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講三遍。關于信任,新加坡領導人過去一段時間講了不只三遍。
李顯龍總理去年11月在行動黨兩年一度的黨大會上說,經濟轉型的工作尚未完成,政府需要獲得人民的支持與信任以推行種種政策。財政部長王瑞傑在回答中國《財經》雜志有關從政者應有什麽特質時指出,能得到民衆信任最爲重要。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在牛津劍橋校友會舉辦的講座上說,如果新加坡要繼續取得成功,領導團隊需要贏得人民的信任。
政府反複大談信任,似乎不是太尋常。通常,越是欠缺才越要講。難道是因爲感覺到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在遞減嗎?
調查報告: 新加坡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四個百分點
如果讓數據說話, 民衆對政府的信任確實下降了。根據美國愛德曼公司發布的2018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調查報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在政府的信任度方面,中國、阿聯酋、印度尼西亞、印度、新加坡政府在28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前五。新加坡的排名雖然看起來很不錯,但和去年相比,民衆對機構(包含政府、媒體、商界、非政府組織)的信任度其實減少了兩個百分點,從60%的“信任”降至58%的“中立”。若單單只看政府的信任度,降幅更多,達四個百分點,從69%下降至65%,但還處在“信任”的類別。
對西方國家來說,信任度的下滑或許不是什麽天要塌下來的大事,因爲西方現代民主本身就源于“人民的不信任”。但東方文化強調的是尊重權威和尊重秩序的傳統,再強大的政府都需要民衆的信任才能建立和鞏固真正的權威。而且,信任是一種政治和社會資本,一旦失去,政府的領導將難以服衆,社會也將處于一種焦慮不安的情境。
新加坡政府會不會因爲西方的一個調查報告而感到焦慮,我們不知道。但從近來一連串的“脫軌”事件來看,政府應該是有所警惕了,所以才三天兩頭喊“信任”。
從政聯公司藏汙納垢到組屋電梯故障 問題多多
從政聯公司吉寶岸外與海事公司涉及巴西賄賂案,到組屋區水管爆裂和組屋電梯故障,大大小小問題多多。今天《海峽時報》的最新報道說,吉寶岸外與海事公司至少六名前高層被捕,目前保釋在外。調查越挖越深,真相或許很不堪。MRT是晴是雨都出事,員工在維修記錄上動手腳就更不用提了,還有新加坡人引以爲傲的新加坡航空竟然大失水准,客服政策“急轉彎”,把一個好好的品牌做成廉價品牌似的。
真不知道是哪裏出錯了,是從上至下工作態度太散漫?還是從上至下人才凋零?我們不得不承認,“新加坡品牌”的光環正在褪色中,如果相關部門再不醒醒,把螺絲拴緊一些,“第一世界”的水准還能維持多久真不知道。要知道,我們從小聽政府講到大: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靠的是人力資源啊。
那些大小事件雖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直接算到政府頭上,但只要能沾上一點邊,人們一定罵政府。不知不覺,肯定會形成這麽一個印象:政府一直高喊“信任”,但反映在行爲上,卻是把人民推向“中立”甚至是“不信任”的方向(按照愛德曼信任報告的分類)。
政府不相信民衆,民衆懷疑政府
信任也包含互信,政府不相信民衆,民衆反過來也懷疑政府。
比如說,最新公布的,樂齡健保(ElderShield)檢討委員會建議日後強制國人一到30歲,就必須加入樂齡健保計劃,並由政府直接管理。雖然政府苦口婆心說,強制降低投保年齡,可以幫助國人更早獲得重度殘障的保障,但聽在不信任政府的民衆耳裏,這相當于“被樂齡”,“提早被扣保費”。在公積金的問題上,政府不信任人民能很好打理自己的財務,人民反過來質疑政府爲什麽一直要“扣”我們的血汗錢,然後人民已經勒緊褲帶了,政府還一直放風聲說要加稅,盡管政策背後有其正當性和合理性,肯定還是會引起民間很大的反彈,根源就在于官民互信不足。
不再是“一言堂”時代 精英執政應改變思維
對于那些極具爭議性的曆史事件的诠釋,民間方面的聲音是否能夠發出並獲得重視,這也是一個影響官民互信的關鍵因素。隨著網絡普及,社交媒體入侵每一支手機,威權政治的“一言堂”時代早已一去不複返。網民的嘴巴封不住,有理沒理誰都能發言,意圖不良的網站也可以散播“假新聞”或“真假參半”的消息迷惑大衆。但就因爲官民缺乏互信,不少網民是甯願相信小打小鬧的社交媒體和所謂網上“衆籌”的智慧,也不相信曆史悠久、更具權威的主流媒體,輿論戰打不好,施政難度當然增大。
精英執政如果再不改變傳統思維,繼續認爲你最厲害、你最懂,中低層的觀點都幼稚膚淺,那只會加深官民之間的不信任,脫離民衆越來越遠。更糟的是,在經濟方面,如果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社會階層的對立面加劇,那只會給不良政客更多煽風點火的空隙,官方在大選來臨之前,即使給出再多的甜頭也未必能籠絡人心。
施政能力趨弱 官民或陷入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昨天,經濟學人智庫公布了2017年的“民主指數”,新加坡的得分從2016年的6.38稍降至去年的6.32,被歸類爲“有瑕疵的民主”。其實,關于新加坡有沒有“真民主”的問題,西方媒體早就“說三道四”很久了。但新加坡人很務實,只要政府拿出亮麗的施政成績單,人人感受到生活素質提升了,就能把外人的嘴給堵住,然後每次選舉都能漂亮勝出。相比之下,潛在的“信任赤字”遠比“民主瑕疵”的問題更棘手。最怕的是,當政府的施政能力趨弱,無法滿足民衆的期待,又跳不出舊框框想出應對良策,只一味想著加強對更多領域的管控,那只會導致官民陷入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