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周恩來曾形容李光耀爲香蕉:黃皮膚,裏面卻是白的。一名英國議員認爲李光耀是蘇伊士運河以東,他見過最英國的人。
如今,一般人慣以香蕉來形容新一代新加坡人 —— 從小受英文教育,血統雖是正宗華人,思想和文化卻像西方人。其實這個說法不盡正確。新馬確有香蕉人,但更多的是雞蛋。
香蕉人的祖先是在英殖民時期受過高等英文教育的海峽華人。李光耀和其妻柯玉芝都是劍橋畢業生,柯且曾是萊福士書院的唯一女生。香蕉人在殖民地政府內外擔任高職,家境優渥。在新馬華人之中,正宗的香蕉人極少,估計不超過百分之五,在某些專業如律師和醫生,卻占多數。
80年代,我領亞細安獎學金到新加坡讀高中,在大約70名大馬得獎同學中,來自華校的少過10位,其他的都是香蕉。
現在的新加坡華人,大部分是雞蛋:淺黃或白色薄殼包裹蛋白,最深處隱藏著蛋黃。他們是第一或二代受英文教育的人,表面上西化,然只停留在粗淺的表層,骨子深處的思維仍是中式。
華校在新加坡消失三十多年後,中文第八頻道的收視率仍比英文第五頻道高出許多(雖然現在雙雙受到網絡沖擊而大幅度下降)。在新加坡華人之間,談到家常或辦公室政治等私密話題,常會不自覺轉用中文,即便在中央商業區食閣中用餐的白領也是如此。
受到職業升遷和功利作用的牽引,許多雞蛋逐漸變得更像香蕉。他們取很炫的洋名,擯棄華人傳統宗教,不經意或刻意隱藏中式背景。這類人亦中亦西,也不中不西,兩個語文的詞彙皆膚淺平面,停留在功能性的表層,無法觸摸到心靈深處。社會上因此彌漫著功利與浮躁,連宗教的表述也大都如此。
在馬來西亞,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華族孩子被送入華文小學,接受東南亞最嚴謹的中文教育,小學畢業後,部分升入中文獨中。進入職場後,他們卻面對強勢的英文商業環境,必須與香蕉人競爭,並輸在起跑點。部分人因而選擇變成雞蛋,將黃色的內涵硬生生收起。
英殖民曆史,加上近代西方主導的經濟,令“英文”和“上等”劃上等號,深深烙印在新馬華人的心裏。“英文”等于“優越”,“不懂中文”等于“上等”。然而,極度的自尊,通常包裹著極度的自卑。同時,這也是一種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cordance)。
一個人皮膚是黃的,內芯也是黃的,偏要以一層白色來包裹。這種沖突所引起的緊張不安,會促使人放棄一種認知以遷就另一種,從而恢複調和一致的心態。但是,選擇變成雞蛋或香蕉,解決不了認知失調,甚至會令之加劇,帶來更嚴重的焦慮。
近年來中國崛起,東南亞各國已無法避免其經濟的強烈輻射。大批中國遊客到國外旅行,支付寶和微信付款隨之登陸,一舉飛越新加坡籌劃多年的無現金交易系統。中國已非當年吳下阿蒙矣。中國遊客到了吉隆坡,驚歎:這真像10年前的中國大城市!在此同時,西方經濟與政治影響力衰退,美國總統特朗普望之不似人君。這一切看在香蕉人眼裏,真是情何以堪!
以廣義的曆史視角來檢視,香蕉人是殖民地曆史的特殊産物,一個荒謬的意外。在整個大中華漢族中,極少數香蕉人所占據的優越地位,如熱力學裏的熵高序狀態,是無法持久的。
在這樣的大勢下,選擇變成雞蛋或香蕉,豈不是進退失措?還不如做回自己:一個從容、自信、真實的自己。
*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