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總理李顯龍訪問中國,事先沒有征兆,大部分人只記得他十月份要到美國會特朗普去。9月15日,中國外交部先爆出總理訪華消息,新加坡總理公署當晚也發布文告。
消息雖來得突然,但總是好事,說明新中雙方都希望關系回歸正軌。新加坡媒體沒有太high,基本指出這次訪問對新中關系具有正面意義。倒是,中國媒體很high,對于李總理此次訪華,很多敘述邏輯基本是這樣:因爲南中國海仲裁案與中方對立,所以新加坡被孤立了,著急了、想通了、調整了,于是掉頭轉向中國示好。
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號“俠客島”的文章用的就是這種思維邏輯。在談及新加坡爲什麽掉頭,對中國示好時,把各種輿論戰和心理戰中打人的痛點連接起來講故事:特朗普退出TPP,使得新加坡想借助TPP刺激經濟的想法落空;朝鮮半島安全問題給新加坡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全感”;今年5月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未向李顯龍發出正式邀請”;去年11月,香港海關扣押了新加坡星光部隊在台灣訓練使用的九輛裝甲車;中國決定向馬來西亞海軍出售四艘戰艦。
(所以意思是,大環境不好,鄰國又靠向中國,中國又“不帶你玩”,新加坡能不害怕嗎?)
不過,文章的收尾還是比較正面:中新兩國有著顯著的共同戰略利益,而這使兩國有可能超越它們之間的分歧。如果新加坡更傾向采取積極主動、靈活務實的對外交政策,那麽中新兩國未來自有無限的合作空間。
民族主義色彩向來較強烈的《環球時報》這回收斂很多,但敘事邏輯同樣沒有變。
該篇題爲“李顯龍‘突然訪華’,中新重拾樂觀”的社論說,新加坡沒有守好“小國外交的本分”,過于執拗于自己的價值觀選擇等等。去年底以來出現了新加坡裝甲車在台灣參加演習後被香港扣押事件,另外李顯龍疑似未獲邀請而缺席了北京的“一帶一路”峰會。作爲“一帶一路”項目,馬六甲地區的馬來西亞皇京港深水碼頭建設也啓動了,這一切似乎都觸動了新加坡。
(還是那個意思,新加坡被“圍困”了,所以開始害怕?)
文章還說,這次李顯龍“無預先征兆的”訪華被廣泛猜測爲新加坡想要調整對華姿態,修補其在中美之間已經百孔千瘡的平衡,重新盡量往中美中間靠將會成爲新加坡新的外交構思。( 這會不會是中國媒體的過分解讀?我們不妨後續留意)
文章的收尾也是正面的,肯定新加坡是有自己驕傲、也值得尊敬的小國,它在中國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總體上扮演了積極正面的角色,這兩年雖有波折,但今後兩國關系的大趨勢仍足以令人樂觀。
中國媒體一窩蜂地解讀新加坡的轉變,好像忘了問一問上頭,中共這次讓四個政治局常委,包括最高領導人在內接見一個“小紅點”的總理,而且是在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之時,這樣的特殊安排,打的是什麽盤算?
對內對外,中國想制造新加坡先到北京才到美國訪問的印象?對內,想通過外賓到訪顯示中共十九大人事布局都在掌控當中?南中國海問題也已在掌控當中,接見新加坡領導人不是問題?之前是不夠自信,現在已經有足夠的信心掌控國際國內兩個大局?
有媒體說,面對中國的不安心態乃至危機感,新加坡終于想通了。我們能不能反過來說,如此高規格接待新加坡領導人,反倒是中國想通了?沒有必要再糾結于南中國海主權糾紛和國際法的問題,還是回到互惠互利的國際交往原則,更自信地應對國際局勢。新加坡不是涉主權爭議的敵人,在不違背立場和原則的情況下,還是願意配合配合。
在國際關系中,兩個主權國之間的交往,基本依循各取所需的原則。當然,附屬國和宗主國之間的關系另當別論。摸透國際關系的新加坡巡回大使比拉哈裏(Bilahari Kausikan)在面簿上貼出這一段話,給新中關系下了極好的注腳:
“當關系看似不好時,我們不應垂頭喪氣。同樣的,當關系改善時,我們也不應欣喜若狂。所有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總是有好有壞。理由很簡單:國際關系中的“友誼”和私人關系的“友誼”根本上是不同的。後者含有情感連結,前者僅僅是國家利益之間的契合。主權國家之間自然有一些利益是重疊的,也自然有一些利益是不同的。新加坡和中國是兩個主權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