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統經曆了5月9日全國大選丟失聯邦政權後,6月進入黨選季節。這次黨選將決定巫統今後的方向——更保守的馬來主權至上政治,抑或更開明的多元種族政治。
巫青團、婦女組和女青年團將于6月23日進行改選,6月30日巫統中央領導層進行改選,黨主席、署理主席、副主席和最高理事會的職務全部有挑戰,一改該黨多年來第一和第二把交椅無人挑戰的保送局面。
縱觀巫統黨選史,1951年的黨選有三人角逐黨主席,是最多候選人的一次,東姑阿都拉曼最終勝出。1978年,時任首相胡申翁首次選黨主席,面對一人挑戰,最終無驚無險當選。
一二把交椅過去不開放競選
巫統說,此次黨選,高層要職開放競爭,證明巫統一改過去馬哈迪制造的一二把交椅不受挑戰的局面,說明巫統已經變得更民主。
這樣的說法不盡然正確。巫統成立以來,自1946年至1949年的四屆黨選,創黨主席翁惹化都沒有受到挑戰。東姑阿都拉曼在1951年首次競選黨主席時受到挑戰後,1952年至1969年的18屆黨選都沒有挑戰者。1969年之後的黨選改爲三年一次,納吉的父親阿都拉薩在1972年和1975年的黨選都不受挑戰。在1981年至2003年馬哈迪任首相期間,共舉行了七屆黨選,除了1987年,馬哈迪在六屆黨選都不戰而勝。1987年,拉沙裏組成B隊挑戰馬哈迪,馬哈迪以761票打敗拉沙裏的718票。這是巫統至今最激烈的黨主席選戰,後來甚至演變成巫統的分裂。
馬哈迪是在1996年黨選前,與副手安華達成協議,黨主席和署理主席職不開放競選。此後的2000年、2004年和2009年黨選,拉沙裏都有意挑戰黨主席職,但因無法獲得足夠的區部提名而作罷,馬哈迪、阿都拉和納吉分別在這三屆黨選不戰而勝。這一屆黨選,巫統最高理事會之前也達成共識,黨主席和署理主席職不開放競選,但在納吉辭職後不得不取消。
黨主席是老中青三個世代的競爭
黨主席和署理主席職開放競選,對巫統的前途肯定是好事。黨員可以評估不同主張的候選人,決定誰可以領導巫統走出失去聯邦政權的陰影,在未來五年扮演好反對黨的角色,甚至五年後卷土重來。
巫統6月18日公布了各要職的候選人名單,其中,有多達五人角逐黨主席職,當中最爲人所熟悉的是代黨主席阿末紮希、巫統元老拉沙裏和巫青團團長凱利,其他兩人是敦拉薩鎮區部的Mohamed Iqbal Maricair和依斯幹達公主城區部的Mohd Yusof Musa。
如無意外,黨主席選戰是阿末紮希、拉沙裏和凱利之間的激戰,其余兩人只是陪跑。無論如何,如果他們最終都沒有退選,這將是巫統有史以來最多人競選黨主席的一次黨選。
值得關注的是,拉沙裏、阿末紮希和凱利正好代表了巫統老中青三個世代,也正好代表了黨內保守派及開明派。這一屆黨選也正好可視爲巫統300多萬黨員究竟要哪一個世代的領袖帶領他們摸索前路。
拉沙裏有不言敗精神
81歲的拉沙裏有吉蘭丹王室血統,長期盤踞話望生國會議席(以及之前的烏魯吉蘭丹國席),至今44年,是馬來西亞國會任期最久的國會議員。拉沙裏大學畢業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經濟系,曾擔任財政部長和國際貿易及工業部長,1976年胡先翁拜相時,他和馬哈迪是熱門接班人,最終馬哈迪脫穎而出。
1946年巫統成立時,馬哈迪已入黨,拉沙裏則是在1962年才入黨。不過,拉沙裏的經濟背景讓他在黨內晉升極快,1971年已進入最高理事會。馬哈迪當時剛接受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薩之邀重返巫統,1973年才進入最高理事會。1975年黨選,拉沙裏和馬哈迪同時當選爲副主席,另一名副主席是後來的副首相嘉化峇峇。1976年阿都拉薩病逝後,接棒的胡先翁從他們三人當中挑選一人擔任副首相,馬哈迪最終中選,這也埋下了拉沙裏和馬哈迪長達40年的不和,最終引發1987年黨選的分裂。
