國慶慶典上當主持的機器人愛德嘉(Edgar),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産品帶給我們驚喜。如果哪一天,30年前的電影《終結者》(Terminator)出現了現實版,那我們該怎麽辦?那將會是人類的又一個黃金時代還是冰河時代?
霍金也不止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威脅論”,並不斷提醒人工智能科研者們在利用這一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還需注意消除潛在的威脅。
小編認爲,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誰能有效利用科技發展的好處,誰就能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價值。新聞終究是爲人類服務的,而人類最大的價值體現就是在人際交流、情感溝通能力。倘若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與人類無障礙地交流,甚至能夠通過表情讀取出人類的心理反應,寫出有針對性、建設性的報道,那麽,小編必定將手上的飯碗雙手拱上,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