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王瑞傑昨天大談我國經濟轉型下一階段的目標,其中關于檢討外勞政策的部分,特別吸睛。
據《聯合早報》報道,針對有企業反映因人手緊缺而阻礙轉型,財政部長王瑞傑回應說,政府必須精准把握外勞政策的尺度,讓企業意識到提高生産力才是推動未來發展的關鍵。
王瑞傑還說,政府今後將繼續幫助國人掌握精深技能,同時精准調控外來勞工的流入,補充本地勞動隊伍。“我們不應匆忙改變政策,否則就無法推動企業邁向自動化。如果可以獲得廉價勞動力,誰要投資機器?”
王部長放熱氣球?
那麽外勞政策會放寬嗎?
王瑞傑說:“我們需要檢討(外籍勞動力)嗎?我說,是的,未來幾年(in the coming years),我們會這麽做。但我不想讓企業誤以爲政府馬上就要改變,讓他們失去轉型的動力。”
這樣的答案是否似曾相識?
前陣子,工人黨主席林瑞蓮因爲質疑政府在GST問題上釋放“熱氣球”,結果被人民行動黨傾全力圍剿。阿蓮打死不收回言論也拒絕道歉,最後國會領袖傅海燕像校長那樣向頑皮學生阿蓮訓話之後,只給了一個警告。
和GST一樣,王部長在談到外籍勞動力的問題時,同樣沒有把話說死。一句話概括他的意思:現在不放寬,未來需要檢討。GST版是:現在不需要調高,未來需要調。是不是有點純屬巧合的雷同?
部長已經放話了,未來幾年是會檢討外勞政策的。但我們還不知道部長所說的“未來幾年”到底是幾年。紅螞蟻大膽猜測,至少過了下一屆選舉才會檢討政策,至少可以少冒點丟失選票的政治風險。這個時候釋放這樣的信息,是不是有點像在釋放“測試輿情風向”的“熱氣球”呢?
還是說,這只是政府一貫的立場?前不久,總理公署部長兼人力部和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才說,政府短期內不會放寬外勞政策。不同的是,從媒體報道中,沒看到她對“未來幾年”的情況做預估。
放寬外勞政策是敏感話題
和GST一樣,放寬外籍勞動力在我國是一個敏感話題。經曆過一段基礎設施來不及跟進,房價飛漲的日子後,國人現在很容易産生排外心態,尤其擔心外來人搶走飯碗。所以,很多人一聽到“外來”,也不管他是不是人才,就先皺眉頭了。
但問題是,我們的生育率很低,政府怎麽叫都叫不動國人生小孩,人口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企業請到不到人手怨聲載道,政府縮緊外勞政策確實已影響了整體商業情緒。民衆和企業的訴求大不同,這該如何是好?
也難怪王部長在回應外籍勞工的問題時,要格外謹慎了。紅螞蟻判斷,如果生育率毫無起色、人口老化問題惡化,“未來幾年”更精准的放寬外勞政策就是“口袋方案”之一了。
輿論鋪墊?媒體:與不同國籍的同事共事好處多
巧的是,今天的《海峽時報》刊登一整版報道,爲一個“多元工作場所”大唱贊歌,是開始在做輿論鋪墊了嗎?
報道用三個案例說明,與不同國籍的同事一起工作,好處何其多。不只能開拓視野、碰撞出來更亮眼的點子,連身心發展都可以獲益,比如說,有來自印度的員工在工作之余,還免費教同事瑜伽。
將這整版關于多元工作場所的“正能量”報道與王部長談“未來幾年”檢討外勞政策的報道擺一起的話,政府的決策走向再明顯不過了。
王部長很可能繼任財長 網民揣測他無緣下任總理
王部長在記者會上主要談經濟轉型,包括政府將把23個工商産業集結爲六大産業群,具體的産業群戰略會將陸續出爐什麽的。但對政策冷感、政治八卦的網民來說,最亮眼的信息還是王部長說的這一句,“很樂意繼續擔任財政部長”。
新加坡政治人物一般很低調,也不輕易展現個人的雄心壯志,王部長表態說樂意繼續當掌櫃的,那財長人選估計風吹雨打都不換了。說真的,財長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要在內閣中找到一個更好的替代人選恐怕也不容易。更何況,王部長不久前才被以香港作爲基地的財經雜志《FinanceAsia》評爲亞太區排名第二的傑出財長,從去年的排名第六,躍升四級到今年的第二。
王部長、教育部長(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和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是三位被看好的總理接班人熱門人選。網民對于王瑞傑極可能留任財政部的消息,反應不一。好些人將它解讀爲,王部長可能在總理接班人選的競爭中出局了。
2011年的總統選舉候選人之一、職總英康前總裁陳欽亮就是其中一位。
這一位也認爲,總理接班人之爭,就剩下王乙康和陳振聲兩人。
紅螞蟻不理解這種想法背後的邏輯是什麽。就因爲總理說過,改組後的內閣將“擴大較年輕閣員的接觸面和責任範圍”?所以,當王部長的財長職位沒有變動,他的接觸面可能沒有擴大,就意味著他在4G總理人選之爭中敗下陣來?
未必。
紅螞蟻倒認爲,如果財政人選不變,這更加凸顯王部長的財經專長很有“價值”,在內閣中還無法找到合適的替代人選。特別是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一堆政策要上馬的關鍵期,正是需要一個財經老手來穩定大局,現在掌管財政部,以後甚至還可能統領4G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