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受上游降水偏少和黃河幹流來水量減少影響,河水流速變緩,泥沙沉澱,位於山西吉縣和陝西宜川縣交界的壺口瀑布水色明顯變清,呈現出有別於往常的「清流飛瀑」景觀。圖/新華
黃河變清,是利是弊?
本刊記者/周群峰
本文首發於總第826期《中國新聞周刊》
10月14日,黃河鄭州花園口段,不少市民來河灘遊玩。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河面寬闊。
記者用白色礦泉水瓶取了半瓶水樣,可直觀地發現,這條以「水黃泥沙多」為標籤的大河,在該段已然發生改變,河水較為清澈,未見明顯渾濁物沉澱瓶底。
一位在河邊散步的老人說,過去這裡的河水像糊塗(方言,一種濃稠的粥類)一樣,舀一瓢水,裡面有半瓢以上是泥沙。「這些年開始逐漸變清了。」
近日,《瞭望》雜誌報道稱,2000年以來,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從呼和浩特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下稱「黃委會」)原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目前,黃河河段變清的比例有多高,還值得探討。「但整體上呈現出泥沙銳減,水流相對變清的趨勢。」
他認為,現在出現的「黃河清」局面,是從1946年開展「人民治黃」至今,幾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公開資料顯示,從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中,有記載的黃河決口泛濫年份有543年,決堤次數1590餘次,改道26次。因此,黃河也就有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
如今,黃河變清,是否意味著這條桀驁不馴的河流已被馴服?
多位受訪者在談論黃河變清的原因上有較多共識,但對該現象能持續多久,是否會恢復原狀,以及它產生的利弊影響,還有爭論。
泥沙驟降
地質史專家李鄂榮認為,歷史上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里,持續20多天。
黃河治理專家、黃委會水科院前高級工程師齊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歷史上的「黃河清」說不清楚,不可考證,不同於現在。前者是偶然事件,可能都發生在非汛期;後者是治理的必然結果。同時,歷史資料的可靠性與目前黃河大量實測資料得出的結論也沒法相比。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歷史上的「黃河清」主要成因是自然現象。
「比如,有一段長時間的乾旱天氣,導致黃河水流量大幅度減小,帶動泥沙的力度降低,導致泥沙沉澱,河水變清。在這種背景下,在遇到強降雨時,黃河河水還會變渾。所以這種現象,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周期一般只能持續20多天或者一個月左右。」
多位受訪者表示,目前的「黃河清」現象主要與水土保持工作、大量水庫投入應用、含沙量減少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
黃委會原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說,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黃河的主要措施。過去經濟落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進展緩慢。老百姓為了吃飯,不斷破壞樹木植被,導致「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肥沃的土地比較疏鬆,一遇暴雨易崩塌沖蝕,形成惡性循環。
他認為,64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重點治理的區域為十五六萬平方公里的粗沙來源區。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投入增加,又引入外資,同時推廣了戶包小流域治理,從體制上為農民投入鬆綁。水土保持工作持續不斷地開展,幾十年後的今天已見成效。
鄭曉雲也認為,在過去幾十年中,通過植樹造林、植被復甦等,上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作用顯現。淤泥壩、圩堤壩等技術性設施的大面積推廣,也使得上游水土流失有很大改觀。
數據顯示,近20多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卓著,平均每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
原因待解
資料顯示,長時間以來,黃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噸左右,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
16億噸是個什麼概念?水利部黃委會原副總工程師李文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做了一個比喻:如果用這些泥沙堆成寬、高各1米的土堆,可以繞地球27圈多。
《黃河流域綜合規劃》認為,目前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均減沙4億噸左右,到2030年適宜治理水土流失區得到初步治理後,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6億~6.5億噸。實測結果顯示,上述目標早已超額實現: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黃泥沙量僅為2.64億噸。
是什麼原因讓黃河年均入黃泥沙量從16億噸驟降到不足3億噸?李文家稱,「這個實測數據的變化是可信的,但是關於驟減原因,專家們爭議非常大,至今沒有形成共識。」
