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場大雨加上抽水系統失靈導致地鐵服務中斷20小時。官方沒有人出面交代,唯SMRT內部出現了高管職務調動。這算是對民怨的一個初步回應嗎?
據《聯合早報》今天(13日)報道,SMRT昨天發內部通告宣布,委任地鐵站營運總監蕭铫緯爲建築與服務總監,接替基礎設施維修副總裁黃德富的職務。55歲的黃德富在2000年加入SMRT,負責南北與東西線的維修,在地鐵公司服務16年。在2012年因南北線大癱瘓而召開的聽證會上,他也曾就維修問題供證。
SMRT一高管被問責 多個疑惑未解答
水淹地鐵發生快一個星期了。到目前爲止,黃德富是唯一因水淹地鐵被問責的高管。《海峽時報》報道稱,他已經被調任另一崗位。
據《聯合早報》報道,地鐵南北線的抽水系統據知是因缺乏維修而出故障,導致隧道在上個周末下雨時積水。針對抽水系統爲何故障、上一次維修是幾時,以及多常維修和保養等問題,SMRT沒有回應。同樣的,《今日報》也報道稱,他們這個星期向SMRT和陸交局詢問抽水泵爲何失靈,最後一次是什麽維修,多長時間維修一次等等問題,但至今沒有答複。
兩家媒體問的問題正是一般民衆心中的疑惑,也都是很單刀直入的簡單問題,不是什麽艱深複雜的技術性問題。當局拒絕回應媒體詢問,卻拿了一個高管的職位調動來做某種程度上的追責,這樣就能夠完全平息民怨嗎?
網民:追責大刀砍得不夠深
大部分網民似乎並不買賬。在《海峽時報》官方面簿留言的人,大部分認爲,那把追責的大刀,砍得還不夠深、不夠多。有人說:“替罪羔羊,更多人必須下台。”另有人質問, “爲何總裁不下台?” 還有人建議,總裁的聘用應該采合約制,合約上列明工作表現的指標。合約到期時,可以評估總裁的工作是否達標。
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長是郭木財。他從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擔任武裝部隊第六任三軍總長,之後受委爲環境及水源部常任秘書。前任總裁蘇碧華自2011年12月地鐵發生兩次嚴重故障後,于2012年辭職。蘇碧華在任期間大力推動公司零售業務,因而招致公衆批評,花太多心思在零售業務,沒有專心經營地鐵服務和技術維修。
《今日報》的網民則認爲,如果找不出問題根源,替換一個高級職員也于事無補。還有人將問題追溯至2012年的聽證會。“我以爲SMRT從那個時候已經醒來了,並承諾處理各種主要弊端,看來那些問題都還沒有處理,直到有人被開除。”
2012年聽證會:黃德富曾被問 “爲何不早點向高層反映問題”
這次被調職的黃德富曾經在2012年的聽證會上針對2011年南北線大癱瘓供證,我們來看看他當年說了什麽?
2012年5月24日的《聯合早報》是這麽報道的:“SMRT列車系統維修與保養副總裁黃德富在聽證會上透露,SMRT是在發生事故之後,才加以重視軌道震動可能造成抓鈎脫落的問題。”
黃德富在聽證會上說,震動的問題只有在發生第二次故障之後才顯現出來。SMRT于是嘗試就震動問題找出根本原因,並聘請外國專家進行分析,才認識到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領導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初級法庭首席法官陳祥泰追問黃德富,爲什麽他沒有向公司高層反映出抓鈎脫落情況的嚴重性。
黃德富說,抓鈎松脫的問題其實不新,只是脫落的數量少,公司無法找出脫落之間的關聯。況且,在2011年12月故障之前,軌道上也沒發生過同一地點有多個抓鈎脫落的情況。
對此,陳祥泰說:“如果你早一點向高層反映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不必坐在聽證會現場了。”由此可見,法官當年已經“刷”過黃德富一次,第二次不再走運,黃被調職了。
人人得帶救生圈搭地鐵?
由此判斷,網民的點評還真不是誇張。2011年大癱瘓發生之後,SMRT可能真的還沒有完全醒過來,又或者技術專才和腦力不夠用,遲遲無法找出技術問題的症結。現在連隧道都被淹了,下一次還會出現什麽嚇人的狀況?難不成,人人都得帶個救生圈去搭地鐵?幸好,水淹地鐵的時候,困在隧道裏的列車沒有乘客。如果有,要從車廂走下被水淹的隧道,再摸黑徒步走上地鐵站,這種“地鐵探險記”會不會太恐怖、太刺激了?
有心急的《今日報》讀者建議,應該找來外國營運商如香港地鐵公司MTR,讓對方經營一兩條主要或繁忙的地鐵線,例如穿行我國金融區的路線,包括萊佛士坊站和政府大廈站。
找港鐵MTR幫忙 政府可能會沒面子?
這一建議激了網民激烈討論。贊成派認爲,確實應該請香港地鐵公司來指點迷津,但也有網民指出,如果港鐵可以解決問題,那麽“政府可能會沒面子”,“日後怎麽安插那些只能紙上談兵的將領?”反對派則認爲,不是更換營運商就能解決問題的,這關乎如何運用技術和專業知識,以便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提升專業能力並保持高度警覺性。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首席經濟師楊南強屬于“贊成派”。他在面簿上說,對大部分新加坡人來說,長期擁車是一個負擔,政府有責任確保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能與日本及香港等高水平的服務媲美。他還指出,SMRT去年已經除牌,現在是公司進行更徹底的系統性改革的黃金時刻,它無需顧及股東短期的盈利需求,可以更自由地專注在乘客的長期福利。
有意思的是,在官方對水淹地鐵的問題保持緘默的時候,有兩件事同時在本地發生。一個是第23屆亞細安交通部長會議在我國舉行,對話夥伴國代表到濱海市區線第三階段的地鐵站參觀。另一個是陸路交通管理局正在研發無需乘客掃描車資卡的收費閘門,將來乘客在地鐵站出入收費閘門時,或許不再需要掃描車資卡,閘門便會自動打開。
上述兩則新聞和地鐵高管被調職的新聞擺在一起看,實在反諷。
該不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一方面,我們建造更多新的軌道線路,推出更高端新穎的實施,展示地鐵建設先進的一面;另一方面,地鐵一再走不出技術問題的怪圈,給新加坡人的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擁車。
更糟糕的是,地鐵出事的頻率之高,早已不是新聞了,民衆也開始麻木。這種麻木不是無感,更多是一種認命的無奈,對公共交通系統失去信心的無奈。我們到底是第一世界,還是第三世界之流?都到這種地步了。交通部、陸交局、SMRT要如何以實際行動挽回民衆的信任?讓外國企業經營部分地鐵線,是否能起到良性競爭和借鑒經驗的作用?眼下,這一次水淹地鐵隧道,是不是也該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