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又有全球第一了,不是部長薪水最高,也不是網絡安全世界第一,而是小學生能使用智能手表,休息的時候在學校食堂買食物買東西後,以智能手表觸碰終端機付款,無須使用現金。
在教育部長驕傲地宣布這項創舉,並爲我國邁向智慧國又跨出一步而興奮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電子化付費,省卻攜帶現金,省略付錢、找錢、收錢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提高了便利性,但有必要普及到連小學生也“受惠”嗎?
小學生正處于基礎學習的階段,對于生活技能的部分,很多時候連學校也未必能有效地教導,畢竟我國學校目前的職責,主要是傳授知識,外加一些人文與體育項目,所以舉凡生活技能,都需要學生本身在課堂以外潛移默化地學習。
休息的時候到食堂買東西,這種物品與金錢的交易,就是一種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能讓他們學會、理解,並反複練習如何算錢,以致省錢、存錢。手裏拿著鈔票和硬幣的實在感,能讓他們對現金有更實質的概念。但當一切都電子化之後,學生只能通過屏幕上的數字來想象現金,這麽抽象,有可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金錢意識,甚至學習理財和儲蓄嗎?
就好比讓小學生初學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我們依然要從傳統的12點位時鍾鍾面作爲啓蒙,而不會因爲智能化,就改以數碼電子時鍾來教導。爲什麽?因爲通過觀看時針、分針、秒針在圓盤上周而複始的移動運行,是一種很有效的視覺學習法,能快速地掌握與計算時間。
現金,也是一樣。通過看到與觸摸到一張張不同面值的鈔票,以及大小不一的硬幣,同樣能讓小學生更快速與有實質概念地學習在進行現金交易時計算金額。對于智能手表新措施,《8頻道新聞》訪問了一名美雅小學三年級生,該小學生回答:“媽媽讓我有時候用手表,有時候用現金,我就不會忘記怎麽算錢。”真可謂一語中的,顯見家長也認同電子化付款對于小孩子算錢的基本訓練,是反作用的。
當然,當局也可以說,那就如同這名受訪小學生的媽媽一樣,讓孩子有時使用手表,有時使用現金就好了嘛。但當孩子習慣了非常便利地掃描一下就完成購買行爲,試問又有多少孩子會自動自發地再使用現金?電子化付款在一定程度上,必定間接地提高了孩子的惰性。
而當孩子從小就習慣以掃描的方式付錢,也會令孩子過于依賴科技,脫離了生活。你帶孩子到一個不能以此方法交易的場所,孩子很可能就不會買東西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或杞人憂天,我就曾遇過一個不懂得如何乘搭巴士和地鐵的中學生,因爲他自小不是父母開車接送,就是搭計程車,根本沒有學習乘搭其它公交的機會,他就是一個不具備這項生活技能的人。
智能手表可連接家長的銀行戶口,是其另一個功能,也就是能讓家長“隨時隨地”爲孩子的零用錢添值。媒體訪問了一名家庭主婦,她說:“有時候會忘記給孩子零用錢,孩子自己也忘了拿,結果得去向老師或學校辦公室借。現在有了智能手表,就方便多了。”
無疑,站在家長關心孩子的立場,智能手表解決了此類“意外發生”的問題,但反過來說,家長忘記給孩子零用錢,那是不是家長應付的責任?孩子忘記跟家長要零用錢,那孩子是不是也應當吸取教訓,不再忘記?無論向老師或到學校辦公室借錢,隔天再記得還,其實都是對孩子解決問題和承擔責任很好的訓練。如果一切疏忽和健忘都由智能手表快速甚至即時地完美處理,是不是也間接助長孩子以爲“有難時”可以無須自己想辦法,而依賴父母迅速解決呢?
智慧國是我國未來的目標,各個領域越來越趨向電子化智能化勢在必行,包括學府。提升國家教育機制及硬體設備,當然是教育部應該做的事,但不斷著眼于表面形式的改變,而忽略了對教育本質、教學內容、學生求學環境、教師教學壓力等等方面,以致整個教育系統的深入探討與檢測,是本末倒置的。這就像多年前我任教的時候,校方評估個別教師的年度表現,側重的是教師是否有很好地主辦農曆新年、種族和諧日、國慶日、運動會等等慶典活動,而不是所教導班級學生的成績與進步程度,那種無話可說的感覺是一樣的。
全球第一個讓小學生使用智能手表在校內食堂買東西的計劃,我國獲得了。但這樣的“第一”虛名,得到再多,也絕不比一個“全球小學生快樂指數第一名”來得更實在,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