他表示,在國務院批覆的黃河流域相關治理規劃中提到,在1919年至1960年黃河年均來沙16億噸,通過做好坡面上造林、種草、梯田、封禁和溝道淤地壩等水土保持措施,再加上引黃引沙和非專門攔沙水庫攔沙,到2010年,將黃河年均入黃泥沙量減少5億噸,完成這個目標後,黃河年均入沙量為10億~11億噸。
封禁治理是指對稀疏植被採取封禁管理,利用自然修復能力,輔以人工補植和撫育管理,促進植被恢復,控制水土流失。
「我們算了一筆帳,即便完全做好上述措施,理論上,黃河的年均入泥沙量至少還得有8億噸。但是,讓大家困惑的是,現在水土保持工作還在持續,淤地壩建設的數量還不到規劃中提到的1/3,怎麼一下子驟減到不到3億噸了?」
李文家認為,在水土保持、建水庫攔沙等因素外,黃河入沙量降低還與人為采沙、露天煤礦開採、天氣因素等相關。隨著經濟發展,在黃河的采沙量激增,但是到底挖了多少不好統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現在一直沒有把降雨變化規律搞清楚。」為探究降雨與黃河泥沙的關係,李文家曾專門做過一個研究。
他把1954-1996年(這些年黃河來沙量較多)中降雨量產生的相應洪水等數據全部調出來,作為一組數據,找出產沙降雨的必要條件。一般認為,中國水土保持工作效果在2006年開始顯現,所以,他就從2007年開始算起,一直查詢到2014年的降雨量情況,又作為一組數據,從這組數據中,找出有七次降雨具備產大沙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前一組降雨出現大的泥沙,第二組卻沒出現?李文家認為,其中的原因是這七次降雨的地方在非高產沙區。但水土保持措施減沙多少難以定量,他沒有得出一個減沙的明確答案。「今後,降雨對黃河來沙量變化的影響值得研究。」
利弊之爭
關於此次黃河清能持續多久,也有多種觀點。
多位受訪者稱,隨著一些大型水庫的投入應用,黃河再發生大洪水的幾率已經不大。
黃委會水科院前高級工程師齊璞認為,黃河來沙量逐年減小,現在黃河清已成一種趨勢性變化,這種變化是不可改變的。「黃河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大江大河之一」。
李文家卻認為,水渾沙多是黃河的本性,是它的自然特點。他判斷黃河遲早還會變渾。「但是由於水土保持措施等作用,含沙量最多能增加到8億噸。」
有觀點認為黃河現有水庫庫容量,已能保證黃河長期變清。李文家稱,持該樂觀態度的人,搞不清楚庫容的概念區別。
他解釋說,根據用途設計的不同,水庫容量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用於發電、灌溉等作用的可控調節庫容量,一個是為了攔沙作用,或者作為死水存在水庫中的不可調節庫容。水庫設計的時候,有個死水位,死水位以下為不可調節庫容,如果攔沙,就是通過攔沙,沙子只進不出,所以早晚會淤滿。
「現在,黃河總庫容量是700多億立方,其中可調節庫容約為300億立方。」
他以小浪底水庫為例說,2000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該工程總庫容126億方,其中攔沙75億立方(約100億噸)是不可調節的庫容,用於攔沙。其餘的51億立方庫容中,有10億立方庫容用於調水調沙,只有41億立方可調節庫容,用於削減洪水、供水、灌溉、發電。原來預估該工程中的不可調節庫容,2014年會淤滿泥沙。後來,因為黃河入沙量驟減,淤滿時間後延了。現在也已經淤了30多億方(接近50億噸),根據目前來沙量,2030年就會整體淤滿。
「屆時,調水調沙的10億立方庫容還要用五六億臨時淤沙,多了就會影響調水調沙的功能。」
黃河清能維持多久尚無論斷,關於這次黃河清會否導致出現更大洪水的聲音,卻不時出現。
上文提到的報道援引黃委會和一些治黃專家的話稱,在黃河下游「懸河」局面未變、黃土高原泥沙無限供給狀況未變的硬條件下,黃河洪水「懸劍」依然高懸於黃淮海平原頭頂。被水土保持措施攔住的泥沙,只是在沉睡,一旦被超強降雨喚醒,會以驚人的量級入河,高含沙大洪水就會襲來。
針對該言論,多位受訪者並不認同。齊璞認為,黃河泥沙一旦沉澱下來後,再衝起來很難。陳先德更是直言,該觀點有些「危言聳聽」。泥沙沉澱後,再出現河道沿程沖刷,需要一定的水沙條件,才能進行邊界調整。「『揭河底』也只是發生在局部河段的特殊水力現象,不具有普遍性。」
資料顯示,「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是指在幹流龍門-潼關河段,曾多次觀測到汛期高含沙洪水使河床產生強烈沖刷的奇特現象。淤積在河底的泥沙,成塊成塊地被翻滾的水流掀起,像一堵牆一樣,露出水面,但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幾小時內河床可以沖深1~9米,群眾稱它為「揭河底」。
有分析認為,揭河底多發生在汛期頭幾場洪水的漲峰過程或峰頂,與前期的淤積厚度和河床高程有一定關係,而且與洪峰相伴的都是高含沙高強度紊流,不但使河床淤積物的水下容重顯著減小,又有較大的拖曳力,能夠掀起大片的淤積物。同時大洪峰時有較高的流速,挾沙能力特別大,能夠將大塊淤積物擊碎、衝散和帶走。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出現的黃河清現象,得從正反兩方面來辯證看待。
他表示,黃河清總體上是生態環境變好的一個標誌,是黃河治理的一個重要成果,但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途的地貌環境、植被、動物等已經建立了一套和泥沙相適應的生態環境,泥沙與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黃河泥沙減少對這種生態平衡難免造成破壞。
鄭曉雲舉例說,山東的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就是屬於黃河衝擊平原。黃河泥沙可以擴大陸地面積,同時可以覆蓋鹽鹼地,起到改良土壤和涵養河灘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還可以保護河道安全。此外,黃河鯉魚等特色物種,也都適應了黃河多泥多沙水渾濁的環境,黃河清後,對它們的生活習性也自然產生影響。
「從自然的角度講,黃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所以說,到底將來帶來什麼正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