對于巫統,拉沙裏忠于該黨初創時的精神,即巫統帶領馬來人團結起來對抗殖民者和爭取獨立。多年來,他多次重申這樣的精神。1989年他退出巫統後成立的46精神黨,“46”就是指巫統成立的年份;2011年,他成立“獨立信賴之聲”(Angkatan Amanah Merdeka)的非政府組織,一方面給自己制造發聲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宣揚默迪卡精神,團結各族人民向貪汙、朋黨主義、種族主義和浪費等行爲說“不”。
從近期的發言可以看出,拉沙裏堅持巫統必須是只屬于馬來人的政黨,反對巫統開放讓非馬來人加入和蛻變成多元種族政黨。由此可見,拉沙裏基本代表巫統保守派勢力,若他當選黨主席,巫統可能會走向更保守,繼續撐起馬來主權至上的旗幟。
凱利形象佳
42歲的凱利正好代表巫統黨內期盼改變的新生力量。凱利的父親是外交官,他從小隨父母旅居國外,還跟新加坡有一段緣分,中學時期在新加坡東南亞聯合世界學院上學。他大學畢業自英國牛津大學的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系,擁有倫敦大學學院的法律與政治理論碩士學位。他當過記者,後來成了阿都拉的助手,最後還成爲他的女婿。
在阿都拉任首相期間,凱利被認爲在他背後影響政府政策,要爲阿都拉在2008年大選領導不力負上一部分責任。阿都拉2009年下台後,凱利在那一年黨選,力挫馬哈迪兒子慕克力和前雪州大臣基爾,當選巫青團團長。
凱利向來給人印象開明,例如他主張廢除限制言論自由的《印刷機與出版法令》、反對政府鉗制網絡新聞媒體等。凱利在2010年參軍,是第一個獲得軍銜的內閣部長。這些都對他的個人形象有很大的加分。在5月9日的大選,雖然國陣丟失森美蘭州政權,但他成功守住林茂國會議席。
國陣丟失森州政權是9日當晚最先傳出的“壞消息”,凱利率先出面承認國陣在森州敗選。一直到10日淩晨,選舉結果遲遲沒有公布,國陣和巫統也沒人出面交代情況。守在納吉住家的記者注意到凱利等巫統領袖陸續進入納吉家,最後是凱利在淩晨2時出面向記者說明,納吉會在當天上午開記者會交代。
巫統5月11日慶祝建黨72周年紀念當天,凱利說巫統必須“做個不與人民脫節的政黨”,巫統必須是“一個爲全民服務的政黨,一個維護馬來人尊嚴、與其他種族共享繁榮的政黨,一個不是種族主義的政黨,一個爲各階層人民服務的政黨”。
凱利和拉沙裏都要巫統回到“最初的精神”,但兩人對前路在何方顯然有著迥然不同的主張。拉沙裏認爲巫統依然是屬于馬來人的政黨;盡管凱利沒表明巫統是否應該接受非馬來人,但他主張巫統必須不分種族地包容所有馬來西亞人,不再走種族主義路線。當然,凱利一再出面發表針對領導層的談話,以及從巫青團團長職“越級”挑戰黨主席職,會不會受到黨內基層接受,還是一個問題。
阿末紮希背負納吉包袱
65歲的阿末紮希最有可能贏得黨主席職。他已獲得納茲裏和安努亞慕沙兩股主要力量的支持。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也背負了納吉這個包袱。
阿末紮希是納吉的親密戰友。他在1986年擔任納吉的政治秘書,1995年大選後踏入政壇,1996年當選爲巫青團團長,2000年進入巫統最高理事會;在阿都拉時代出任副部長,納吉2009年拜相後,他隨即受委爲防長,2013年任內長。2015年時任副首相慕尤丁與納吉撕破臉而被撤職,他接棒出任副首相,是想當然的首相接班人。
在納吉麾下,阿末紮希沒有展露突出的領袖特質,可能是爲了避免功高震主。盡管有人批評他種族主義,但他說自己有一個華人義父,所以不可能反華人。阿末紮希最大的挑戰在于是否要與納吉劃清界線。在拉沙裏表態要競選黨主席後,一些基層黨員曾呼籲阿末紮希轉而競選署理主席,輔佐拉沙裏改革巫統。
巫統畢竟還有很多山頭,要勝選還是要得到山頭的支持。凱利說,巫統必須擯棄山頭政治;納茲裏說,他就是一個山頭,還明言他的硝山區部將支持阿末紮希。可以預見,巫統黨主席將是保守派與開明派之爭,勝出者將引領巫統走上更保守或更開明的道路。